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豫西南、伏牛山南麓的南召县,山区和丘陵面积占到近97%,是河南省3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340个行政村中有133个被列入重点扶贫范围。数据显示,1995年,南召县地方财政收入仅有6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元,贫困人口17万多人,超过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截至2013年年底,该县社会固定资产完成9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贫困人口已下降到3.3万人。
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效背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自1995年根据工作安排对南召县实施定点扶贫以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简称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多位领导干部情系南召,扎根深山,攻坚克难,以“你们不脱贫,我们不撤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扶贫赞歌。
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
扶贫先从基础开始。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南召县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无门的状况,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选派10名处级干部和5名科级干部到南召县挂职、脱产驻扎,创造条件协调中央相关部委和河南省有关部门争取建设项目与资金。18年间,中央文献研究室直接或间接协助南召县争取到上级规划项目33个、项目资金3.5亿多元;协助招商引资项目26个,引资3.8亿多元;协调争取到国家政策性扶贫资金1亿多元,为南召县的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和支撑作用。南召县连续10年被评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国务院在总结“整村推进十大典型”时,把“南召经验”作为头条向全国推广。
1995年,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帮助南召县完成了催化剂厂5000吨苯酐项目立项,并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给予的1000万元贷款支持。2003年,他又通过与中国民生银行协商,由该行出资40万元对南召44所希望小学校长进行培训。
1997年,年近七旬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到南召考察调研,他翻山越岭,走访慰问了13个贫困户,并结合实际向县里提出了多条建议。在座谈会上,他郑重承诺:“我们会认真担负起中央交给的扶贫任务,把扶贫工作负责到底。南召不脱贫,我们就不撤!脱贫以后,我们还要继续选派干部来援助你们工作。”一诺千金,在争取第三批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鸭河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逄先知亲自写信、打电话、发公函,积极推动项目进展。其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项目争取到上级资金2000余万元,目前碾坪水电站和乔端水电站均已建成,并网发电。经逄先知从中协调,南召县于1997年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县。据了解,此项目可持续20~30年,每年都将有200多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落户南召。
2007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协助南召县争取到了投资2337万元的四棵树乡廖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解决了1.8万人畜饮水问题,解除了下游近10万人的汛期安全隐患。
2010年,到南召县挂职扶贫的王全喜积极协助南召县农业局、扶贫办和发改委等部门,使得400万元的农业科技中心种子质量检测项目和600万元的农业病虫害防治项目很快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批复。
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战略之时,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积极协调,最终把南召县纳入国家秦巴山系连片开发的重点扶持地区。
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周峰到南召县挂职扶贫任县委副书记,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经过努力协调争取,投资60多亿元的马市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2013年年底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会签,即将在南召县落地实施,预计2014年春天正式开工建设。
“从繁华京城到偏僻山区,他们不怕苦累、务实重干、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南召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历任扶贫干部留给南召县广大群众的最深刻印象。
心系教育点燃希望之光
治穷先治愚,教育是根本。18年间,中央文献研究室共筹资400余万元,先后在南召县援建了留山镇土门希望小学、马市坪乡傲坪希望小学等10所小学,解决了贫困山区1000余名儿童的上学难题。
留山镇土门希望小学是1995年援建的。建校前,这里只有8间破土坯房,100多名学生用的课桌是用泥巴糊起来的,全校没有1件像样的教学设备。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发动本单位员工,集资12万元为这所小学改建了一座拥有20间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后来,又陆续筹资3万余元,配齐了桌椅,组建了希望书屋,配备了3台电脑、2副篮球架和2副乒乓球桌,篮球、羽毛球、军棋、跳棋等教学器材与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土门希望小学校园环境整洁、窗明几净,在茂盛花木的映衬下显得非常美丽。
小店乡建坪希望小学是2008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全体干部集资25万元援建的。除此之外,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南召县还筹资建起了10所希望书屋,捐赠了价值100多万元的电脑、图书、桌凳等物资。其中仅2008年就筹资捐赠南召县教育教学电脑100台,捐赠图书、教学仪器4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
心系教育、扶贫济困的爱心在不断传递。2013年6月,挂职扶贫的南召县委副书记周峰深入15个乡镇中小学学校调研时,了解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前援建的10所希望小学缺乏电脑、体育器材等,心急如焚。一回到北京,周峰便向单位领导做了专题汇报,提出援助申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从室主任基金中划拨20万元,为这10所小学购置了电脑、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教学设施,赶在秋季开学前配置到位。
在南召县农办挂职的青年干部曹前发,自己的老家也在农村,到南召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经济上还需要单位救助。但他在深入山区调研后,毅然选择了乔端镇白水河村2名父母均是聋哑痴呆、经济拮据、面临辍学的儿童进行帮扶,使得他们能继续上学读书。1998年年底,挂职期满回到北京的曹前发依然惦记着这两名特困生,春节前夕他特意把500元钱寄到南召县农办,委托农办的工作人员转送到两名学生家里。他在信中写道:“一定要在春节前把钱送过去,看看孩子们过节缺什么,千万别耽误孩子节后上学。”2011年春天,曹前发又汇款6000元,指定资助南召县的30名特困学生,并写信鼓励他们要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曾在南召县挂职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宋毅军,十几年来拿出自己的工资,共救助贫困学生10名。其中,南召县城郊乡北阴坡村的岳小改因父亲去世、母亲出走,家庭十分困难,上不起学。宋毅军得知后慷慨救助,从小学一直救助岳小改到考上宁波大学。岳小改大学毕业后,宋毅军还帮其协调到宁波一所高中任教。
据不完全统计,18年间,中央文献研究室通过单位和个人总计向南召县教育行业捐资200余万元,共救助贫困学生180余名。其中有一名领导干部一人就救助了南召县贫困山区7名失学儿童,并先后对35名贫困学生进行长期帮扶。
大爱无声情深沉,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或许正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余年来定点扶贫河南省南召县的真实写照。
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效背后,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自1995年根据工作安排对南召县实施定点扶贫以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简称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多位领导干部情系南召,扎根深山,攻坚克难,以“你们不脱贫,我们不撤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扶贫赞歌。
项目建设拉动县域经济
扶贫先从基础开始。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南召县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致富无门的状况,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选派10名处级干部和5名科级干部到南召县挂职、脱产驻扎,创造条件协调中央相关部委和河南省有关部门争取建设项目与资金。18年间,中央文献研究室直接或间接协助南召县争取到上级规划项目33个、项目资金3.5亿多元;协助招商引资项目26个,引资3.8亿多元;协调争取到国家政策性扶贫资金1亿多元,为南召县的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和支撑作用。南召县连续10年被评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国务院在总结“整村推进十大典型”时,把“南召经验”作为头条向全国推广。
1995年,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帮助南召县完成了催化剂厂5000吨苯酐项目立项,并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给予的1000万元贷款支持。2003年,他又通过与中国民生银行协商,由该行出资40万元对南召44所希望小学校长进行培训。
1997年,年近七旬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到南召考察调研,他翻山越岭,走访慰问了13个贫困户,并结合实际向县里提出了多条建议。在座谈会上,他郑重承诺:“我们会认真担负起中央交给的扶贫任务,把扶贫工作负责到底。南召不脱贫,我们就不撤!脱贫以后,我们还要继续选派干部来援助你们工作。”一诺千金,在争取第三批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鸭河口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逄先知亲自写信、打电话、发公函,积极推动项目进展。其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项目争取到上级资金2000余万元,目前碾坪水电站和乔端水电站均已建成,并网发电。经逄先知从中协调,南召县于1997年被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县。据了解,此项目可持续20~30年,每年都将有200多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落户南召。
2007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协助南召县争取到了投资2337万元的四棵树乡廖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解决了1.8万人畜饮水问题,解除了下游近10万人的汛期安全隐患。
2010年,到南召县挂职扶贫的王全喜积极协助南召县农业局、扶贫办和发改委等部门,使得400万元的农业科技中心种子质量检测项目和600万元的农业病虫害防治项目很快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批复。
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十年扶贫开发战略之时,中央文献研究室领导积极协调,最终把南召县纳入国家秦巴山系连片开发的重点扶持地区。
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周峰到南召县挂职扶贫任县委副书记,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经过努力协调争取,投资60多亿元的马市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2013年年底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会签,即将在南召县落地实施,预计2014年春天正式开工建设。
“从繁华京城到偏僻山区,他们不怕苦累、务实重干、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南召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历任扶贫干部留给南召县广大群众的最深刻印象。
心系教育点燃希望之光
治穷先治愚,教育是根本。18年间,中央文献研究室共筹资400余万元,先后在南召县援建了留山镇土门希望小学、马市坪乡傲坪希望小学等10所小学,解决了贫困山区1000余名儿童的上学难题。
留山镇土门希望小学是1995年援建的。建校前,这里只有8间破土坯房,100多名学生用的课桌是用泥巴糊起来的,全校没有1件像样的教学设备。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发动本单位员工,集资12万元为这所小学改建了一座拥有20间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后来,又陆续筹资3万余元,配齐了桌椅,组建了希望书屋,配备了3台电脑、2副篮球架和2副乒乓球桌,篮球、羽毛球、军棋、跳棋等教学器材与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土门希望小学校园环境整洁、窗明几净,在茂盛花木的映衬下显得非常美丽。
小店乡建坪希望小学是2008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全体干部集资25万元援建的。除此之外,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南召县还筹资建起了10所希望书屋,捐赠了价值100多万元的电脑、图书、桌凳等物资。其中仅2008年就筹资捐赠南召县教育教学电脑100台,捐赠图书、教学仪器4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
心系教育、扶贫济困的爱心在不断传递。2013年6月,挂职扶贫的南召县委副书记周峰深入15个乡镇中小学学校调研时,了解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以前援建的10所希望小学缺乏电脑、体育器材等,心急如焚。一回到北京,周峰便向单位领导做了专题汇报,提出援助申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从室主任基金中划拨20万元,为这10所小学购置了电脑、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教学设施,赶在秋季开学前配置到位。
在南召县农办挂职的青年干部曹前发,自己的老家也在农村,到南召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经济上还需要单位救助。但他在深入山区调研后,毅然选择了乔端镇白水河村2名父母均是聋哑痴呆、经济拮据、面临辍学的儿童进行帮扶,使得他们能继续上学读书。1998年年底,挂职期满回到北京的曹前发依然惦记着这两名特困生,春节前夕他特意把500元钱寄到南召县农办,委托农办的工作人员转送到两名学生家里。他在信中写道:“一定要在春节前把钱送过去,看看孩子们过节缺什么,千万别耽误孩子节后上学。”2011年春天,曹前发又汇款6000元,指定资助南召县的30名特困学生,并写信鼓励他们要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曾在南召县挂职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宋毅军,十几年来拿出自己的工资,共救助贫困学生10名。其中,南召县城郊乡北阴坡村的岳小改因父亲去世、母亲出走,家庭十分困难,上不起学。宋毅军得知后慷慨救助,从小学一直救助岳小改到考上宁波大学。岳小改大学毕业后,宋毅军还帮其协调到宁波一所高中任教。
据不完全统计,18年间,中央文献研究室通过单位和个人总计向南召县教育行业捐资200余万元,共救助贫困学生180余名。其中有一名领导干部一人就救助了南召县贫困山区7名失学儿童,并先后对35名贫困学生进行长期帮扶。
大爱无声情深沉,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或许正是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余年来定点扶贫河南省南召县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