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好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楠木做的文房器玩书卷气浓。杏庐先生从前赠我件楠木笔筒,通身素亮,匀整秀气,说是明末清初文人书斋的普通雅玩:“天天体贴她,她会更娟丽!”老先生悄悄对我说。匆匆四十年,岁月有情,盘玩有情,笔筒如今添了六分温润的气色。紫檀黄花梨都是贵妇,一见惊艳,再见嫌她过份高华,不耐深交。楠木是清甜的村姑,像周养庵在真如寺废墟破屋前遇见的女子,“女子方栉,闻声握发出,面黄而好”。香楠水楠都暗黄而带微紫,
   带清香,纹理柔密是沐毕栉后的秀发;紫楠也叫金丝楠,昏灯下细腻的金丝更是美人茸茸的鬓角。
  结瘿的楠木也好看。我家一张镶嵌三块楠木瘿的晚清酸枝翘头长案是杏庐先生带我去买的,花纹十足团扇薄纱上的墨晕,浓淡交错,浮光灵动,当时很便宜,现在遇得着怕也舍不得买了。真旧真雅的楠木文房器具向来不多,杏庐先生照价转让给我的楠木帖盒我深深爱了三十九年还在爱:老田黄的蜜色,老沉香的轻盈,江兆申先生给我的那几叠诗笺藏在匣里正好让我浅尝藏娇的甘畅。60年代香港破日里处处是苍茫的情韵,老店铺老得丰盛,老街巷绉出文化,我们三两至友都沉迷文房器玩,周末午后结伴走去上环一边寻找边聊天,杏庐先生是长辈,看得多也懂得多,有他带路破罐旧匣老玉残砚忽然非常沈从又。
  文房里玩的到底是哪些器玩,那是很有趣的“春游琐谈”。有一天,杏庐先生兴致好,影印他手抄的一份资料分送给我们。是屠隆《考盘余事》里罗列的四十五种文房器具:“笔格,砚山,笔床,笔屏,笔简,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图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叆蘧,裁刀,剪刀,途利,书灯,香橼盘,布泉,钩,箫,麈,如意,诗筒葵笺,韵牌,五岳图,花尊,钟,磬,禅灯,数珠,钵,番经,镜,轩辕镜,剑”。
  屠隆是明代戏曲家,字长卿,号赤水,纵情诗酒,玩世不羁,清代才子张潮《幽梦影》中怀想前朝风流提到他,说“眉公、伯虎、若士、赤水诸君曾共我谈笑几回”!屠隆跟剧作家汤显祖同时代,家里有戏班,所写戏曲传奇生前比汤显祖要红,身后名气远远比不上汤显祖,几十出戏没有一出比得上汤显祖的《牡丹亭》流传几百年依然经典。汤显祖写过十首绝诗给屠隆,题为《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毁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情寄之疡”是梅毒,屠隆转眼死于末期性病,汤显祖那个“戏”字唐突了。
  屠隆罗列的四十五种文房器具我集藏的顶多只有十二种。他说的秘阁是臂搁,是写字枕着手腕的腕枕,竹制木制玉制我玩了好多年。Artsfrom the Scholar's Studio里那件清代楸木雕古琴式臂搁兰石写铭文,实在清雅,不知道藏家是谁,前两年听说拿去北京拍卖我竟错过了。伦敦出版的Documentary Chinese Works Of Artin Scholars'Taste里另有一件兰石铭的琴型臂搁是Paul Moss的藏品,我打电话到他的古董店去问说是转手了。兰石是清代福建莆田的郭尚先,精书法,精鉴别,精画兰竹,臂搁该是艺匠做好了找他写字刻上去的。
  我苦等多年才找到的件兰石古琴臂搁是上佳的楠木,金光水纹柔得浪荡,敷上层岁月的包浆,仿佛栉发的村姑竟然熟成了绾髻的少妇。经眼的这三件琴型臂搁,兰石的铭文都正气得教人有点泄气。我这件写的是“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干人军”:文章果真写出那样的气魄,那一定是论政的如椽大笔了,不是屠隆汤显祖乃至近代周养庵烟水空灵之笔甘心修炼的火候。老天爷发个慈悲,难得楠木凝然结出波波似水的柔情,臂搁刻上两句温存的话该多么贴题!
  杏庐先生跟我们闲谈四十五种文房器具的时候要我们留意“叆蘧”,他说那是浓浓的云雾袅袅的炊烟也是古人的“眼镜”:老人不辨细书,以叆叇掩目则明。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里记提学副使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如硝子石,如琉璃,如云母,质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戴上叆叇,精神不散,笔画倍明,还说用绫绢把两片叆叇联起来缚在脑后方便使用。杏庐先生还说他抗战胜利前年在成都旧货铺看到两片圆形眼镜片,老板说是明未清初的叆叇,他好奇买了,不巧1948年南来在广州码头跟 箱杂书 起弄丢。屠隆清单里写的“贝光”是磨砑宣纸的工具,听说宣纸一经摩擦纸面密实平滑,走笔舒畅,六朝年间发明的。我试过用楠木压尺在宣纸上来回磨十几下,写出来的字自觉漂亮多了。文房器玩学问大得很,北京扬之水是专家,她寄来新书《一花一世界》的目录,十五篇文章写六十件明清工艺品,我先后在杂志上偶然读到了几篇,写得细腻极了,真是一字一风雅。
  
  钗筒忆语
  
  三十几年前我喜欢读她写的那部An Autograph Collection,1930年厚厚的初版精装,琐琐碎碎写些让人读不厌的杂学,写历史,写轶事,写旧信,写人情,写世故。她是DorotheaCharnwood,伦敦日书店的人都称呼她Lady Charnwood,集藏名人书札多得不得了,娘家跟大诗人布朗宁熟稔,老世纪老墨客都是他们家的常客,渊源潺潺,书香绵绵,半辈子收藏的手迹英美两边的收藏界都重视。她说她八门之初见闻浅薄,卖旧书信的商人手头封署名J.Hogg的信注明“JamesHogg,Poet,Biographer of Shelley”,她买了,回家她先生一看说苏格兰牧羊诗人James Hogg没有写过雪莱传,写Life of Shelley的是Jefferson Hogg,雪莱牛津的老同学!书信商人立刻减价退款。
  1982年我重访伦敦,在Cec1lCourt的Fletcher日书店看到一封历史小说家Sir Walter Scott的书札,两页纸,第二页右上角有铅笔笔“Charnwood”和编号,老板比尔说可能是Lady Charnwood的日藏,半途放弃了,她书上收录的司各特手迹不是这 封。那天, 位老绅士匆匆进来交一个信封拿走那封信:标价好几百英镑,老绅士脸《撒克逊劫后英雄传》的慷慨。比尔聊起charnwood那本书写尽英国贵族阶级矫饰的癖性。“我家有封Sir Walter Scott的信,” 位贵妇说,“好像是我奶奶的同学送给奶奶的,改天找出来给你收藏。”Charnwood听了说你自己留着吧。贵妇说送给你保存安全些。Charnwood说司各特值钱,我可以替你放出去。贵妇初衷不变。charnwood说集藏生涯乐在孤履危行,从来不可指望树上掉下来的苹果:通常,那封祖传的司各特手迹不光是永远找不出来而且永远没有了下文。“你刚卖掉的那封Sir Walter Scott也许正是奶奶留 给那位贵妇的嫁妆!”我说。
  比尔匆匆从地窖里拿出 个精致的小木匣,匣里藏着一部小册页,董琬贞画的墨梅十二幅,汤贻汾题长跋,鉴赏印章钤满册页前前后后的空白处,里头好像还有吴昌硕题的两首诗。“这才真的是位侯爵夫人的嫁妆,”比尔说,“还有四五件官窑瓷器,三件雕漆和十件古玉,找到买主了,我赚佣金。”董琬贞是清代才女,嫁给汤贻汾,字双湖,号蓉湖,江浙人,册页上那方有名的小印也在:“生长蓉湖家澉湖”,极秀丽。我知道董琬贞,我姐姐的名字跟她同音,老师亦梅先生说她的词比她的画更好,我在黄花草堂读过,都不记得了。
  我那天很想要那件晚清的册页,比尔说这批货大价钱是瓷器,其次是古玉和雕漆,册页最便宜,可惜买主暂时不想破开来转售。他带我到地窖去鉴赏:瓷器我不懂,只见都带款:古玉太华贵,刻满乾隆御题诗,俗气得很;雕漆三件全带宣德嘉靖底款,润亮夺目。Charnwood说她懒得赶时髦集藏不同时期流行的古董文物,家私和版画的价格波动最大,中国雕漆此时是俏丽的天价,彼时又是市场上的呆货:“……Furniture and printsare,I should think the most so;the f]uctuations of values seem tome foo]ish at one time Chlneselacquer is at a fa ncy prlce,atanother it is a drug in the market……”这批名贵的嫁妆英国一些古早世家多得很,一点不稀奇,古董市道怎么起起落落这样的名器始终不愁出路。
  走出F1et cher我到LeicesterSquare一家咖啡馆去跟戴立克会合。我们到Greek Street去看一位做版画的画家。19世纪写散文出名的Thomas de ouincey又穷又抽鸦片的时期那条街上的妓女安妮救过他,他的名著Confessions of an EngfishOpium Eater里写过。版画家在替戴立克编的本诗集做插图,他父亲是马来亚殖民时代的英国殖民官,留下几箱子中国和南洋的工艺品和文玩,一件清代竹刻小筒早两天卖给戴立克,还有一件明代剔红人物香盒要价太高我买不起:“也许是Thomas deQuincey装鸦片膏的盒子。”版画家开玩笑说。
  匆匆二十几年,我想起剔红香盒雕的其实是胡人戏狮图,明代雕漆非常抢手的题材,王世襄先生上世纪50年代在地安门古玩店买过一件,说是珍妃家的旧藏,2003年拍卖卖了二三十万人民币。戴立克买的那个竹筒也很别致,口径只四厘米,高十厘米,我去年找到一件也这样精巧。戴立克那件刻竹林七贤,我这件刻庭院祝嘏图。这么迷你的竹筒听说是古代女人收存发钗发簪的小筒,比笔筒诗筒香艳多了,跟《竹人录》里说庄绶纶在香筒上刻雾鬓云鬟一样消魂。回旅馆的路上,戴立克滔滔议论版画家的竹刻钗筒和剔红香盒,说Charnwood不赶时髦只求精品真是解语花。“贵就贵吧,我迟早要买下那个装鸦片膏的盒子!”他说。我默默盘算着哪本古书上也许可以找到钗筒的记录:“With an elegant gestureshe untied a ribbon so that hertresses fell over her shoulders,Sheshook her head,”Of Human Bondage里Ruth Chalice扎秀发的缎带远远比不上发钗发簪秀逸,轻轻拔下插进竹雕钗筒的那一瞬是宋词的风姿。
其他文献
清代同治、光绪以降,词坛名家辈出,出现近代词学上的创作高峰。远在巴蜀之地的赵熙,便是这一时期词坛之佼佼者。    赵熙(1867-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又署雪王龛,四川荣县人。他曾中乡试举人、殿试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等,亦曾参与维新变法。但他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们知道他的名,主要源自于他在诗歌和词学上的成就。他曾出版有《香宋诗前集》、《香宋诗钞》、《香宋
期刊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期间,曾六次远赴江浙地区视察游历。高宗弘历事事步趋乃祖,故亦有六下江南之举。他们祖孙二人的十二次“南巡”轰轰烈烈,前无古人,成为“康乾盛世”最为夺目的亮点之一。  在没有摄影录像技术的古代,要留下皇家盛典的形象资料,全靠宫廷画师的妙手丹青。由山水大师王翠主笔的《康熙南巡图》煌煌十二巨卷,总长二百多米。《乾隆南巡图》承其体例,由著名宫廷画家徐扬奉敕恭绘:先于乾隆三十五年(17
期刊
1941年弘一法师李叔同驻锡于晋江檀林寺,一天我去看他,他拿出两封信给我,让我收存。两信一封是他写给马海髯同志的, 封是丰子恺先生写给他的。  任职于漳州中国银行的马海髯,字冬涵,是位很有成就的篆刻家,中共地下党员。弘法师晚年用印,多是冬涵所刻。弘一法师写给冬涵同志的这封信,也是谈篆刻、书法、绘画的。只可惜信寄到之时,冬涵同志已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送往江西上饶集中营。于是信被退回给弘一法师。  
期刊
笔者几年前负笈西游,途中辗转多处。期间有幸躬逢中国艺术品热潮席卷全球的盛世,也出入过一些展会拍场。虽未放手一博,却也曾牛刀小试,且待我向各位细说这其中亲历的西洋景。  印象中中国艺术品热潮席卷到德国是在2004年前后,德国老牌拍卖行纳高公司2004年4月为春拍铺垫,在北京展出50多件主推拍品,成为第家在中国开预展的欧陆拍卖行,纳高名声主要来自2000年“德星号”整体拍卖前强大的营销攻势。在斯图加特
期刊
宫廷建筑常常利用不同形式的装修来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或配合礼仪活动的盛大庆典,需要宽敞雄伟、气势庞大;或适合日常起居,则应私密小巧、宜于休息。清代雍正、乾隆盛世,较多的连卷建筑(三、四个屋顶并列在一起的建筑)深受皇家喜爱,由此也加大了室内的进深,例如圆明园的慎德堂等。这一时期各式各样的落地花罩被大量用于宫廷建筑内的隔间,落地花罩充分地表现了皇家精彩华美的装饰,对于烘托室内气氛起着重要作用。  紫禁
期刊
对于生活,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热烈地赞美:生活何其多姿多彩!也有人在埋怨:生活是多么无趣乏味!  其实,生活也许正应了佛家的那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它本来就无所谓有趣无趣,是人的心使之生出姿态和色彩来。  在心如止水的人面前,多少金粉繁华都如同砂石尘泥,不值提;而在敏感、执着、热爱生活的人眼中,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像是要跳起舞来。  从刘穗艳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她正
期刊
这是一张摄于1907年的合影,距今刚好百年。照片上的人物是当时中华圣公会(也称安立甘会)在华各地区的主教。照片中前排右起第2位的“大胡子”就是华北地区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他是英国圣公会传教士,1874年来华,最初在山东传教。1880年被指派为圣公会华北教区的首任主教,1890年起兼任英国公使馆牧师,1913年退职后仍留北京,1927年2月在上海
期刊
过云楼是苏州望族顾氏的藏书画楼,以富藏宋元以来之书画名作、珍秘善本等闻名遐迩。过云楼自清代第一代楼主顾文彬(1811-1889年)以来,历经五代,长盛不衰。为保护这些书画藏品,顾氏后裔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所藏名贵书画也是历经风雨。1949年以后,顾氏后裔顾公雄夫人沈同樾和子女将过云楼所藏明清书画三百余件,分别于1951年和1959年两次捐献给国家。这些书画,大多为名家精品,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随着
期刊
今年四月的德国,天气好得甚至令人有些厌烦。德国境内最大型的国际画廊博览会照例在科隆举办,它第一次告别阴冷的十月,改在灿烂的四月进行。经历了四十年春秋的科隆国际画廊博览会作为世界顶级画廊的聚会,已经成为业界的风向标。它不同于威尼斯双年展和文献展所彰显的前卫性和学术性,在科隆一切都是在商言商。最抢手的艺术家,最规范操作的画廊和最大方的买家是这里永远的贵宾。连博览会主席都对本届展会作如下评论:“我们投入
期刊
吴灏言:“文革”后期,冯康侯画多为其,弋笔,以罗纹纸居多。  黄士陵居穗日久,从游者众,遂开粤派印风,历百余年而不替。其所写之博古花卉为土林所称,门下有数位代笔者,尤以鹤山人易廷宣最得真传,款字亦克肖,几不能辨,惟黄氏自画者较淡雅,提刀者较黑耳。  小儿许照煌嗜甜食。某次携其至广东美术馆看展览,适林塘个展在焉,小儿转完全部展厅,至林墉展厅时,大呼这个最好!予京问:哪张最好?曰:名字好!叫林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