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永远是学生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借助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实践;独立思考;创造性;综合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体裁是小说。这篇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他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这篇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情节结构,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情节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課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②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这篇小说中,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一心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处世的态度: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两次变化,菲利普的态度也由“撵”到“盼”再到“躲”。小说细腻地描写了他的言谈、神态、举止,从而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另一个刻画得比较好的人物就是菲利普太太,小说中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共性外,还通过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明、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买牡蛎前她的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是既要面子又怕花钱;知道眼前的小贩就是于勒的时候,她吩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等等,很好地刻画了这一人物。小说中人物性格刻画的多样手法,很适宜发挥学生的个人评价能力,因此,设计出“勾画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入人物内心,在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不可忽视的。
  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致,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杳无音信时,作家却写了他们一家外出旅游,让情节舒缓下来,在轻松的情节中插入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文雅”、“高贵”的姿态,而当发现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时,态度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直到证实小贩的确是于勒时,他们便躲开于勒,改乘船只,如此曲折的情节,反映出人物多变的性格,于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提问:“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在分析出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思考本题,是比较容易的,从而能够让学生比较快的理解:本文作者想通过小说对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描述与评价,很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题。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庖,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茫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
  教学中,不能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因而设计了“发挥想象”这一环节,并提供学生两个选择:“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既增加了学生兴趣,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就《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的教学结果来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仅满足于课堂表面上的气氛热烈,如果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须动脑筋的问题如生字的正音等等,看上去学生回答非常踊跃,但实际上并无大的难度,学生回答时也无须过多思考,这就不能达到提高效率的要求。高效的语文课堂要使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能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称之为有效率的课堂。
其他文献
百多年前(1902),我祖父的兄长沈心工先生①,为寻求中华民族的富国强民之道,曾经来到这里——位于东京牛込区的弘文书院②。不过先生选择的救国之道是“教育”,而不是“革命”。他认定要救国,就要“从三尺童子教起”③。先生很快就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学堂乐歌”。他看中了这种歌曲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它们既能振奋民心,又特别适合于作为向孩子们灌输科学、民主思想的依托。他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中发起成立了“音乐讲
摘要:我们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语文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心理;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要实质就是创新。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
2008年10月25日至28日,“2008‘快乐阳光’中国少年儿童音乐创作论坛”在浙江丽水市举行。论坛由《音乐生活》杂志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艺委会等单位主办,《人民音乐》、《歌曲》、《儿童音乐》等12家单位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曲家、词作家、音乐理论家、音乐编辑家、音乐活动家及有关人士80余人出席了会议。  怀着对我国儿童音乐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代表们以饱满的热情
摘要:本文通过发挥人格魅力、利用言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运用灵活恰当多样的评价、注意技巧的差异等措施,系统地阐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愿学”、“乐学”、“会学”和“善学”。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教学;四学    一、发挥人格魅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愿学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年龄较小,注意力往往受到兴趣的影响,他们一旦对某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自觉地去学习。
一、缘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深夜重温韩庭贵先生演奏的筝曲《鸿雁夜啼》不仅潸然泪下,不知何如。《鸿雁夜啼》原是山东传统大板筝曲,属大板第二①,其曲目内容的描述的是一只离群的大雁寻觅同伴的凄凉情景。而此曲改编于1979年,“文革”期间韩庭贵体味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而“文革”结束后他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下,韩庭贵一改他以前的热情、泼辣的风格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语文老师要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做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减负增效;策略    清代著名学者彭端淑曾讲过一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四川边境有一贫一富两个和尚,他们都想去东海。富和尚有钱想雇大船东下而去,结果几年过去还只是个愿望罢了。而穷和尚只带着一瓶一钵,想去就去,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从东海平安回来了,让富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初级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的探究: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引导学生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美术语言;情感;视觉;创新运用    在美术教育中,目前提得最多的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的确,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未来的社会接班人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会使一个民
摘要:近几年,各种各样的教学评价活动对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人员和一些教学人员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理解、运用和执行上的偏差,使不少教员讲课过于花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艺术表现与形式上的变化,冲淡和影响了学科知识的的传授,令人堪忧。  关键词:警惕;课堂教学;花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摘要:“意识流”小说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本文以“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主题。探讨和总结其艺术手法,无论对于指导读者的鉴赏还是作家的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鉴赏;创新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在20世纪的上半叶,“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其
摘要: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介于他们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这个语法系统携带了他们母语的特征以及目标语的特征,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它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学习者的母语、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或阶层、文化程度、民族、语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推动和制约着中介语的形成。在少数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中介语也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