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尊重个体价值与发挥个人特长为特征,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与潜力开发。在当代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以足够的知识、教学水平和过硬的人格品质,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感化学生。亲和力是指个体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所表现的亲近意识、动力水平和亲近能力。亲和力是教师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有密切联系,是教书育人者的必备素质。教师的亲和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亲和力的性质和作用
1.亲和力是一种调和力。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的过程中,其心理存在一定的闭锁性,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懂得尊重学生的价值,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相处融洽。感叹学生一代比一代难教的教师,必须意识到随着当代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如果教师总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就很难驾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2.亲和力是一种动力。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体验明显,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教师的亲和力容易使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产生被成人接受、认同的感觉,在得到教师的肯定、欣赏的情况下,产生进一步接触教师、与教师交往的积极性。合格的教师应善于以自身的亲和力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将自身亲和力化作促成学生进步的一种外在动力。
3.亲和力是一种牵引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成长过程中也会遭遇各种坎坷,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青少年学生过早地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因为个体经历与认识能力不足,其忍受挫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个体情绪容易波动,心理与行为因受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自身的迷惘或迷失。教师亲和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健康有示范作用,牵引着学生用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面对挫折。
二、影响教师亲和力的因素
亲和力是个体的内在素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它源自人的内心,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内在精神、思想、信念和态度。一个充满理想、信念、执著与热情的教师,亲和力会通过他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得以体现,他与学生交流的神态、举止、语气等反映了他对学生、对教育的理解与态度。
1.个体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体有不同个性的特征,个体之所以千变万化,不仅因为其外表的不同,还因为其个性特点的差异,个体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能力与行为表现。个体的个性特点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很难彻底改变,但它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个人的经历、愿望等的变化发生改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自身职业特征的需要适当改变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能力。
2.个体的亲和动机。亲和力取决于“亲和动机”,亲和动机强,个体会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为表现,其亲和力则随之提高;亲和动机弱,则会以退缩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与学生相处,亲和力则下降。教师亲和力不仅源自教师本身,还与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亲和愿望,以一颗仁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接纳与信任自己。
三、当代教育理念下教师亲和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亲和力重点强调教师本身的亲和能力,忽视学生的反应、影响与作用。当代教育理念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自身亲和力提升与教育活动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提升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他们,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相长。
2.加强对课外知识的摄取,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发现美,热爱美。教师应通过学习促进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于生活中发现美、形容美、赞美美。美的事物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有趣、生动的事例或者现象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随着教师赏美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亲和力自然也会提高。
3.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时的眼神、态度、语气等容易让学生产生可敬、可畏或易于亲近的感觉。
4.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适当的交流会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各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广泛地开展活动,例如中小学生语文科可开展朗诵比赛、戏剧表演、成语接龙等,在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5.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往增强亲和力。教师要善于联系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爱好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难题,也会让学生从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中学会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要求。
结束语
当代学校教育应与生命的轨迹同步,其核心点在于: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成熟公平的态度与行动对待每个学生,在拥有亲和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知识变成灵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认识,将固有的事物变成千姿百态的内容,这样才与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内容不谋而合。教育机构应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与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积极维护教师的亲和力,以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内部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J].山西教育,2004(7).
[2]李春,周守红.试论当前高校德育的亲和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晏国凤.增强班主任亲和力的四种行为[J].广西教育,2007(Z2).
[4]王莉.用亲和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J].河南教育,2005(6).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教师亲和力的性质和作用
1.亲和力是一种调和力。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的过程中,其心理存在一定的闭锁性,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懂得尊重学生的价值,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相处融洽。感叹学生一代比一代难教的教师,必须意识到随着当代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学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如果教师总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就很难驾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2.亲和力是一种动力。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体验明显,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教师的亲和力容易使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产生被成人接受、认同的感觉,在得到教师的肯定、欣赏的情况下,产生进一步接触教师、与教师交往的积极性。合格的教师应善于以自身的亲和力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将自身亲和力化作促成学生进步的一种外在动力。
3.亲和力是一种牵引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成长过程中也会遭遇各种坎坷,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青少年学生过早地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因为个体经历与认识能力不足,其忍受挫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个体情绪容易波动,心理与行为因受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自身的迷惘或迷失。教师亲和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健康有示范作用,牵引着学生用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面对挫折。
二、影响教师亲和力的因素
亲和力是个体的内在素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它源自人的内心,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内在精神、思想、信念和态度。一个充满理想、信念、执著与热情的教师,亲和力会通过他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得以体现,他与学生交流的神态、举止、语气等反映了他对学生、对教育的理解与态度。
1.个体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体有不同个性的特征,个体之所以千变万化,不仅因为其外表的不同,还因为其个性特点的差异,个体的个性特征决定了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能力与行为表现。个体的个性特点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很难彻底改变,但它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个人的经历、愿望等的变化发生改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自身职业特征的需要适当改变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能力。
2.个体的亲和动机。亲和力取决于“亲和动机”,亲和动机强,个体会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行为表现,其亲和力则随之提高;亲和动机弱,则会以退缩或漫不经心的态度与学生相处,亲和力则下降。教师亲和力不仅源自教师本身,还与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亲和愿望,以一颗仁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接纳与信任自己。
三、当代教育理念下教师亲和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亲和力重点强调教师本身的亲和能力,忽视学生的反应、影响与作用。当代教育理念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自身亲和力提升与教育活动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以一颗仁爱之心去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提升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他们,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相长。
2.加强对课外知识的摄取,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发现美,热爱美。教师应通过学习促进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于生活中发现美、形容美、赞美美。美的事物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有趣、生动的事例或者现象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随着教师赏美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亲和力自然也会提高。
3.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时的眼神、态度、语气等容易让学生产生可敬、可畏或易于亲近的感觉。
4.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适当的交流会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各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广泛地开展活动,例如中小学生语文科可开展朗诵比赛、戏剧表演、成语接龙等,在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5.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往增强亲和力。教师要善于联系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与爱好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难题,也会让学生从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中学会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要求。
结束语
当代学校教育应与生命的轨迹同步,其核心点在于: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教师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成熟公平的态度与行动对待每个学生,在拥有亲和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知识变成灵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认识,将固有的事物变成千姿百态的内容,这样才与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内容不谋而合。教育机构应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与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积极维护教师的亲和力,以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内部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J].山西教育,2004(7).
[2]李春,周守红.试论当前高校德育的亲和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晏国凤.增强班主任亲和力的四种行为[J].广西教育,2007(Z2).
[4]王莉.用亲和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J].河南教育,2005(6).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