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光照耀公共空间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空间者,除了保密单位和你家我家他家她家以外的所有空间是也。
  公共空间中,比如博物馆、美术馆,其收藏的艺术品,当是“高帅富”,当是“白富美”,自然是大多数私人艺术品收藏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在当今私人收藏勃兴之际,一些似乎难以令人想象的地方,成了当代艺术品展示的最新空间。例如商场、宾馆、酒店,乃至于地铁车站、小商品市场,都成了艺术家们陈设作品的地方。
  瞧,中国在GDP增速扬威全球之后,我们的文化建设也上去了,艺术之光渐始普照大地。不管艺术评论界如何看法,甚或有人嗤之以鼻,总之,艺术品来到普罗大众身边,这样的时代将是最好的时代。
  豪华商厦:
  艺术人亮相的新舞台
  最近,在沪居住上班的人们,常常招呼道:“去过K11了没?”而这座在坊间引起特别注意的时髦商厦,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引进了许多的艺术品!漫步商厦,林林总总的作品让人喜出望外,连电梯间里也有动态LED作品呢。
  上海K11艺术中心市场部的Suki说:“这就是香港早几年就开始流行的‘购物艺术馆’概念。”在香港,商场与艺术的跨界合作早有先例。说到香港最大面积的购物中心海港城,许多人想到的是奢侈品店门口那排起的长队,其实海港城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美术馆”,经常会举办一些艺术展,比如最近正在展出的《梵高·盛夏》全球首展,利用最顶尖创新的技术,重现了梵高的名作。而香港K11在成立之时就提出了“打造全球首个购物艺术馆”的口号,上海的K11也延续了这样的定位。香港K11不仅会长期展示典藏的本土年轻艺术家的杰作,更通过各种艺术展览、演出,透过多种类型的多维空间,让大众在休闲或购物时,欣赏艺术作品及表演。
  这样以商业中心为原点,从而向更广泛的人群辐射艺术、传递文化,既让本地艺术家有更多与市民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对培养市民的艺术欣赏力也有推动作用,再者,这也能让年轻艺术家获得更多创作机会并发表作品,这就达到了艺术家、场地以及观众三者之间的良好循环与互动。Suki说:“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比较新鲜,因为内地商场的综合性定位基本上还是以‘商’为首。”
  其实,最近一个阶段,在上海的一些大型商场,同样能看到高校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比如从8月1日起,徐家汇港汇恒隆广场的商场一楼近中庭、内街,展示着上海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设计作品。购物者从自动扶梯下来,或许会被一个巨大的红色背影吸引,待看到正面,就会被这个包裹在红色线团中的女孩的样子所震撼:这是一张面对成长带来的冲击感到无助与迷茫的脸。在内街,还“行走”着几个仿佛怀揣心事、郁郁寡欢的人,让人不禁好奇他们在想什么。
  有媒体如此评论:“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进行展示,以此提高知名度并不容易,初出茅庐的他们想要得到艺术馆或是画廊的赞助很难。因此,近些年开始悄然流行的商场艺术展出方式俨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平台,同时,对商家来说,这样的形式同样是一次形象提升的好机会。 ”
  确实如此,包括今年一登场就引起很多年轻人关注的“环球港”,同样以“商业、旅游、文化”三大中心功能的排序明确了自己的定位,甚至那洛可可风格的古典造型,让前往购物的70后、80后乃至90后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而以艺术为主打,恰恰能迎合对消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在商品消费发达的同时,精神消费显得更重要。可见,购物艺术馆为艺术新人提供了新舞台,也为购物打开了新窗口——毕竟吸引到了全新的客流。
  小商品铺:
  开在侧弄里的艺术惊艳之花
  8月下旬,暑意未消,笔者在安顺路99号小商品市场逛游,突然遇到了一位熟人——管一明先生。
  上次遇见管先生,还是2012年,在恒隆广场。那时候,管一明正与其光路摄影社的朋友们举办“光路摄影展”。事后得知,恒隆广场出资为管一明办展,共投资30万元人民币。而在摄影展结束后,原本只希望收藏几幅作品留作纪念的恒隆广场,最终决定全部收藏管一明作品。
  作为当下上海正走红的抽象派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管一明先生难道是在此小商品市场采风?带着问题,我上前打了个招呼。
  原来,管一明先生竟然在安顺路99号小商品市场里开了个铺子——26号铺。管一明告诉我:“这个铺子,原本是法国波尔日高等艺术学院原院长保罗的。他最近回法国了,大约回去三个月。于是,这三个月,这个铺子就留给我来操持玩玩。”
  于是,管一明就在这大约6平方米的铺子里,推出“微型摄影《视界》系列展”。第一期7月1日到15日,曹建国的《行行摄摄》、管一明的《小蟋蟀大市场》、李为民的《船》、陆元敏的《替换》、杨信生的《猎影 在路》、张子量的《回美》,汇聚于此。
  有人如此评价:“这个空间,如同一个‘兼容的盒子’,门面装点得再普通不过,只有驻足于此,才会感觉出别有洞天,恍然惊觉这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生活艺术场所。”当然,这里并非只汇聚沪上老摄影家的作品,而且还能见到别具一格的微型装置艺术。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每件作品最大也不到6立方厘米。
  管一明说:“有的作者本职工作是拍摄广告的,使用大画幅相机。他们来参展,会用35毫米胶片,用半幅相机来拍摄,然后不放大,直接印在相纸上。这样,才勉强达到微型摄影展的要求。”
  管一明和他的朋友们的作品,曾被五星级酒店收藏,也曾在恒隆办展。“只有曾经在那些大场面上获得成功,才有底气把作品拿到这么下里巴人的地方,供普罗大众赏玩。”管一明说。事实上,他和其他艺术家们,并不是每天都到《视界》摄影展的现场。管一明将房门钥匙交给对门商店的店主老赵。而老赵经营的是日用小百货。
  “8月17日,微摄影又现佳作。5位青年摄影家的力作以微型形态,通过自制装置呈现给观众,几位资深的摄影家赶来看后表示,没见过这么小的作品展示,很震撼。”在8月17日《视界》第四期开幕后,管一明在微信中如此夸赞。   比如张海涛的作品,用上千幅照片合成一幅“微”字作品。青年摄影家陆超将135反转片用半格拍出72张,直接用灯箱展示,作品仅有指甲那么大。周黎罗用手机拍下的画面贴在手机屏上展示,张延琛用波拉片为小商品市场的老板们拍下定型照,贴在墙上,并手绘小市场的铺位图,让老板们看得笑口大开。王翔的作品隐入玻璃杯底,注入水彩,显现多种色调,再用葡萄叶装饰,呈现夏日的诗意。布展完成后,青年摄影家吐出的心语是——“过瘾”,“我被颠覆了”、“玩得爽极了”。
  品牌玩法:
  艺术可以有疯狂的另一面
  与纯粹艺术家创作不同,在商场里进行艺术品展示,也往往会涉及到品牌推广。然而,假若推广得法,也将会呈现出一场艺术品盛宴。
  比如,于7月下旬开幕展览至10月的上海浦东正大广场9楼的“积木狂想季特展”就是一种不错的品牌艺术玩法。
  展览共展出内森·萨瓦亚(Nathan Sawaya)的42件积木艺术品,总共使用积木40万颗。现场呈现出既充满艺术想象力的情绪表达,又颇具视觉震撼力的《黄》、《筑红》、《裂解》、《挫折》、《我的男孩》、《崩解》、《自我》等。而用8万颗积木呈现的身长6米的《大暴龙》,充满情趣与童真。还有《虎斑长颈鹿》等。还有值得一提的亮点——内森·萨瓦亚为表达对中国大陆观众的感情,特别创作了兵马俑。
  说穿了,这次艺术展是乐高积木特别赞助。艺术家用积木作为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展览放在正大广场,也为广场增色不少。
  而据了解,乐高的类似展览已在纽约、好莱坞、波特兰、悉尼、新加坡、台北等数十个国际知名城市巡回展出,创下了数百万人的观展纪录,吸引了国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甚至被美国主流媒体评选为“全球十大必看展览” 之一。
  当然,积木狂想季是非典型展览,另一种疯狂。除此之外,上海地铁艺术展,也在突显上海地铁的品牌含金量。最近的展出,就是2号线各站举行的名为“因爱之名,刷新生活”的公益地铁涂绘艺术展。此前曾在北京、广州等处展出的这个地铁涂绘艺术展,8月初亮相上海轨交2号线南京东路站。此次艺术展吸引了来自全球的32位艺术家。他们用环保涂料等材料将南京东路站4号口通道装扮成艺术长廊。其中有一幅名为《至爱情书1-9号》的作品,由中国不同年代9封手写情书构成。情书均为向网友征集而来,由收件人或作者保存并提供。可是,展出之后,作品上两封情书已不见踪影,还有一封大半都被撕掉。据了解,这3封手写情书历史均在10年以上。
  由此,甚至导致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呼吁市民乘客“爱护艺术家的劳动成果”。可见,在普罗大众文明程度还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在地铁空间这样人人得以进入的地方,进行艺术品展出,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日常与文化:
  边吃喝购物边思考人生
  早在2012年9月,暨南大学教授陈海权就曾炮轰广州天河路商圈“没文化”。珠江新城的太阳新天地随后就做了一个艺术展。当时商场负责人就曾表示:“展出这些艺术品并不是为了回应暨大教授的批评,但暨大教授的话有警醒作用,商场经营者确实要注重文化的注入。引入艺术品,可以让市民逛商场的同时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并且思考人生。我们希望让市民的眼光紧紧盯着衣服、皮包等商品,也让市民欣赏到更多艺术品,激发市民的生活灵感。让整个逛商场过程更加多姿多彩。”
  一边购物吃喝,一边思考人生,会不会太累?
  其实,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展示,未必一定要那么深刻。“诡智顽童,准备好让他们惊讶了吗?”还未走进Hi百货,远远就可以看到这句艺术性十足的广告语。其管理方广州正佳广场总经理徐楚说:“Hi百货的艺术品都是花费很长时间到世界各地去搜罗的,可谓是别具特色的美学产品和工艺品。这些艺术品都是生产量少、小众化的作品,生活馆内98%的商品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事实上,一边购物吃喝,一边思考人生,也没什么不可以。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作品涵盖领域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艺术理念的飞速更新发展,当代公共艺术的外现形式已经大大扩展,超越了传统的雕塑、壁画乃至实体造型的范畴,作为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包含着普遍意义的社会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因此艺术家们完全可以采用当代艺术的一切手段,包括装置和影像等形式来实现艺术思想的表达。
  做好一个公共空间,如同播下一颗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在前几年于北京国际贸易中心进行的一个公共空间设计展上,有专家认为——建筑设计艺术家们最关心的是使身处其间的公众感到舒适,体现尊严;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形象鲜明,往往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有学者指出,近年来虽然一些中国建筑师在小范围内也在进行探索,在空间、建造和趣味方面有所改变,但国内建筑设计界没有设计思潮的根本演变,原因是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没有根本的变化,还是离不开折中风格的建筑风格,他们认为这也是中国多数城市的基本建筑风貌。而在公共空间寻求艺术品陈设上的创新,或许能弥补先天不足。
  对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陈设,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柴秋霞副教授说:“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城市公共空间本身是简单而僵硬的,需要运用活跃的元素让它动起来,同时还要有公众参与其中,用互动设施将空间和观众联系起来。”如此看来,比如积木狂想季,让小朋友大朋友一起参与搭积木;还有管一明的《视界》让小商品市场的小老板参与其间,都符合柴秋霞的观点。
  换言之,参与使大众了解艺术,也只有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才真正实现了艺术的公共价值。公共艺术的现代传播,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式的单向的、静态的展示,而是趋向与观众产生不同方式的交流、接触,形成某种直接介入和对话的互动过程。
其他文献
19世纪的传奇画商约瑟夫·亨利·杜文在对客户推销画作时,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你虽然花了大钱,但是买到了无价之宝,算是捡到大便宜了!”但是还有一句潜台词他从来不会跟客户吐露:这件“无价之宝”,也许有一天要打折。  威廉姆-阿道尔夫·布格霍,就曾经是19世纪的“无价之宝”。他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学院派绘画最重要的人物,法国第一个“矫饰主义”画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荷兰美术院院士,欧洲三国荣誉爵士,布格
期刊
与前面介绍的九位艺术家相比,最后一位的赫斯特显然很特别。首先,他特别富有,前九位的身家全部加起来都比不上他。其次,他特别有争议性,前面九位艺术家身负的非议与嫉恨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他。  作为当代最富有和最具争议的艺术家,赫斯特的那些著名作品就算是完全不懂艺术的人都很熟悉:1200万美元的鲨鱼、1700万美元的药房、1亿美元的钻石骷髅……赫斯特用他的艺术来挑战人们的承受力,同时挑战一个个天价新纪录
期刊
每个大时代的终结,都有一些人做殉葬品。每一次市场泡沫的破碎,都要拉一批艺术家与藏家做陪葬品。唐纳德·苏尔坦很不幸地成为90年代初全球艺术品市场崩盘的陪葬品之一。  美国艺术家唐纳德·苏尔坦擅长大幅静物画,同时还是出色的版画家和雕塑家。1977年在纽约举办首次个展。10年之后,他同时在布鲁克林美术馆、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和Blum Helman画廊等艺术殿堂举办个展。当时唐纳德的作品在拍卖场上
期刊
西姆金斯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她曾经是一位崭露头角的国际艺术明星。毕业后不久就在查尔斯顿美术馆、纽约美术馆、美国国家设计院、巴黎沙龙等艺术殿堂开办画展。30年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西姆金斯回到达拉斯,逐渐淡出艺术圈。如今她的画作售价3000—6000美元。评论家认为,这颗国际艺术新星的黯然失色,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推销的能力不足,使其渐渐失去了影响力。就在她人生的最后几年,她的同
期刊
最近,中央台纪录频道正在热播大型纪录片《京剧》,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镜头里有一位气质儒雅的老先生在教戏,或端坐,或示范,手执折扇一柄,颇有当年梅兰芳先生的神韵。他就是舒昌玉先生。  曾经上海滩百年老店舒同寿药店的小开,因为痴迷京剧,放弃祖传家业,成为了梅兰芳先生的入室弟子。  一曲《凤还巢》,拜得大师门下  程家夫人为貌丑亲女雪雁定下夺夫之计,最终还是貌美的二小姐雪娥入了洞房。舒昌玉以一曲梅派名剧《凤
期刊
一大早被闹钟吵醒,从睁开双眼就开始刷微信微博,你我像皇帝批阅奏折一样在漫天资讯里过滤信息、逐条点“赞”——现代人一天的生活由此开始。没有人再来赞美微风习习,所以就算还有人在画拂面杨柳、潋滟水波、一叶扁舟浮游天地,也不过是对遥远古意的缅怀与追忆,笔墨之外早已不见彼时的大师气韵。  怅然和无可奈何之后,我们不得不重又提出这个问题:生活在当代的水墨艺术家们到底该创作、能创作些什么?他们怎么去弥补断裂、连
期刊
我的作品虽然看上去主题很多,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我,还是能看到我的一种内在的延续的,例如主题、题材,还有风格。我的作品,从长时间看,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包括从早期的自拍像到现在,连续二十多年了,在各种情况下拍的自拍像。自拍像变化、发展的方向,从关注个人到关注社会,有所加强。写日记也是这样,事情发生愈多我就越写,太平淡的时候我就不想写。其实我不是每一天都写,要是事情特别多的时候,感觉特别累了,那个时候我还
期刊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冒险史,从人类大胆品尝第一口食物就开始了。  为了测量时间,人类的计时仪器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发明使用。700多年前,人类制造出了机械运转的时计——钟。而真正使这种计时仪器更加精准,还是因为人类的冒险精神所赐:航海去探求更广阔的世界,航海中时间和航行方位的确定常常全靠一台航海天文钟。所以航海钟的精准性对航海安全至关重要。约翰·哈里森制作的航海钟使得冒险的人们可以精准计算时间和测量所
期刊
关于榴莲有两个传说,其一,相传古时一群男女漂洋过海下南洋,遇上了风浪,只有一对男女漂泊几天到达一个美丽的小岛,岛上居民采来一种果实给他们吃,两人很快恢复了体力,再也不愿意回家,在此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后来人们给这个水果起名叫“榴莲”,意思是让人“流连忘返”。其二,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三下南洋,由于出海时间太长,许多船员都归心似箭,有一天,郑和在岸上发现一堆奇果,他拾得数个同大伙一起品尝,岂料多数
期刊
来自西班牙的跨界设计师  当今设计业内崇尚跨界(crossover)设计,许多顶级设计师纷纷跨界将天赋在延伸到原属行业以外去。如服装设计师阿玛尼和奔驰汽车合作,更不用提设计鬼才菲利普·斯塔克 ,如鱼得水地穿梭在不同领域里面——室内设计、电器产品、家具、服装业里。  两年前,笔者有幸认识了西班牙人Tucho。Tucho是学法律出身,而现在他长期居留在上海,专注于家具、室内设计和经营精品酒店,游刃有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