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指导,提升写作能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日常的作文课,两种情形居多:一种是带着题目进课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的结果;一种是带着技巧进课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写作之初所掌握的技法。这两种课堂都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黄厚江老师说:“目前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有两头没有中间,有知识有方法没有过程。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本文以“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为例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究。

一、选准“切入点”


  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过多地向学生讲授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但学生提笔却仍无从写起。我们教的是“怎样写”,用的却是“写什么”,所教与所用存在距离,导致学生对写作由“无奈”变为“恐惧”。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选择的话题,就是要找准“切入点”,接通学生写作与生活间的渠道。李卫东在《回到“真实的写作”》中提出“写作与生活要建立起真实的关联”“当学生的写作与生活中的任何人或任何事情不能发生真实的关联,无所归属,也就成为无意义的写作”。学生的“文心”需要我们认真雕琢,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运用写作课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作文课,要紧紧扣住生活,要珍惜学生独特的体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写作情境进行创设。创设写作情境有利于学生生发、拓展、联想和想象,易于确定特定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调动起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在本节课的“话题引写”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聊一聊无锡的热:“说说你觉得在这样的热天里,哪些人尤为热。”这个话题切合当时的天气特征,学生愿意说,有话说,同时能够唤起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
  提供任务。为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能说出描写与抒情的写作要点并将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引写”环节后,布置片段写作,《烈日下的奔忙》,并明确要求:(1)具体描写酷热中的某一个人,有细节描写;(2)有简略的景物描写,写出天气特点,烘托人物。只有任务明晰,学生的写作才会更有方向性,之后的点评、提升、修改也才会更加有的放矢。

二、聚焦“知识点”


  写作指导课,要不要讲授写作知识?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讲授?写作知识展示与写作例文鉴赏这两种方式难以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而在具体训练中构建知识则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
  1.以“对话”建构知识点
  教学对话承载着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话过程的目标高悬于指导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写作课如果像数学公式般条分缕析地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许会适得其反,所以,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来完成知识建构。
  在“释题”过程中,请学生谈一谈对“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这一课题的理解。通过对话,师生共同归纳出三者间的关系。在讲评学生写作片段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亮点”与“建议”,适时归纳出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以及注意要点。在知识点呈现环节,可以请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写作要点,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即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充盈的过程。
  2.以“学情”确定知识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八年级学生,他们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只有一些概念化、机械化的认知。比如写母亲,很多是“妈妈长着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庞,白白的皮肤……”;表现母爱则多选取“一次我发高烧了,妈妈背着我去医院……”。在人物描写中,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是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所以,可以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写作指导确定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3.以“共生”固化知识点
  黄厚江老师曾提出“共生写作”,就是一种“通过师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教学方法”。这不单纯是我们强调的“下水作文”,而需要在教师“下水”后,听到学生的“回音”。写作课大多以教师点评为主,而“共生写作”则需要学生同样点评教师的习作。课堂上,笔者诵读自己写老父亲的“下水作文”后,及時请学生对抒情的内容进行点评。一个女同学动情地说:“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刘老师父亲对自己女儿的爱,以及老师对父亲的体谅与感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记叙中的抒情“重在体悟,贵在真情”。知识点的提取与建构,是一节写作指导课的核心环节。写作指导课要做到从概念理解到规则提取,再到应用规则,层层递进,有理有序。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实践过程。

三、找寻“生成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该是“生成式”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具有一双能够发现“生长点”的慧眼。对学生写作过程有效信息的获取,即课堂的“生长点”。那么何谓“写作过程的有效信息”呢?就是学生思维滞塞不能表达或者不能恰当、生动表达之处。作文课的核心是学生的写作,“写”应该是作文课的核心环节,也只有通过“体现写作规律与层次”的“写”,才能找寻到学生写作的“生长点”。
  定点反复写。作文指导课需要目标明确的写作实践活动。在一节课中,如果多次改换写作话题,不仅加大了学生写作的难度,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不利于课堂评价。所以,在这节写作指导课中,笔者只设置了一个话题:《烈日下的奔忙》。一写,定位学生的起始写作水平;二写,添加细节,进行升格,力争写得具体、生动;三写,添加抒情,进行升格,力争写得有情味儿。针对一个话题,定点反复写,不断发现学生写作中的“生长点”并加以提升,使学生真正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转换角度写。在第一次写作后,教师抽取了写爷爷(农民)的学生作文。作文中爷爷说:“工作就是我应尽的责任,我的使命。我的任务就是种田!”而这样的语言描写并不符合爷爷的农民身份,面对这一课堂的生成,师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取出“语言描写要紧贴人物身份”的写作要点。
  深化层次写。写作指导课只有呈现梯度的升格,才会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学生在第二次写作中落实对知识点的思考,形成有效的写作经验,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立意高,认识深,文章才会是有骨之躯。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播种真、善、美的种子。所以,第三次写作落实对情感的提升。通过设置问题“你想对在烈日下奔忙的他(她)说些什么呢?请以第二人称的形式直接抒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化主旨的抒情。两次深化层次地写,不仅有写作技法的深化,同时有情感的升华。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追求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一、设计大问题,学会“大胆放手”  例如,学习《曹冲称象》时,我们这样来学习生字“称”。  师:“称”这个生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1:我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它,“禾”+“
期刊
中职学校应以培养优质人才为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合理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语文教学而言,只要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整合就能带给学生有实用性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兴趣,促进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围绕就业展开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发展。一、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语文能力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  我国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仅
期刊
劳伦斯说:“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得不依附于某种道德系统的批判,它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流传价值及成功程度。”文学正是这样的艺术,它不仅呈现美的道德,还对某一环的道德系统进行批判,所以具备对人们心灵塑造的作用。当人们欣赏它,进入忘我的审美境地就会获得被作用、被改造的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不妨应用文学的这种作用,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洞察出发,建立现实与作品的联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塑造
期刊
无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里,还是在当下正努力推行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里,任何教学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一个根本,那就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有效学习时,教学目标又或者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才能真正落地。根据这个逻辑,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这其实是任何课堂所必须重视的关系,但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尤其要重视。这是因为初中语文
期刊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此一言,语文学科的“语用”特点更为明确。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美,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范本,都是“学语言,用语言”,进行能力训练与培养的范例,特别是一些文本中的“独特”存在,更为我们进行“语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独特”,引领学生发现“独特”,感悟“独特”,探究“独特”
期刊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喜爱与传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古诗教学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发现语文课堂应该是传承吟诵文化的主阵地。在小学低段的古诗吟诵教学中,孩子们诵
期刊
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文本的解读是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重点,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保障。游记类散文,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学生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现行的统编教材当中,游记散文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教读这类文章的时候,要紧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文本解读与内容选择。同时,游记散文在教材当中往往是以单元组合的方式出现,在教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还要遵循单元导读的要求。
期刊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运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对于人生的价值更多地是为己所用,是人性的需求。教师不仅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的篇章,传授必要的写作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思维,训练写作技能。一、教学流程  (一)古诗欣赏导入  出示古诗《江雪》《渔歌子》  ①朗读古诗。②谈对诗中景色的感受(孤独、寂寥、悲伤、清冷……)。③谈渔翁的心情(愉快、轻
期刊
写作支架,是在学生实际写作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中搭建“脚手架”,辅助学生弥补经验的不足,缩短与期待经验的差距,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写作任务。范例支架则是以范例为依托的写作支架。设计好范例支架有利于写作教学的有效推进,能帮助教师用好范例,用足范例,将其价值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叶黎明教授曾提出支架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以知识、技巧为内核,以显性、精要、好懂、管用的形式呈现,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据此,笔者将范例
期刊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多数不能全神贯注,做不到“入神”,所以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状态不佳,很多的学生往往会东张西望,注意力明显不能很好地集中。该如何改变呢?一、语言为磁石,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编口诀、编故事、说绕口令等多样的语言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