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四十又学艺等8则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南阳油田精蜡厂的陈来宝师傅正是在这不惑之年走上了写作之路的。这不,前不久,他又从郑州领回了《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发给他的优秀评报员奖。对陈来宝师傅来说,真可谓是写作路上乐陶陶。
  说起陈师傅的写作之路,自有一番坎坷。两年前,陈师傅从机关转到车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车间支书让他写写广播稿、新闻稿,这下可犯难了,从未写过文章的陈师傅当时连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都搞不懂,一向做事认真的他赶紧找外车间几个懂行的人请教。投稿《河南石油报》连续几次碰壁后,陈师傅的倔劲上来了,揣着稿子就上厂宣传科,稿子怎么写,哪里没写好,他非要弄得明明白白才行。
  慢慢地,陈师傅摸到一些新闻写作的规律,稿子渐渐发得多了,他成了车间的新闻宣传骨干。可陈师傅的眼光并不限于《河南石油报》,他要让自己的稿子上大报。为此,陈师傅把八小时之外全部交给了新闻写作,他买来《写作大全》,又找来《新闻爱好者》、《新闻之友》等写作书刊认真研读,几乎每篇必看。每天晚上看书、写作、构思,他常常熬夜到十一二点,比上高中的女儿还用功。
  两年的新闻写作练就了陈师傅敏锐的新闻眼,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他尤其擅长以小见大和鲜活生动的现场新闻,"土记者"开始有了名气,河南石油报社也向他约稿了。
  经过考虑后,陈师傅又决定扩大写作范围,写一些评论性文章,一来拓展自己的思维,二来也可以提高文字水平。于是《太阳周刊》的话题讨论成了他的"练功场"。没想到陈师傅居然上了路,因为他见解独特、语言流畅,评论文章十有八九都被选用,被同事们戏称为《太阳周刊》的话题专栏作家。
  写作路上,陈师傅艰难地走着,也暗自欣慰着。两年多来,他在《河南石油报》上发稿近200篇,在省部级报刊上发稿30余篇,连续三年被评为厂"模范通讯员",去年又被《太阳周刊》评为优秀评报员。难怪已年过四十的陈师傅乐此不疲,因为他写作并快乐着。
  
  “基层小稿”的大天地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我总在想:见报的稿子到底好在什么地方?没见报的稿子差在哪里?于是我便对《解放军报》、《空军报》上的稿子反复琢磨、细心品味,最后终于发现:作为基层报道员,从小题目、小故事入手更容易走上新闻报道的正道。我们基层报道员既是部队里的普通一兵,又扮演着军事新闻记者的角色,这种双重身份,使我们在军事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基层建设报道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利、人和"优势。我们身在基层,对官兵的训练情况,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比较了解,而且都有亲身体会。这些客观优势,为我们的稿件提供着无穷无尽的素材。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曾说:"有战士的地方就有新闻,普通战士也能成为新闻的主角。"基层报道员的新闻稿子应当贴近官兵的生活,把握官兵的需求,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小问题、小事件,尤其是官兵最关心、最困惑的热点问题,从基层官兵易于感应的角度出发,用官兵的视角和语言写官兵,这样的稿子才容易引起官兵的共鸣。
  
  外省报纸找新闻
  
  想提高稿件见报率,不但要从本省报纸中找新闻信息,还应多关照外省的报纸,外省的报纸有时也会刊登本省的人和事,这些人物和事情,可能就有值得报道的新闻。
  今年4月中旬,我翻阅4月9日的《安徽日报》,看到一篇名为《一生忠贞风范长存》的文章。讲的是我党早期政治活动家陈原道同志的英雄事迹,他虽然是安徽人,但1930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这大概是中共河南省委最早期的组织部长了吧。他在河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对当时中央"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进行了抵制和纠正,发展了河南省的革命大好形势,正当他的才华进一步展示时,噩运降临。1933年他在上海开展工作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10日被杀害在南京雨花台。
  此文刊登在外省报,报道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旧闻,如何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形势挂钩,如何与党报版面挂上钩?我考虑再三决定用游记的方法写作,因为前不久我曾去过南京雨花台,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看到了烈士群雕,只因为时间关系,看得有些快,烈士的姓名未记下来,现在经安徽日报披露,得知陈原道烈士的事迹和一些遗物,均在雨花台纪念馆陈列,这就弥补了我当时去雨花台时的疏漏,我写的文章《拜谒雨花台》时,里面就适当引用了有关陈原道烈士的背景材料,文章写出后,送到《河南日报》,很快在报上刊登。
  
  守望《新闻爱好者》
  
  我是陕西省安康市早阳乡的一名农村读者,5年前我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杂志,至今从未落下一期。阅读《新闻爱好者》使我勤于工作、不辍学业。每当我生懒惰之心时,《新闻爱好者》里面的先进人物催我自立、自强。
  常读《新闻爱好者》受益匪浅,我试着写身边的人和事。虽说写稿多,见报少,却使我改掉了眼高手低的痼疾。在观察人和事的过程中,我抛弃了清高,结识了众多朋友,体会到了真心感受生活,把握生命的乐趣。
  寒暑易节,工作变换。5年来,这份杂志与我长相厮守,在守望中,助我走过坎坷,不断走向成功。
  
  一席话,一辈子
  
  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令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排长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席话。正是排长那席话,时时激励着我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直至今天踏上自学成才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一篇新闻稿件破天荒地刊登在《空军报》一版的显著位置。我捧起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一遍遍看着自己的"处女作",听着战友们的夸赞,心完全陶醉了。双休日的晚上,我偷偷买来酒菜,叫上几位要好的战友前来祝贺。谁料第二天,排长杨新生把我叫到了他的宿舍。"小门,这几天逢人便讲自己发稿的事,你很激动,是吧?听说昨晚还违反部队规定私自酗酒。偶尔发一篇稿件,算不得什么,更不能证明你的写作水平有多高,希望你先把基础知识打牢,千万别再沾沾自喜,沉醉其中,那样的话,你将一事无成。"杨排长一席话,仿佛一盆"冷水"浇遍全身,顿时令我面红耳赤,几天来的好心情已荡然无存。
  尽管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对杨排长的态度十分冷淡,但杨排长还是不知从哪儿弄来几本厚厚的《文学知识概论》、《新闻写作问答》等书籍递到了我手上。我反复琢磨着杨排长的那席话,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搞写作仅凭一股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非得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行。于是,我不再天天忙于写稿、急于发稿,而是把工夫下在学习基础知识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基本功渐渐扎实起来,写出的稿件也开始频频亮相于报端。至今,我已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并荣立了三等功。
  一席话,一辈子。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我时刻都在心中感谢那位杨排长,是他的那席话教我防骄破满,教我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他那席话令我受益终身,时时激励着我一步步走向自学成才的阳光大道。
  
  走近老人世界
  
  1994年初从事老年人宣传工作以来,我不断深入基层,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以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状况,反映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疾苦,讴歌他们的无私奉献。
  我用相机在昆明、玉溪等地拍摄了30多位老红军和70多位老八路的晚年生活,发表了《五十七次握手五十七个军礼》、《晚夜星辰》等30多篇人物专访。
  在我的笔下、镜头里,有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老战士、有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有志愿军、残疾人、老保姆……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10岁。在老人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学到了"为人而乐"的人生格言。浩瀚的老人世界里,任我畅游、任我飞翔,不断地磨炼自己,丰富精神宝库,放射七彩之光,照亮脚下的人生之路。
  有的老人,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人,是当代青少年的活教材;有的老人,虽无一官半职,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奉献了宝贵的青春。作为新闻工作者,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新闻工作者,千万不能忘记他们,要尊重、爱戴他们,要让他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爱党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多写点“冒热气”的新闻
  
  人们吃包子都喜欢吃刚出锅的,热气腾腾,香味诱人。放凉了,即使是天津的"狗不理",食客也不愿问津。读新闻作品,也都爱看"冒热气"的鲜味儿佳篇。
  "冒热气"的新闻,一般都是目击新闻。这要求作者必须深入一线、亲自经历、亲眼所见,尽快草就,疾送速发。坐在楼里拍脑门、抄起电话要例子、七拼八凑成稿子,绝然"冒"不出"热气"。
  手头有个最近的好例子:《人民日报》2002年3月23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湖北省嘉鱼县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题为《希望在田野上》。那篇通讯写周宝生辞去"费了好大劲才谋到"的县化肥厂工人的"岗位",不甘于"组里贫穷","决心回村领着大家干",从1978年当选为八组组长,在种好大田、实现粮食丰收后,办小卖部熟食店,兴这个厂那个厂,还大抓精神文明建设,使该组先后有15人考上大学,并且无刑事案件。2001年全组集体总产值达到2.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60元跃至7500元。
  这是全国头家大报发在头版头条的、反映治穷致富"带头人"业绩的"重头"新闻,读时还能感受到它的扑面"热气"呢!
  
  乡亲引我走上摄影之路
  
  我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有13个年头了,在这13年中相机成了我业余时间的伙伴。
  我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在油田工作30多年,当全家人从农村迁到油田团聚的第二年(即1989年),父亲就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17岁的我,当年参加了工作,微薄的工资成了供给母亲和两个弟弟的惟一生活来源。1991年3月,母亲把积蓄多时的300元钱交给我,让我买了一部华夏牌135相机,从此时起,我爱上了摄影。为了尽快掌握摄影技巧,我主动帮助油田图书室整理了数千册书,作为报酬,我拥有了60本旧的《大众摄影》月刊。从中学到了摄影构图、用光、底片冲洗和放大等方面的技术,并开始向报社投送图片稿件。1994年初,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我精神上失去了依靠,2万多元的债务压着我,当时我抱定了钱要还,摄影不能放弃的思想。母亲曾对我说,"别人在忙你也在忙,别人在休息你还在努力,你就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别人。"我把母亲的这句话铭记心里。1995年4月,我又从朋友处借来了6000多元钱,买了高档相机和冲洗设备,有着债务的重压和先进的器材,我下定了大干一场的决心,从此业余时间我总会带上几个黑白胶卷背上相机深入到油田、教学等一线采风,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大力宣传了河南油田的两个文明建设。
  我通过自学拿到大专学历,2002年我又成功地与百联网图和广州无限图像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摄影师合同,并于2002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感谢母亲、感谢摄影,是母亲引我走上摄影之路,是摄影开拓了我的视野,给了我对生活的希望,使我走出了重重困境,我会用最好的作品回报母亲和社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其他文献
“谣言”,在词典里的定义极其简单:“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没有事实根据,这是谣言之所以为“谣”。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却被人们“口耳相传”甚至“合理化”直至“普遍接受”。原因何在呢?这些被广泛传播的谣言背后是否拥有什么深层的示意和象征呢?勒莫先生以生动而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和令人难忘的事例加以阐释。  在勒莫先生的书里,更多分析的是在人际传播(口耳相传)中,某些东西是怎样由最初的真实情况如何
期刊
大众媒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文中把大众传媒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体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包含着新生活方式的社会流动和变革的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传播媒体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环节。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发展》一书中也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不但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而且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期刊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主打栏目。从2001年开播至今,随着其独特的口述纪录风格的成熟,主持人高月也正为越来越多的热心观众所熟悉。第一次与她见面长谈,她言谈举止间的那份平和与沉静,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交流魅力。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里,高月正是以亲切、自然地聆听嘉宾讲述作为主持风格的。她主持既不“抢镜”也不“呆板”,有人说,“高月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她用会说话的眼睛异乎寻常地用于倾听”,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
期刊
看上去像一个文静的村姑    初次见到江雪,我很难认定她就是那位曾在两三年间连续写下《全国首例性骚扰案波澜再起》、《枪下留人——死刑在4分钟前停止》、《夫妻家中看“黄碟”》、《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等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风云人物。瞧她,一身远离时尚、淡对潮流的朴素服饰,两个总搭在胸前的普普通通的小辫儿,白皙的脸上架个近视眼镜,乍一看酷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这种风貌在当今的国际大都市
期刊
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近日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部门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强调党报党刊的订阅数量要合理确定,不得层层加码。除规定用定额管理的公费订阅外,个人订阅党报党刊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不得采取组织和行政手段强迫个人订阅,党报党刊所办子报子刊不得随党报党刊搭车发行。  通知要求,各报刊主管单位和报刊社要对2004年报刊征订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不符合两办文件规定和本通知要求的
期刊
下雪之前,天变黑了,变暗了。接着,下起了雪。刚开始,一片小雪花飘飘扬扬地落下来,好像在探路,好像在空中跳舞,又好像是开领兵的先头部队。渐渐地,雪花变大了,变多了,成群结队鹅毛似的雪花忽忽悠悠地在空中飞来飞去。有的落在楼顶上,有的挂在树枝上,还有的落在地面上。这时,假如你独自站在雪中,雪花就会毫不客气地飞落在你的头上、衣服上……过一会儿,洁白的雪就会把你装扮成一个雪人,好玩极了。  雪后,不但空气十
期刊
在金秋丰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记者节"。  今年的记者节,同前三年又有一些不同,那就是今春肆虐的非典对我们全民族形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如同前些年遭遇的全民抗洪战斗一样,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胜利地经受了这次"抗非典"的严峻考验,原本就有的"人民记者爱人民"、"愈是艰险愈向前"等等新闻工作者职业的人格的本质特色,又一次得到了更加突出的彰显。  我们用实践向世人证明:我们无愧于我们神圣的社会
期刊
2003年10月,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先生作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名嘴”王志就一系列中国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与他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通过节目,默多克先生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特殊感情,他说道:“我觉得中国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有非常非常悠久伟大的文化。我们希望了解这个文化,了解这个国家,我已经爱上了中国。”当被问到他为中国观众带来什么样的礼物时,默多克先生说道:“我希望带给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已经把党报推向了市场,不少地市级党报在发展中感到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加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的出路、发展趋势和她的定位等问题,更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从近年来办报的实践看,我认为,地市一级党报她的根本出路在于平民化。    认清形势,找准位置,以办平民报为突破口推进地市党报新闻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党报在市场上生存的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