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x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是个历史名词了,就像购粮本、布票、油票什么的,过时了却没被忘记,老妈说起这个词也像是在唱“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样,连缅怀带美化,连暴力的皮鞭也成为爱情的呈堂证供。
  好像也是夏天,那一年书店里的世界地图卖得格外火,因为苏联地图将成为绝版,这个“绝版”的词有些像某位要退隐江湖的红歌星准备嫁人,从此不再与广大歌迷相见从而最后攒上一把票子的广告词。从此进入中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寒流从那一年开始改国籍换护照。那年夏天,中国人像往常一样早起送孩子去幼儿园或者挤公车,可是苏联解体的消息让那一天变得与往常不一般了,每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回家后会翻出发黄的照片,巨变之中的苏联想不到,自己的脱胎换骨会成为千里之外不相干的中国人今天晚饭后的伤感的谈资。
  那一天听老妈忆当年,话说那一日,她在寝室温书,有女生惊惶进来说,“扫盲”的来了!于是桌上的书也来不及收拾,老妈跟着那几个女生从宿舍的侧门踉跄而逃,没承想迎面是另一队“扫盲”人员杀气腾腾而至,领头的是系里的宣传委员,面露凶光,撸着袖子,只差手提一根哨棒,于是这几个女生掉头狂奔上楼,见一个开着门的寝室就冲进去,锁上门哀告屋里的人,千万不可开门!不可出声!看看,跟被日本鬼子追赶的新四军一样啊。
  她们这是干嘛呢?原来老妈上大学时学校里风行扫“舞盲”,也就是要让每位同学都会跳、善跳交谊舞。
  北京钢院这样的工科学校本来女生就少得数得出数儿,像大熊猫一样珍稀,老妈这样长睫大眼、皮子雪白的南方女生更是如银杏水杉等活化石一般众人瞩目,遗憾且稀奇的是,老妈视跳交谊舞如砍头,于是常常在周日上演一出大逃亡的活剧。
  我对老妈讲述的什么熄灯以后在厕所看书的事迹不当回事儿,对这一段扫舞盲的历史却很不争气地心向往之,那是个什么样美好的年代啊,连跳舞都纳入学校的纲领之中,多么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学校领导们啊。想像着林阴道上抱着书的身姿定然是曼妙的,想像着戴厚眼镜的脸孔定然是优雅的,我抽抽鼻子,似乎嗅到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还有布拉吉棉布长裙,那种旋转在每个少年的梦里的长裙,纤细的腰,长长的柔软的裙摆,白色的布面上或含苞或怒放的细碎花朵,没有一朵是凋谢的姿态,没有一朵不是含笑的模样。当然,面对着我光怪陆离的一身儿长长短短的打扮,老妈缅怀那种洒满小碎花的裙子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可是看过老妈大炼钢铁以及在干校劳动的玉照以后,我想,在与苏联老大哥决裂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坚定红到底的日子里,革命同志们都会在心底藏着某一次舞会上某一个女生的花裙子,修正主义有的时候还真是害人不浅呢。
  那是个充满风情的年代,美好的时光如同闪光的绸缎一样滑过,元旦晚会的钟声和祝福,带着弹舌音的俄语,高大的热情的苏联老师,“红莓花儿”是男生们给女生起的外号。啊,那个《青年近卫军》里在监狱中跺着靴子跳舞的柳芭,那个穿着水兵服的冬妮亚,她在薄薄的晨雾中为粗鲁的革命者保尔流下的泪水,这几乎完成了所有女生对初恋的最完美的勾勒。
  有关苏联可以说很多很多,我有一次为一部小说中的人性化描写摇头晃脑地跟老妈赞叹再三,老妈不以为然,很见多识广地告诉我去看看《第四十一个》,“人家苏联写得比这个好”。
  一个红军女战士与她的白军俘虏一起在海难中流落荒岛,红军战士是个打渔的姑娘,爱骂粗话,枪法极准,每次射击时都暗暗数着倒在自己枪下的白军,已经有四十个了。
  红军姑娘牢牢记住了政委在死前交待的话:“决不能让俘虏活着回到他们的人手上去。”可是,爱情那东西没看过《社会各阶层分析》,在荒岛上开始放肆地四处游荡了。
  火辣辣的太阳下面,红军姑娘粗糙的双手飞快地熟练地刮着鱼鳞,快乐地问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白军鬼子:“亲爱的你为什么叹气?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
  情窦初开的姑娘后来亲手开枪打死了她的“亲爱的”,因为当白军的船靠岸时,她仓皇看着狂喜着奔向海边的心爱人儿,想起了政委的话。最后的场景是,红军姑娘扔了枪,跪在海水里,捧着她枪口下的第四十一个人的头颅嚎啕大哭:“我的……我的蓝眼睛……”蓝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球在海水里上下飘浮。
  后来我找了许多苏联小说来看,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伟大的托翁和屠格涅夫、契诃夫,还有倒霉的罗刹女王让韦小宝调戏了一把,现在知道了那是一个辽阔的顽强的国家,有一条静静的顿河,还知道了那块土地上的姑娘们有健美的胸脯和褐色的大辫子,70多年前横空出世的一个国家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百感交集的、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个长着山羊胡子的矮个子列宁手指之处,中国的命运神奇地踏入了另一条轨道,从此翻云覆雨,从此沧海桑田,从此人间万象。
  而今这一切都消失了,独联体那是个什么玩意儿?它神圣吗?它有热血吗?它还强大吗?老妈对苏联的怀念如同怀念一种信仰。那尊英雄母亲的雕像,如今还有哪个儿子会来朝拜您呢?空旷红场上笔直站立的士兵,毛皮帽子上还会嵌有红五星吗?贝加尔湖畔的天鹅还会高举起裸露的双臂向世人展现惊心动魄的美吗?
  我想着法儿地安慰小布尔乔亚情绪大发作的老妈:您老甭操那份心……列宁老人家的遗体保管得很瓷实。红场前面照样有鸽子。体积与泰森有一拼的苏联老大妈照样在小酒馆喝国酒,我上月去酒吧小尝了一口伏尔加,也觉得比二锅头强有力。至于说到天鹅,您老就更甭操心啦!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门票您知道多少钱一张吗?我就不说了,怕您老反过去骂人家太修正主义……听说票卖得还很火,而且让苏联艺术家们惊喜地发现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发现了中国老百姓的巨大艺术潜能,因为他们的百姓们正在操心面包的着落,基本上对天鹅们的鸟食不予过多重视了,于是乎苏联方面频频发难,前来搅和中国的天鹅湖水,把那一潭子混水搅和得都不生鱼虾、让人起腻了,这样下去,票价可望一降再降,降到您闺女我这等小民也能去艺术的神圣殿堂瞻仰天鹅风采了……
  我在这儿苦口婆心,老妈怀旧之情还没打住,准备跟我再讲讲卓娅同志,有猪朋来电,邀去卡拉OK,我只好很没心肝地抛下老妈独看劣质国产剧,自己寻开心去了。
  走在甬道上,旁边的包房里此起彼伏地狼嚎,一听就是夜生活过度的烟嗓子喊出来的,极有味道。
  照例女士唱王菲,男士唱刘德华,忽然有位哥们儿不知哪根弦儿搭错了地儿,要唱《卡秋莎》,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红莓花儿开》,《小路》,《三套车》,梨花开遍了天涯,小路弯弯伸向远方,心上人啊你怎么还不明白……
  包房里总有一股子去不掉的烟味和劣质香水味混杂在一起,还有颜色可疑的沙发套,大屏幕上是肤色模糊的三点女郎,在海边作远眺状、作回眸状。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平缓深沉的旋律中,霍洛维茨那张苦难深重的老脸在七星烟的缭绕中浮现,我想象中的大雪覆盖的广袤土地,沉默的大河,还有那个我从此再难忘记的红军女战士。
  在荒岛上,白军尉官告诉渔家姑娘,我想回家,坐在壁炉旁的摇椅上,手里是最爱的书,膝头搭着毯子,窗外彼得堡的沉沉夜雾像怪兽一样扑在窗玻璃上,我有一艘游艇叫“玛格丽特”,是我姐姐的名字……战争,我厌恶战争!父亲告诉我要为了国家的荣誉去战,可我是多么讨厌这一切!等战争结束了,我要让你去读书……
  可是我们的渔家姑娘毫不领情,跳起来气冲冲地骂他,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剥削者,我们才要战争到底,我们不怕死人!
  这样的争吵不知发生多少次,两人又不理睬对方了,可是过不了多久,渔家姑娘又开始忙碌地熬鱼汤,她看着他细长白晰的手指,看着他苍白秀气的脸孔,不禁充满柔情地叹息,你这个挨千刀的,你们做少爷的享福享够了,这样的苦日子可怎么过得惯啊,天啊,你的眼睛那么蓝!
  消失了的苏联,从此只能在历史书上活着,向男孩子们讲述莫斯科保卫战中那些名将的故事,而女孩子们是不屑于去弄明白为什么红军姑娘会亲手打死她最爱的蓝眼睛,我呢,因了老妈的缘故,在黑暗的KTV包房里艰难地试图去触摸那个女革命者的眼泪。
其他文献
梁尔源是湖南诗坛姗姗来迟的重量级诗人,他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涟源市三甲乡,离诞生过谭谈、萧育轩、姜贻斌、梁瑞郴等知名作家的冷水江矿务局不远,与三一重工的掌门人梁稳根的老家更近,那里文脉很旺,人才辈出。梁尔源当过矿工,干过木匠,走过仕途。多年来,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的诗心没变,诗兴没变。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后,他闯入诗坛,厚积薄发。近年来,他的一系列作品接连在《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
期刊
说些潮流上的尴尬事儿,实在是百事可乐。  早春的时候在上海,看到周迅在《橘子红了》中的大幅招贴画。印象中常撰稿的几家杂志封底广告中也有,是什么品牌的打印机广告。站在那幅画前端详了一阵子,觉得也只有周迅这张脸能载得动那么厚的粉,没有日本朝日时代电影的痕迹。  回到西安,一日逛小衣行,从南门一直往南,几十步的工夫就能见一空镜子似的装修,店小却极其透明,如果不是倚楼而建,恨不得连房顶也镶上湖蓝色玻璃了。
期刊
在一些人看来,我总喜欢一些旧的莫名其妙的东西。“芝麻开门”,逛旧货市场的乐趣就在淘金的神秘和诱惑。  特价2元区,总让人有挥金如土的豪情。我看了一个摊,发现全是些粗制滥造难入我眼的东西。最后,几个看起来做工差强人意,样子还算古朴的猫形挂件被我扔到了簸箕里(摊主给我盛物的)。便宜没好货,至少是局部真理。我立即转移了目标。在一堆让人记不住什么是东西的物什的缝隙中,发现了我觊觎良久的东西:月饼模子。它用
期刊
天一冷,一切的娱乐活动都得取消。北风呼啸窗棂吱吱作响之时,在被窝里读书倒是不错。记得一度钦羡小资始祖沈三白先生,他虽然穷,可是风雅得紧,对于屋子怎么布置,花怎么摆都有研究,把蝴蝶蝗虫什么的勒死摆在花草上,使得隆冬时节也有虫草之趣——关于这种情趣,两个人真是神仙眷属。以前是随便翻翻而已,就留下了这个印象,认真一读,却发觉满不是那么回事。胡适先生把《浮生六记》翻译到国外,大概就是想叫洋鬼子们看看中国式
期刊
小东是我大学里最好的女友,因爸爸姓孙妈妈姓陈,各取姓氏半边,便赋予了她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最初喜欢上的,是她那一张脸,周正而柔和,浓黑的大眼配上细而高挑的眉毛,一管鼻子葱也似的直,生得三分男孩子的霸气,用“天然妙目,正大仙容”都不为过,也不失七分女子的妩媚,颦笑间,天地有声。  我们同念一个系,一周五天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放了学,宿舍是紧挨着,不想认识都不可以。开始是泛泛之交,在走道里迎面,我喊她,
期刊
我承认,我用来写这篇文章的电脑,操作系统是盗版的,系统有许多安全漏洞。有个没事干的早上,我逐一下载补丁,结果无数次地重启机器,我听到机器在大声地喊痛,盗版之痛。这还没完,这个操作系统无法关机,每次总会在“正在关机”处卡住了盗版的咽喉,然后只得强行切断电源,机器“嘘”地静止下来,让我天天温习着艾略特的诗句,那就是:世界就这样结束/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  而我所在的城市贵阳,一个正在努
期刊
在当今中国画发展的进程中,山水画所面临的处境是极为尴尬的。这种尴尬源于一方面在中国画的三大科目中,山水画的本体积淀是最为丰厚的,由于山水画最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故而不论是文人画家还是非文人画家多选择山水作为自己的创作母题,对山水画投入最大的热情和最多的关注,使得山水画一科独大,长期居于画坛的主流地位;而另一方面大凡一种受本体性局限的事物,其形式愈是完美,发展的余地便愈是狭窄,积
期刊
揣着欧元上路,以前一个电视片的标题就这么煽情。内容更煽情:那个幸运的还算英俊的“少年”,捏着话筒一路在欧洲五国的高速超市街边指点江山激扬各国市民,欧元好用吗?当然好用。  天空湛蓝,高速锃亮地逶迤,鸽群翱翔,哥特尖顶刺破苍穹。  读书时的室友吉吉早些年最辉煌的理想就是到国外当农民。在校园的斗室里,她心怀全世界。但关于这一理想,她的诠释只是这句话本身,有关农场的一切具象物件都是我们替她置办的,计有:
期刊
在不增加投入也无法增加收入的情况下,如何令现实生活变得简洁优美,这是一个问题。  我自问我的生活已变得简无可简了,除了在吃和妆方面,尚存一丝裁剪空间,别的真是明月清风,来去无牵挂,快赶上杜尚了。  首先是一日三餐,早就自动减为农耕时代的两餐了,工作到大脑缺氧时,也可锐减为一餐,因为找不到方便当正餐吃的食物。且由于口味偏执,所以每在超市搜寻到一样两样,必狂吃它三四个月,直吃到急景残年,眼冒金星才罢口
期刊
在30岁之前,说到10年前的事情还好像在显摆阅历,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拿着一块水晶来找我,他说10年前,你还小,小到我不敢爱你。  我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当时空调很冷,空间很大,我的好多话悠悠像说给水晶听的。它像我的半截铅笔,是最普通的B2铅笔,笔尖用那种平常的小刀削过,向着天。他告诉我,他一直用这个做镇纸,因为我当年告诉他,这是一个镇纸。他还说:“你看,里面的褐色岩渣状如青山,注定了这块石头品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