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底和12月初,美海军利用“伯克”级驱逐舰“查菲”号两次试射了最新型的“战斧”V巡航导弹,这使“战斧”导弹的传奇得以延续。那么,这种最新的“战斧”导弹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美国又为什么要在这个高超声速导弹时代坚持发展“战斧”这种老“古董”呢?
“战斧”导弹的发展,基本上见证和体现了美军从冷战核时代到精确打击,再到应对多样性威胁的几乎所有作战理论阶段。
传奇的“战斧”家族
“战斧”是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种兼顾战略和战术用途的巡航导弹。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中,“战斧”一战成名,以后几乎参加了美国的所有地区性战争,成为一款传奇性武器。美国也根据战场需要对其不断改进,从最初的标准“战斧”,一路发展到“战斧”Ⅳ,配用对陆、对海常规弹头和核弹头,以及电磁脉冲弹头、钻地弹头、子母弹头等等,各种改进和试验的亚型号数不胜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导弹家族之一。
目前美军现役使用最广泛的是被称为“战术战斧”的“战斧”Ⅳ,从2004年装备美军后,参加了利比亚、叙利亚等一系列战争,成为美军最喜欢使用的武器之一。但在使用中,美军发现用不起这种高高在上的武器,特别是在面对恐怖分子营地帐篷这种低价值目标时,“战斧”Ⅳ的高抗干扰GPS、网络数据链和景象匹配等等黑科技简直就是用“银子弹”打苍蝇,即使财大气粗的美军也觉得实在不值。
不断改进的“战斧”Ⅳ
美军对“战斧”4的改进从2005年就开始了,在2010年后达到了高潮,这些改进主要集中在战斗部和制导系统上。2010年10月,美军完成了“联合多效应战斗部”(JMEWS)测试,这种战斗部兼具爆破杀伤和钻地打击的功能。2014年3月,“战斧”的主生产商雷锡恩公司再次对“战斧”导弹卫星数据链进行改进和升级,这使其不用战场无线高频数据链网络,就可以实现地面发射人员对1000千米以外导弹的飞行控制,并可在飞行中更新目标数据,以改变攻击对象。2014年4月,雷锡恩公司试验了反辐射导引头。这种导引头对打击雷达、通信站和舰船等地面或海上移动目标十分有效。虽然以上技术是利用“战斧”Ⅳ导弹进行的预研和验证,并没有实际装备。直到2015年美推出MST项目(MaritimeStrikeTomahawk,海上打击型“战斧”),这些技术才逐步用到“战斧”Ⅳ上。当时用改进的“战斧”Ⅳ对海上目标成功实施了打击。
多面手的“战斧”V
虽然很早就有“战斧”V的各种说法,但是直到2019年3月,美海军通过再认证和改进计划,才正式开始了“战斧”BlockV的研制计划。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现役4000多枚“战斧”Ⅳ在服役中期返厂检修时,对其进行改进和升级。改进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战斧”BlockVA阶段,为“战斧”Ⅳ改装多模式传感器和相应设备,发展成可精确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新型“战斧”,实际就是反舰型“战斧”。二是“战斧”BlockVB,通过换装JMEWS,使其具备打击多种陆上目标的能力,这就是陆攻型“战斧”。根据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惯例,“战斧”VA型的编号为RGM-109E/UGM-109E,与先前的RGM-109E/UGM-109E有不同的海军后勤代码。“战斧”VB型编号为RGM-109M/UGM-109M。
美军透露改装200余枚“战斧”VA的先期设计、集成、试验和评估工作,将在2023年2月前完成,以后再改装其余的3000余枚“战斧”VB。雷锡恩公司预计“战斧”VA导弹将在2023年后开始生产。
通过不同的改进,“战斧”V分为普通型、反舰型和反加固目标型,几乎满足了对海和对陆打击的全能要求,也因此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复合制导模式,打击可靠
在“战斧”Ⅳ项目中,就已经验证了多种制导技术,使“战斧”V有更多的技术储备和方案选择。“战斧”V不但具备“战斧”Ⅳ的GPS、红外成像和主动雷达等多模工作方式,其处理器和组件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升级了电子支持系统(ESM)导引头,而且集成了双向卫星数据链,能让飞行中的导弹转向攻击更重要的目标。
弹头效应多样,目标广泛
“战斧”VB型采用的JMEWS,是利用“战斧”Ⅳ升级计划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战斗部,在2010年10月完成首次测试。在测试中,战斗部的爆炸打开了足够后续部件进入的洞口,完全侵彻了混凝土目标并穿透两层靶板。这种战斗部在具备与以往整体爆破弹头相同的破片杀伤能力的同时,还有较强的侵彻能力。从雷锡恩公司透露的情况看,这实际是一种类似英国“钻孔器”弹头的串联型侵彻战斗部,可以通过前后两次随进式的侵彻和爆炸,摧毁坚固的混凝土目标。此外,美还在试验增加导弹破坏威力的其它技术途径。例如2016年1月,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将“战斧”导弹击中目标后剩余的未燃烧燃料转变成燃料空气炸药,将这些燃料变成一个巨大的燃料空气弹,来提供额外的爆炸力。
总体设计优化,航程更远
从外界透露的情况看,“战斧”V的VA和VB型的射程大致为1600千米。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距离有所隐瞒。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导引头和战斗部的升级,降低了对导弹载荷质量的要求,可以多载燃料来增加射程。首先,美海军专门为其发展了卫星双向数据链,解决了远距离数据传输问题,这表明“战斧”V面临的数据远距离传输问题比以往更突出。其次,由于“战斧”VA导弹主要用于反舰,对战斗部威力要求有所降低,战斗部从450千克减到了320千克。而“战斧”VB型采用多级战斗部,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装药的情况下,提高弹头的贯穿能力。这样就可以携载更多燃料,使导弹射程大幅增加,外界推测可增大25%以上。以此推断,“战斧”VA型的射程如果不考虑数据链的限制,很可能达到2000千米。
制造成本降低,可规模使用
从“战斧”V的发展可以看出,通过使用大量现有成熟技术和新型材料,使导弹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武器。据雷锡恩公司透露,“战斧”V在确保战术能力的同时,降低了采购、作战和后勤的成本。它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在生产中利用了“战斧”Ⅳ的标准化程序,在燃料等关键部件上采用了更廉价的原料。例如,在燃料上尝试采用从玉米内提炼出的乙醇作为主发动机燃料,使用成本比原来的JP-10通用燃料更廉价。这些方式使其单价降到了100多万美元,只有“战斧”Ⅳ采购单价140万美元的2/3左右。
融入战场网络,信息化强
“战斧”V的卫星数据链可以确保控制人员与飞行中的导弹进行数据传输,使其能融入战场网络,获得更全面的战场态势感知信息。控制人员还能通过卫星数据链改变导弹飞行,使其可以针对新发现的战场威胁和气象情况临时调整航路,规划最优的轨迹,也可以在导弹发射后改变攻击目标。此外,雷锡恩公司利用“战斧”Ⅳ完成了通过数据链网络进行打击评估的测试,以网络传输的导弹攻击最后瞬间的图像帧,作为打击评估的依据。
“战斧”V作为目前美国射程最远的巡航導弹,未来将是美军对外干涉的主战武器。
海空超远攻击
虽然“战斧”V作为亚音速导弹在攻击突然性上无法与超音速和高超音速导弹相比,但超音速和高超音速导弹由于燃料装载量和发动机工况问题都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工作,因此“战斧”V将是未来美军射程最远的海空武器,这对于将反介入作为最大作战需求的美海空军而言,是少有能靠得住的打击手段。例如,此次试验的反舰型“战斧”V导弹即使保守射程也达到1600多千米,超出了美国海军舰艇现有打击范围的极限。如果按照“战斧”V的2000千米的估计射程,东海和南海大部都可处于其威胁之内。关岛距离我东南沿海大约3000千米,美军装备“战斧”V的军舰从关岛出发,在冲绳以西或菲律宾苏禄海等安全区内,即可火力覆盖我东海和南海的大部。而一个航母打击大队则可能动用至少300枚以上的“战斧”V实施超远程打击。如果美航母编队躲避到据我海岸线1000千米外的第二岛链,可对我内陆纵深1000千米内的目标实施远程打击。
对海饱和攻击
由于“战斧”V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了一种“用得起”的高端武器,因此在面对中俄航母编队等高价值的海上编队时可大规模使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导弹技术专家克拉克认为,只要他们能把每枚导弹的成本控制在100万美元左右,海军就会一直需要这些导弹,并用其打击恐怖分子训练营这类重要但价值较低的低端目标。雷锡恩公司认为,相对于目前洛马公司的新型“远程反
舰导弹”(LRASM),“战斧”V的最大优势是在现有的4000余枚“战斧”导弹基础上改进升级而成,因此能够更快形成规模化的战斗力。
空中巡飞寻歼
“战斧”V的航程达到了2000千米,而且配置了卫星数据链,这使其可以在目标上空长时间巡弋盘旋飞行,并能通过战场数据链获得实时战场环境和目标信息,伺机打击。这对地面或海上的机动目标威胁尤其大。例如,在发现战场出现导弹发射车或发现导弹从某个地域发射后,可向该地域发射“战斧”V,在发现具体目标之前导弹可以在目标区上空盘旋,一旦空中监视或地面侦察发现目标即可实施空中突击。这种能力在“战斧”Ⅳ上已经过验证,导弹可在距目标400千米上空盘旋2小时后实施打击。具备这种巡飞能力的“战斧”V实战部署后或将成为美军未来打击时敏目标的首选手段。
水下隐蔽突击
“战斧”导弹是美军潜艇携带的主要对地打击武器,因此,“战斧”V的出现将大幅提高美军水下舰队的隐蔽突击能力。美国海军中将达里尔·考德尔透露,为应对其它国家海军,美国海军也正在为潜艇配备远程武器,包括即将列装的“战斧”V,与远程鱼雷一道在太平洋海域应用。达里尔·考德尔强调,“战斧”V导弹和远程鱼雷都是美军的“秘密武器”,通过作战能力测试,已经证明了强大的打击效能。在对陆打击方面,潜艇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美海军即使保守地使用1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一次即可发射154枚对陆攻击型“战斧”V导弹,足以对一座中型城市实施较为全面的轰炸。
多型混合攻击
“战斧”V可利用海军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发射,这使其不但可以和未来的LRASM隐身反舰导弹搭配使用,让美国海军的反舰手段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利用速度和高度差,组织多型导弹混合攻击,提高打击成功率。美专家认为,美国海军在未来将形成“战斧”、NSM和SM-6等反舰导弹混合部署和使用的状态,这将使高速、高空,与低速、低空掠海攻击同时出现在敌人面前,从而大幅提高攻击成功率,并满足不同层级战争的需要。
美国在已经拥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继续发展“战斧”导弹,其将对美军及未来战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降低美军对外干涉的门槛
近年来,美逐步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潜在对手的海上能力逐步增大,面临的威胁越来越现实。美国《防务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任何潜在的对华冲突中,美军都必须遏制中国舰队。为此,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甚至陆军都在努力发展反舰导弹。可见,“战斧”V将大幅增强美军发动军事干涉的信心和能力,从而降低了战争门槛。
增強美对我海上力量实力
从冷战到冷战后数十年间,美海军几乎一直占据着海上优势,因此一向不重视反舰导弹的研制,长期以来基本只有“鱼叉”这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亚音速反舰导弹。虽然以后经过陆续改进,但由于技术框架的局限,在射程和攻击方式等方面始终无法突破,火力覆盖只有100多千米,在面对中俄动辄数百千米的海上打击武器,只能进口挪威的NSM和JSM反舰导弹,并依靠舰载机前出打击。而这也造成美军虽然拥有庞大的舰队,但水面舰艇几乎都无法脱离航母编队的窘境,单舰远程反舰能力就更捉襟见肘。为此,美海军不得不依据“分布式杀伤”概念,用防空的“标准”6导弹开发了一种反舰导弹,但存在成本高和战斗部威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美大力发展“战斧”V导弹,希望以此来增强对我海上力量实力。
降低美军持续战争的成本
近年来,美国用于海上装备的军费比例逐年下降,使美军水面舰艇更新速度和武器列装数量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中国水面舰艇无论数量还是吨位都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俄罗斯采用大量中小型舰艇替代大型舰船的发展模式,逐步恢复了水面舰队。这使美军水面打击武器明显不足,使其不得不选择更为廉价的武器发展方式。“战斧”VA的100多万美元单价,足以满足美海军的大规模使用需要,可以使海军腾出更多的高端武器来应对更为棘手的水面目标。可见,从“战斧”V开始,“战斧”就已经走下高端武器的“神坛”,逐渐成为美军“用得起”的战略武器,从而降低了美军持续战争的成本,使其可以在西太等地区与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武器数量和应用成本的较量。
续命“战斧”:“战斧”V 的发展
“战斧”导弹的发展,基本上见证和体现了美军从冷战核时代到精确打击,再到应对多样性威胁的几乎所有作战理论阶段。
传奇的“战斧”家族
“战斧”是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种兼顾战略和战术用途的巡航导弹。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中,“战斧”一战成名,以后几乎参加了美国的所有地区性战争,成为一款传奇性武器。美国也根据战场需要对其不断改进,从最初的标准“战斧”,一路发展到“战斧”Ⅳ,配用对陆、对海常规弹头和核弹头,以及电磁脉冲弹头、钻地弹头、子母弹头等等,各种改进和试验的亚型号数不胜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导弹家族之一。
目前美军现役使用最广泛的是被称为“战术战斧”的“战斧”Ⅳ,从2004年装备美军后,参加了利比亚、叙利亚等一系列战争,成为美军最喜欢使用的武器之一。但在使用中,美军发现用不起这种高高在上的武器,特别是在面对恐怖分子营地帐篷这种低价值目标时,“战斧”Ⅳ的高抗干扰GPS、网络数据链和景象匹配等等黑科技简直就是用“银子弹”打苍蝇,即使财大气粗的美军也觉得实在不值。
不断改进的“战斧”Ⅳ
美军对“战斧”4的改进从2005年就开始了,在2010年后达到了高潮,这些改进主要集中在战斗部和制导系统上。2010年10月,美军完成了“联合多效应战斗部”(JMEWS)测试,这种战斗部兼具爆破杀伤和钻地打击的功能。2014年3月,“战斧”的主生产商雷锡恩公司再次对“战斧”导弹卫星数据链进行改进和升级,这使其不用战场无线高频数据链网络,就可以实现地面发射人员对1000千米以外导弹的飞行控制,并可在飞行中更新目标数据,以改变攻击对象。2014年4月,雷锡恩公司试验了反辐射导引头。这种导引头对打击雷达、通信站和舰船等地面或海上移动目标十分有效。虽然以上技术是利用“战斧”Ⅳ导弹进行的预研和验证,并没有实际装备。直到2015年美推出MST项目(MaritimeStrikeTomahawk,海上打击型“战斧”),这些技术才逐步用到“战斧”Ⅳ上。当时用改进的“战斧”Ⅳ对海上目标成功实施了打击。
多面手的“战斧”V
虽然很早就有“战斧”V的各种说法,但是直到2019年3月,美海军通过再认证和改进计划,才正式开始了“战斧”BlockV的研制计划。其基本思路是利用现役4000多枚“战斧”Ⅳ在服役中期返厂检修时,对其进行改进和升级。改进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战斧”BlockVA阶段,为“战斧”Ⅳ改装多模式传感器和相应设备,发展成可精确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新型“战斧”,实际就是反舰型“战斧”。二是“战斧”BlockVB,通过换装JMEWS,使其具备打击多种陆上目标的能力,这就是陆攻型“战斧”。根据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惯例,“战斧”VA型的编号为RGM-109E/UGM-109E,与先前的RGM-109E/UGM-109E有不同的海军后勤代码。“战斧”VB型编号为RGM-109M/UGM-109M。
美军透露改装200余枚“战斧”VA的先期设计、集成、试验和评估工作,将在2023年2月前完成,以后再改装其余的3000余枚“战斧”VB。雷锡恩公司预计“战斧”VA导弹将在2023年后开始生产。
续写传奇:“战斧”V的性能特点
通过不同的改进,“战斧”V分为普通型、反舰型和反加固目标型,几乎满足了对海和对陆打击的全能要求,也因此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复合制导模式,打击可靠
在“战斧”Ⅳ项目中,就已经验证了多种制导技术,使“战斧”V有更多的技术储备和方案选择。“战斧”V不但具备“战斧”Ⅳ的GPS、红外成像和主动雷达等多模工作方式,其处理器和组件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升级了电子支持系统(ESM)导引头,而且集成了双向卫星数据链,能让飞行中的导弹转向攻击更重要的目标。
弹头效应多样,目标广泛
“战斧”VB型采用的JMEWS,是利用“战斧”Ⅳ升级计划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战斗部,在2010年10月完成首次测试。在测试中,战斗部的爆炸打开了足够后续部件进入的洞口,完全侵彻了混凝土目标并穿透两层靶板。这种战斗部在具备与以往整体爆破弹头相同的破片杀伤能力的同时,还有较强的侵彻能力。从雷锡恩公司透露的情况看,这实际是一种类似英国“钻孔器”弹头的串联型侵彻战斗部,可以通过前后两次随进式的侵彻和爆炸,摧毁坚固的混凝土目标。此外,美还在试验增加导弹破坏威力的其它技术途径。例如2016年1月,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始研究将“战斧”导弹击中目标后剩余的未燃烧燃料转变成燃料空气炸药,将这些燃料变成一个巨大的燃料空气弹,来提供额外的爆炸力。
总体设计优化,航程更远
从外界透露的情况看,“战斧”V的VA和VB型的射程大致为1600千米。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距离有所隐瞒。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导引头和战斗部的升级,降低了对导弹载荷质量的要求,可以多载燃料来增加射程。首先,美海军专门为其发展了卫星双向数据链,解决了远距离数据传输问题,这表明“战斧”V面临的数据远距离传输问题比以往更突出。其次,由于“战斧”VA导弹主要用于反舰,对战斗部威力要求有所降低,战斗部从450千克减到了320千克。而“战斧”VB型采用多级战斗部,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装药的情况下,提高弹头的贯穿能力。这样就可以携载更多燃料,使导弹射程大幅增加,外界推测可增大25%以上。以此推断,“战斧”VA型的射程如果不考虑数据链的限制,很可能达到2000千米。
制造成本降低,可规模使用
从“战斧”V的发展可以看出,通过使用大量现有成熟技术和新型材料,使导弹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武器。据雷锡恩公司透露,“战斧”V在确保战术能力的同时,降低了采购、作战和后勤的成本。它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在生产中利用了“战斧”Ⅳ的标准化程序,在燃料等关键部件上采用了更廉价的原料。例如,在燃料上尝试采用从玉米内提炼出的乙醇作为主发动机燃料,使用成本比原来的JP-10通用燃料更廉价。这些方式使其单价降到了100多万美元,只有“战斧”Ⅳ采购单价140万美元的2/3左右。
融入战场网络,信息化强
“战斧”V的卫星数据链可以确保控制人员与飞行中的导弹进行数据传输,使其能融入战场网络,获得更全面的战场态势感知信息。控制人员还能通过卫星数据链改变导弹飞行,使其可以针对新发现的战场威胁和气象情况临时调整航路,规划最优的轨迹,也可以在导弹发射后改变攻击目标。此外,雷锡恩公司利用“战斧”Ⅳ完成了通过数据链网络进行打击评估的测试,以网络传输的导弹攻击最后瞬间的图像帧,作为打击评估的依据。
挥动战斧:“战斧”V的作战运用
“战斧”V作为目前美国射程最远的巡航導弹,未来将是美军对外干涉的主战武器。
海空超远攻击
虽然“战斧”V作为亚音速导弹在攻击突然性上无法与超音速和高超音速导弹相比,但超音速和高超音速导弹由于燃料装载量和发动机工况问题都无法长时间远距离工作,因此“战斧”V将是未来美军射程最远的海空武器,这对于将反介入作为最大作战需求的美海空军而言,是少有能靠得住的打击手段。例如,此次试验的反舰型“战斧”V导弹即使保守射程也达到1600多千米,超出了美国海军舰艇现有打击范围的极限。如果按照“战斧”V的2000千米的估计射程,东海和南海大部都可处于其威胁之内。关岛距离我东南沿海大约3000千米,美军装备“战斧”V的军舰从关岛出发,在冲绳以西或菲律宾苏禄海等安全区内,即可火力覆盖我东海和南海的大部。而一个航母打击大队则可能动用至少300枚以上的“战斧”V实施超远程打击。如果美航母编队躲避到据我海岸线1000千米外的第二岛链,可对我内陆纵深1000千米内的目标实施远程打击。
对海饱和攻击
由于“战斧”V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了一种“用得起”的高端武器,因此在面对中俄航母编队等高价值的海上编队时可大规模使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导弹技术专家克拉克认为,只要他们能把每枚导弹的成本控制在100万美元左右,海军就会一直需要这些导弹,并用其打击恐怖分子训练营这类重要但价值较低的低端目标。雷锡恩公司认为,相对于目前洛马公司的新型“远程反
舰导弹”(LRASM),“战斧”V的最大优势是在现有的4000余枚“战斧”导弹基础上改进升级而成,因此能够更快形成规模化的战斗力。
空中巡飞寻歼
“战斧”V的航程达到了2000千米,而且配置了卫星数据链,这使其可以在目标上空长时间巡弋盘旋飞行,并能通过战场数据链获得实时战场环境和目标信息,伺机打击。这对地面或海上的机动目标威胁尤其大。例如,在发现战场出现导弹发射车或发现导弹从某个地域发射后,可向该地域发射“战斧”V,在发现具体目标之前导弹可以在目标区上空盘旋,一旦空中监视或地面侦察发现目标即可实施空中突击。这种能力在“战斧”Ⅳ上已经过验证,导弹可在距目标400千米上空盘旋2小时后实施打击。具备这种巡飞能力的“战斧”V实战部署后或将成为美军未来打击时敏目标的首选手段。
水下隐蔽突击
“战斧”导弹是美军潜艇携带的主要对地打击武器,因此,“战斧”V的出现将大幅提高美军水下舰队的隐蔽突击能力。美国海军中将达里尔·考德尔透露,为应对其它国家海军,美国海军也正在为潜艇配备远程武器,包括即将列装的“战斧”V,与远程鱼雷一道在太平洋海域应用。达里尔·考德尔强调,“战斧”V导弹和远程鱼雷都是美军的“秘密武器”,通过作战能力测试,已经证明了强大的打击效能。在对陆打击方面,潜艇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美海军即使保守地使用1艘“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一次即可发射154枚对陆攻击型“战斧”V导弹,足以对一座中型城市实施较为全面的轰炸。
多型混合攻击
“战斧”V可利用海军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发射,这使其不但可以和未来的LRASM隐身反舰导弹搭配使用,让美国海军的反舰手段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利用速度和高度差,组织多型导弹混合攻击,提高打击成功率。美专家认为,美国海军在未来将形成“战斧”、NSM和SM-6等反舰导弹混合部署和使用的状态,这将使高速、高空,与低速、低空掠海攻击同时出现在敌人面前,从而大幅提高攻击成功率,并满足不同层级战争的需要。
战斧阴影:“战斧”V的影响
美国在已经拥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继续发展“战斧”导弹,其将对美军及未来战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降低美军对外干涉的门槛
近年来,美逐步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潜在对手的海上能力逐步增大,面临的威胁越来越现实。美国《防务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任何潜在的对华冲突中,美军都必须遏制中国舰队。为此,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甚至陆军都在努力发展反舰导弹。可见,“战斧”V将大幅增强美军发动军事干涉的信心和能力,从而降低了战争门槛。
增強美对我海上力量实力
从冷战到冷战后数十年间,美海军几乎一直占据着海上优势,因此一向不重视反舰导弹的研制,长期以来基本只有“鱼叉”这种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亚音速反舰导弹。虽然以后经过陆续改进,但由于技术框架的局限,在射程和攻击方式等方面始终无法突破,火力覆盖只有100多千米,在面对中俄动辄数百千米的海上打击武器,只能进口挪威的NSM和JSM反舰导弹,并依靠舰载机前出打击。而这也造成美军虽然拥有庞大的舰队,但水面舰艇几乎都无法脱离航母编队的窘境,单舰远程反舰能力就更捉襟见肘。为此,美海军不得不依据“分布式杀伤”概念,用防空的“标准”6导弹开发了一种反舰导弹,但存在成本高和战斗部威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美大力发展“战斧”V导弹,希望以此来增强对我海上力量实力。
降低美军持续战争的成本
近年来,美国用于海上装备的军费比例逐年下降,使美军水面舰艇更新速度和武器列装数量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中国水面舰艇无论数量还是吨位都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俄罗斯采用大量中小型舰艇替代大型舰船的发展模式,逐步恢复了水面舰队。这使美军水面打击武器明显不足,使其不得不选择更为廉价的武器发展方式。“战斧”VA的100多万美元单价,足以满足美海军的大规模使用需要,可以使海军腾出更多的高端武器来应对更为棘手的水面目标。可见,从“战斧”V开始,“战斧”就已经走下高端武器的“神坛”,逐渐成为美军“用得起”的战略武器,从而降低了美军持续战争的成本,使其可以在西太等地区与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武器数量和应用成本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