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i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学产生自19世纪末,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比较文学学科重要的分支。研究主题学,旨在求同存异,一方面在同一性中发掘人类共同情感和文学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在差异性当中认可主体的独特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学和学科间的平等对话。
  关键词:比较文学;主题学;求同存异;差异性
  主题学研究,至今为止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然目前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这一课题仍然聚讼风云、莫衷一是。国内对于主题学的定义为:“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同一主题、母题、题材、情景、意向等在不同国家、文化间的流变,并努力通过异同研究揭示出个人、民族背后的心理特征和审美追求。”那么对于秦、陆二位学者的《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从母题、题材和主题三个方面来讲述:
  诚然,我们必须得承认阿Q与堂吉诃德的人生道路、价值观念以及体现的民族意识都相隔千里。但论者也说:“在他们各具特性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灵魂。”文学即人学,不同的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共通的生命体验,从而蕴含起共同的主题。当然,主题学视野之下的同一主题并不仅限于罗列研究对象的相同点,我们仍要把关注点放在同一主题的不同之处。
  首先来看堂吉诃德和阿Q在母题上的比较。简单来说,母题是主题的“子集”。以“精神胜利法”为例——阿Q“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着打了两个嘴巴”使自己“转败为胜”。堂吉诃德在一群商人面前口出狂言,结果被“打得像碾过的麦子一样”。结果竟然还“私自庆幸,觉得这种灾殃是游侠骑士分内应有的”。所以此二人可以说是十足的“精神胜利法”信仰者。
  但是,堂吉诃德使用精神胜利法是为了使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失败泯灭了行侠仗义的抱负,他的精神胜利法是主观能动的。而中国的农民阿Q则是内心退缩型的,即便被逼到绝路,也不是进行反抗而是“自己打自己”,在虚妄的幻想中自欺欺人,麻木自己那颗痛苦的心。同样惹人发笑、令人同情的“精神胜利法”在堂吉诃德和阿Q身上,有着不同的内在含义,这是因为不同作者站在不同的时代浪潮上,他们在人物身上所寄予的精神必然是有差异的。
  引用论者的话说:“在阿Q和堂吉诃德身上,显著的差异是和惊人的相似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统一在一个严整而复杂矛盾的性格之中。比较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既从类似之中发现差异,从而肯定它们各自的独创性贡献;又要从差异之中发现类似,以便发现它们的特点、原因和类型。”
  第二,有关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在题材研究中的比较。我们可以把堂吉诃德和阿Q两种看似不同的题材归为一类,那就是人的毁灭。他们的荒谬可笑,是因为把幻想看作现实,把失败作为胜利,以为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但实际上他们是最软弱无能,最被现实玩弄的人。喜剧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悲剧——阿Q的愚昧顽固不是天性,而是当时黑暗现实的迫使他养成了这样悲剧的性格;而堂吉诃德,他为维护骑士制度作出的种种努力,是那样的虔诚、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因此,作为具有喜剧性格的阿Q和堂吉诃德,仍然给人以强烈的悲剧印象。最后他们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毁灭——阿Q被无情地枪毙;堂吉诃德回乡大病一场,邻幡悔悟,却与世长辞。悲剧与喜剧的双重性在他们二者身上完美统一,让人们在讥讽中叹息,在同情中感到可笑。但,堂吉诃德的理想,是崇高的。因此,人们可以从他的失败中肯定其对理想的忠诚和执着。而阿Q 那朦胧的阶级意识,从未促进他对社会有新的见解。他不像堂吉诃德,最终让我们在为之惋惜的同时得到教益和启迪。所以尽管阿Q和堂吉诃德的故事都是一部辛辣讽刺最后走向毁灭的悲喜剧,但作者塑造人物之后的所指是分道扬镳的。
  最后,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堂吉诃德与阿Q的主题上异同。阿Q和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具有相似性,是和西班牙与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16世纪末的西班牙和五四时期的中国都处于新旧冲突的动荡时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揭去了蒙昧的面纱,肯定生命、个性和理性。塞万提斯者借堂吉诃德之口表达了自己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礼制余毒残害全国。阿Q是鲁迅创造的被中国封建意识毒害的牺牲品,是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鲁迅讽刺阿Q,也就是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批判封建专制和礼教。所以两部作品的主题都的是通过讽刺主人公的愚昧无知来达到讽刺的目的。但和而不同的是塞万提斯把自己的爱憎与希望寄托在主人公身上,他的创作是为了否定骑士小说的荒诞不经。而鲁迅同样用否定的笔法,批判国民劣根性,疗救社会病苦。
  这两部作品流传至今,如同他们的作者一度颠沛流离。但从浩繁的卷帙中将他们细细拾出,其荒诞不经的笔法和深刻的内容依然经久不衰。如今将他们并肩其列,在发现世界文学的芬芳繁盛之时,更是探索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主题学研究,就是在求同存异当中一边发掘出人类共同情感和文学的普遍规律,一边又辨认出其差异性和独特性。这样文学的研究发展才能够全面客观,使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在主题学的关照之下生成一种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家琪,陆协新.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J].文学评论,1982(04).
  [2]高勇.母题理论探析——在比较文学主题学视域中[D].天津师范大学,2007.
  [3]王立.关于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些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1999(04).
  [4]王立.主题学的理论方法及其研究实践[J].学术交流,2013(01).
  [5]张德超.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两个滑稽、荒唐的精神胜利者[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
其他文献
摘 要:爱丽丝.沃克是杰出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紫色》自出版以来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同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读者在阅读此作品时产生了强大的共鸣。《紫色》刻画了一群同时在家庭背负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歧视的枷锁和在社会上以白人为主体的种族歧视的桎梏,当这些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女性最终获得身心解放时,读者们也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胜利感。本篇文章将以《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和索菲亚为例,探讨黑人
期刊
摘 要:加拿大作家郑霭玲的家庭自传体作品《妾的儿女》真实反映和再现了几代华裔在海外的真实生存状况。其中更是详细刻画了梅英-阿杏-“我”三代华裔女性的身份地位变化。本文通过分析三位女性的生活状况,旨在探究作者在作品中刻画的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妾的儿女》;华裔;女性  《妾的儿女》是加拿大华裔作家郑霭玲(Denise Chong)用英文写作的家庭自传体作品。通过收集和整理家里留存的黑白照
期刊
摘 要:《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塑造了“我”与母亲的女性形象,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安大略湖的优美风光,这部作品体现了爱丽丝·门罗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生态的无限关怀,揭露了蒸汽时代的带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广大平凡女性的毁灭,她众多的抒写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与两性和谐的深刻期盼,对被异化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法,讨论《店员》中主人公莫里斯在困境中的自由选择,为新时期人的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存在主义;莫里斯;苦难;自由选择  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国经历了多领域的危机,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塑造自我。它旨在探索人类生存现状,倡导自由意志、个人选择和责任感。受社会状况和犹太历史的影响,多数美国犹太作家饱受异化的折磨。他们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对历代学者关于《警察与赞美诗》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综述,其次对作者作品和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功能文体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了分析,证明功能文体学为分析和理解作品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概念功能;《警察与在赞美诗》;及物性系统;过程  《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一部经典作品。历
期刊
摘 要:施尼茨勒的十幕剧《轮舞》对世纪之交奥匈帝国解体时代维也纳的社会问题进行描写,道德缺失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分析十幕剧中代表社会上中下阶层的三幕,得知剧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双重道德,他们既维护传统道德又践踏道德,从而印证他们的虚伪。道德的缺失是社会问题,也是个人问题。人物的言行举止所体现的虚伪和双重道德都服务于一个目的——性爱。文章主要从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入手,从社会背景角度对双重道德与虚伪产生
期刊
一、《鼻子》内容简介  《鼻子》讲述的是一位叫做禅智的内供的鼻子。他的鼻子有6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鄂下,内供心里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一是吃饭时由于鼻子长确实不便,最使他苦恼的是由于鼻子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采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方法使鼻子变短,但却毫无结果。最后一位进京办事的徒弟学到了把长鼻子缩短秘方。治疗果真成功了,内供摸着变短了的鼻子,心情很得意舒畅。然而,周围的人们仍然像以前那样嘲笑
期刊
摘 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山水诗歌作品创作中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创作中,表达了“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作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他的山水田园诗
期刊
摘 要:花间词因描写温香软玉的绮靡艳情风格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然而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以文士为代表的贵族精英阶层出于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的娱情享受。从温庭筠所作之词纵观整个花间词,不论是从意象的选择,还是到主题的取向和情趣的彰显上看,这种生动地描摹美态、刻划艳思的独特审美体验都流露着浓郁的贵族化意蕴,引领着唐末五代那个特殊时代的审美潮流。  关键词:花间词;
期刊
摘 要:敦煌古藏文本《罗摩衍那》是藏族文学史上早期的一部翻译文学,属于印度英雄史诗《罗摩衍那》多部传本之一,迄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本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完整,内容以神话、吠陀故事和历史事件为依据,歌颂主人公罗摩的丰功伟绩,展显了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风貌。并通过西藏本土翻译家的改编,史诗体现了佛教文化思想。  关键词:古藏文;《罗摩衍那》;文本内容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