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幻”与“造幻”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巫山云雨》对各色小人物的“生活本相”和“真实处境”作了写实的还原,其解构意义在于“除幻”:即对爱情去浪漫化,对工作去崇高化,对友情去纯真化,对关爱去无私化。同时以爱的目光去注视、去捕捉小人物的灵魂,其建构意义在于“造幻”:用心灵感应、幻象、错觉、隐喻、暗示等艺术形式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憧憬。
  关键词:除幻;造幻;《巫山云雨》
  
  《巫山云雨》中格外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我们要拍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伸手可触的世界之中。在我们置身其中的太平盛世,许许多多人的简单的情感欲求不获。这个电影,更关心这些基本的生命存在。”[1]针对中国过去电影太脱离现实,章明说:“当时(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极端缺乏现实感已蔚然成风。”[2]为此他强调:“但我的影片从不会脱离现实,总在一定程度上同现实发生关系。”[3]影片对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本相”和“真实处境”作了写实的还原,其解构意义在于“除幻”。另一方面对小人物的生存方式和愿望又作了肯定,其建构意义在于“造幻”。
  
  一、“除幻”
  
  马克斯·韦伯说“除幻”是“世界的除去迷魅”,即神秘或神圣性的消失,杰姆逊把它解释为“非神圣化”,其含义是“对神圣至上的东西进行解符码化”。[4]那么,与之前及同期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比较而言,《巫山云雨》中“除幻”了些什么?
  一是对爱情去浪漫化。
  爱情在某种意义上与浪漫同义。黑格尔讨论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他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示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5]“巫山云雨”本是个描述爱情极度浪漫的词汇,但影片中的爱情几乎与浪漫无关。
  主人公无论外貌还是内心都是平凡的,生活经历平庸,无高尚的追求。麦强不帅,木讷,少言,是一个底层的小技术员。他唯一的爱好是画画,画稿也只能用来擦手和作手纸。陈青,不漂亮,胖,衣着差,带着一个小男孩,离婚了,只是一个小旅社的服务员,因生存问题和旅馆经理老莫保持过一段不堪的男女关系。片中麦强和陈青压根就没有浪漫的恋爱过程,甚至连他们相识、交往的过程都有意省略了。就是原本最浪漫的高潮:两人做爱的场景也被忽略了。只在结尾麦强过江相见,陈青对其一顿捶打了事。
  至于老莫对陈青的婚外情,仅停留在占有欲上。公安小吴的爱情则被撇在一边,他忙碌的是物质方面。马兵和丽丽更不用说,只是一个关系到钱的临时组合。
  二是对工作去崇高化。
  朗加纳斯最早概括崇高:“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高雅的措辞”等[6]。之前主流电影中一再强化工作的崇高性,因为它可以鼓舞个人和群众为社会进步去建立丰功伟业。而这些在影片《巫山云雨》中看不到。
  麦强是三峡边一个信号台的信号工,工作单调、机械、重复。工作之外,生活一片空白。没有女人和家庭,他显得有点儿迟钝、呆滞。偏远的工作地点使得朋友的探视都显得困难,以致马兵让他换一个工作。陈青的旅店工作有点儿像拉客的,有欺骗之嫌。上班时,她更多的是在呆呆地想自己的心事。小吴做公安,他认为个人的事(结婚准备)与工作(抓捕)的事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他忙于买冰箱、打戒指、定涂料、拉家具、发喜糖等。审讯麦强和其他犯人时非常随意,可以做其他的事。如:与同事谈分鱼,与马兵谈结婚想买便宜的冰箱,打着赤膊审讯等。甚至是工作时多次出现上厕所,或就在厕所旁与老莫谈案子,彻底消解了公安工作的严肃性和神圣性。至于经理老莫,除了能说会道地欺骗、安慰游客,就会察言观色地试图控制陈青。
  三是对友情去纯真化。
  友情是无数诗文的主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其佳句。它常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纯真无邪是其特质。而片中马兵和麦强的交往则完全颠覆了上述观念。
  马兵原是麦强的徒弟,后来在外做生意。他带丽丽去探望麦强,还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让丽丽帮忙解决麦强的性问题,给他一些肉体上的抚慰。后来马兵与麦强开玩笑竟叫麦强去发廊嫖娼。在派出所,当马兵以为麦强真做了那个事,就高兴地祝贺他有进步。马兵还再三让麦强离开信号台那个鬼工作。
  四是对领导的关爱去无私化。
  传统电影中国营企业的领导大多是正面形象,因领导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可以指引下属正确的方向,尤其能像长辈那样给职工以关心和爱护,以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优越性。而旅店经理老莫则打破了这种模式。
  老莫对陈青的关心,是以私心为前提的。他善于利用自己的领导优势,利用陈青离婚后的生活困难和精神上的空寂对她施以帮助和安慰,进而发展为情人关系,作为自己情感需要和性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陈青的感情不能说是虚假,但绝对谈不上高尚,只是一个正常男人的贪心需求。当他得知陈青因为麦强要摆脱他时,他恼怒了。他报案,主动追查,完全是嫉妒所致。他希望麦强坐牢,是他要战胜这一个男人,而非单纯地想继续控制陈青。
  
  二、“造幻”
  
  《巫山云雨》不仅认同卑微的人生和日常的平庸,更可贵是:影片还表现了小人物的憧憬和向往,“这是一部关于期待的电影,麦强和陈青面对同样空虚平板的现实怀抱同样的希望”[7]。这种期待形成一种“造幻”:即用充满爱的目光去注视、去温暖、去捕捉小人物的灵魂。那么,片中“造幻”了什么?又如何“造幻”?
  一是运用特写,强化人物的“呆照”,旨在间接反映人物的心灵,让观众更好地进入人物的内心。
  片中麦强最突出的特点是:木讷、沉默。一方面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这种“呆像”也有特殊的表现功能。“人物以‘呆照’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时,被终止了的运动并不停息,只是从外在活动变成了内在活动。”[8]再加上大量特写的运用也能让观众更好感受到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潜在内容。
  如:开头麦强捉鱼、看鱼、选鱼、杀鱼一系列镜头,表情都是呆滞、凝固的。接着是与马兵和丽丽吃饭、讲话、打牌等,麦强均显得呆头呆脑,心不在焉,若有所思。后来他在派出所被审讯时也是慢吞吞的,没有什么变化的表情。好像总在回忆什么、思索着什么。他被放出后,常常呆呆地望着江的对面。(应该是陈青住所的方向)缓慢的节奏,伴随着长镜头和特写的运用,观众很容易参与思考:他在想什么?为何这样?
  陈青也一样。她应该是有活力的,从与老莫的几次谈话可以看出她的果断和爆发力,感受到她受压抑之深、之久。当她把旅客带回旅店后,就会安静下来,坐在柜台后,常常一个人望着外面发呆。这时,她的眼睛就成为摄像机,对面走过的行人,发廊内人物的举动等,都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不得不想:这些镜头表现了什么?她的心里想啥?
  二是用心灵感应、幻象、错觉、隐喻、暗示等艺术手段来“造幻”,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流露出对爱情的憧憬,生活的向往。
  “电影由于它的特殊的技巧,确实要比其他表现性手段更善于使想象中的事物变得具体可见。”[9]本片中最大的特色是:注重借鉴许多擅长表现人物心灵的电影大师的创作经验,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以增强表现力。“在拍《巫山云雨》的时候,可能最喜欢布努艾尔和基斯洛夫斯基,还有伯格曼。”[10]章明独特的电影语言与构思让他在表达人物梦想时具有了神秘色彩,其外化的电影画面极佳地泄露出人物的愿望、复杂态度和潜在意念。
  片中人物有许多幻象、错觉。导演的处理有点儿布努艾尔的风格,即只有“出梦”,却没有“入梦”。当梦境出现时,观众并不知道其中的人物在做白日梦。
  如:陈青呆坐在柜台后,她感觉在与一个流窜犯交谈,流窜犯谈论的似乎是关于在她旅店找小姐的事。当流窜犯莫名消失后,有一个道士打扮的人出现了,道士也是一闪不见了。又有名为《在期待之中》的海报出现;有突如其来的雷雨;总有拨打不通的电话等。这些幻象都在陈青心里流动着,感性、细腻地表现了她的孤独、欲望和焦虑。
  片中也有基斯洛夫斯基的影响。如:陈青总是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麦强也觉得自己总梦见一个人。(这种心灵感应很像基斯洛夫斯基《两生花》中的两姊妹)这实际上是孤独者之间灵魂的感应和沟通,对和自己心心相惜的另一个灵魂的期盼。
  有一个细节值得欣赏:当老莫在柜台后纠缠陈青时,陈青愤怒地泼水在他脸上,这时,所有的内容都安静下来,凝滞了,旅馆屋檐上飘下许多像雪又像花的东西。(这雪花也像基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中波兰女孩唱歌后眼中出现的雪花)它诗意地表达了陈青在反抗、报复老莫后的轻松、快意的心态。
  片中更多的是隐喻和暗示。如:鱼、理发、电话等意象的运用。这些意象含混地表现了人物一种模糊不清的期待心理,留给观众进一步思考、想象的空间。
  
  注释:
  [1][7] 章明:《关于他们,关于生存,关于梦》,《现代艺术》2001年第3期。
  [2] 左实:《从现实中的魔幻到魔幻中的现实——谈章明电影的内蕴和外延》,《四川戏剧》2006年第6期。
  [3][10] 《误读〈秘语17小时〉——章明访谈》,《现代艺术》2002年第1期。
  [4]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5]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出版社1979年版,第332页。
  [6] 参见[古罗马]朗加纳斯《论崇高》,《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8][9]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第115页。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
其他文献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经过多年探索,我初步形成了“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现对该教学法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作一些介绍。  阶梯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  一、两条
期刊
摘要:公正地阅读,是一种精神品质,对于王林先,笔者认为他是一个具有深邃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善于思考的人。王林先的思想似乎越过了属于他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他的睿智与成熟令笔者刮目相看。从他的诗歌中,我们懂得了诗歌是怎样“回到起点”的以及回到起点的意义。  关键词:诗歌;阅读;王林先    一    对王林先的诗歌叫声好,我没有那种叫完后东张西望,暗中看看有没有人听见,或者别人的表情如何的那种心虚的感觉。对
期刊
摘要:冬青在继承巴蜀诗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植根于四川这片沃土,从“言象意”这个源头出发,秉承“提倡自然、神似远韵”的现实主义流派,通过生活与心灵的碰撞,创作出充满人间真情大爱的动人诗篇,体现出诗歌创作表现手法上“会景而生心,含情而能达,体物而得神”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冬青;诗集;《爱的旋律》    四川、重庆一带,先秦时简称“巴蜀”。巴人、蜀人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期刊
摘要:诗与思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直至海德格尔才被彻底颠覆,他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将诗与思融合起来。海德格尔认为,诗的本质就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创建,同时它与思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诗;思;语言;存在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有这样一个趋势——哲学与诗歌的对立。这种情况在海德格尔那里被颠覆。他的许多重要思想都是从倾听荷尔德林、阐释荷尔德林、与荷尔德林对话中产生出来的,有时甚至直接
期刊
摘要:八指头陀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僧,他将爱国忧民的思想与佛家悲悯众生的教义交融为一,《暑月访龙潭寄禅上人》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了悟佛法、超越尘世、清静自在的诗僧形象,各句相互映衬,浑然一体。此外,全诗节奏轻快明朗,朴素淡雅的笔墨阐发个中禅意,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  关键词:诗僧;故情;超凡心境    一瓶一钵一诗囊,十里荷花两袖香。  只为多情寻故旧,禅心本不在炎凉。  ——选自《八指头陀诗
期刊
摘要:本文以著名语言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为基准,旨在分析赵本山小品《火炬手》中语言的幽默效果。作者得出了两条结论:(1)赵氏小品语言的幽默多源自对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的蓄意违反和对某些修辞的特别变异化而达成的效果;(2)通过对此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式幽默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与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小品;《火炬手》;变异修辞法;合作原则      一、小品的
期刊
摘要:小说《卡珊德拉》被誉为“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其于1983年发表后即刻轰动文坛,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时隔二十多年仍焕发着巨大的艺术生命力,不乏阅读的意义。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写作和疯癫两个主题切入对小说进行解读,重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禁锢下面临身份认同危机时的困惑,揭示女性建构自己声音和在此种声音遭到压抑迫害时产生的疏离感和挫败感,以及女性在寻求自我认知的艰难
期刊
摘要: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城市文学有很多值得比较之处。本文在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王安忆、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为例,浅论城市文学中城市特色化书写,环境对城市性格形成的主导作用,和城市化对女性的异化作用。  关键词:城市文学;张爱玲;王安忆;女性书写    在众多描写上海的作家中,张爱玲和王安忆是独树一帜的。人们愿意把她们拿来比较,也因为王安忆的上海书写被认为延续了张爱玲的成就:“(王安忆)钻研张爱玲时
期刊
摘要:兄弟血亲之间的连环残忍虐杀,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源自于人的本能冲动的爆发。从幼儿皮皮到成人山峰、山岗兄弟,再到老人祖母,全都在本能的支配下,毁灭着他人,也毁灭着自我。由此可以看出,由儿童—成人—老人三者构成的整个人类社会,以及模糊背景之下的整个世界就是在本能冲动主宰之下的一个疯狂的非理性世界,这就是“现实一种”。  关键词:《现实一种》;暴力;本能;非理性    一    余华是80年代先锋
期刊
摘要:在中国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星空中,“游”就像一抹神秘而又绚丽的星云点缀着整个夜空。在庄子眼中,当“游”成了鱼翔浅底那份闲适自由以及生命的律动时,遥远的西方国度里的柏拉图正在提倡以“游”促教,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庄子与柏拉图虽相距遥远,但各自“游”的思想却产生在同一时代,二者的本质内涵及异同相信是一个值得探寻的问题。  关键词:轴心时代;游;庄子;柏拉图;游戏    “轴心时代”这一概念最早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