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网,换来真实的虚幻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科技网站The Verge的撰稿人鲍尔·米勒在厌倦了网络之后,开始了一年的断网生活。但一年之后,他发现断网并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
  办公室电脑上网、回家路上手机上网、躺在床上用iPad上网,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时刻都离不开网络,有人称都市人患有网络依赖症。如果有一天离开了网络,生活将成什么样子呢?
  美国科技网站The Verge的撰稿人鲍尔·米勒在厌倦了网络之后,开始了一年的断网生活。而离开网络自己的一切生活都变得不那么真实。
  断网初期找到了“真实自我”
  一年前我离开了互联网,那时的我认为,它让我变得效率很低,并且毫无意义。甚至我认为互联网在“腐蚀我的灵魂”。
  2012年初,我26岁,但却倍感疲惫。我希望能够离开现代社会,清净一会儿。因为不停有新邮件出现的邮箱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完全将我淹没,让我丧失理智。我想要逃脱。
  从12岁起,我就一直在使用互联网,14岁,我就开始靠互联网谋生。我从一个报童,变成了网页设计师,又在10年内成为了一名科技网站写手。除了无处不在的链接和无止尽的信息,我完全不了解自己。我在想生活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或许,真正的生活正在网页浏览器的另一边等着我。
  我本来的计划是辞掉工作,但The Verge希望我能够有偿“离开”,我可以留在纽约,分享我的发现,将我离开网络的生活写出来。
  2012年4月30日晚上11点59分,我拔掉了网线,关掉了路由器,把智能手机换成了只能通讯的普通手机。我觉得自由了。
  断网生活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我开始跟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面,玩飞盘游戏,骑脚踏车还有读希腊文学。我的小说竟然高效率地写了一半,而且每周会向The Verge交一篇稿件。在“断网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老板还曾抱怨过我写得太多了,而这种情况在“网络时代”从未出现过。我的生活开始健康起来,工作也变得高效率。
  不仅如此,我不知不觉就瘦了7公斤,为此我还去买了新衣服。在断网生活的头一两个月,只读10页的《奥德赛》,但后来,我可以坐在那里读100页。以前我的姐姐一直在尝试跟我谈话,而我则总是一边对着电脑,一边听她说话。现在她喜欢我跟她说话的方式。她说我没那么疏远了,更关心她的健康。
  这样看起来,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我的猜想是正确的。远离互联网后让我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离开网络,烦恼依旧
  在几个月的平静之后,我的生活起了变化,特别是传统书信的使用。由于没有网络,我不断收到读者们的传统书信。每当看到邮箱里塞满了读者来信时,我就有说不出地开心。
  但随着收信越来越多,去邮局这件事像是一份工作,收信成了我的负担,我甚至有些厌恶了。这导致的结果是,累积了一周的信件像以前一天几百封电邮那样将我压倒。
  类似情况开始逐渐出现,平静生活的新鲜感褪去后,我摒弃了刚刚养成的好习惯。我发觉自己并没有把无聊转化为学习和创造力,而是被动和逃避社交。我不再经常骑脚踏车,飞盘上也开始落灰,很长时间我都不和朋友出去一次。沙发成了我最爱的地方,我时常边听有声图书,边打电子游戏,心不在焉地想着什么又或是没想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在我的生活中,很难找到人了。要知道,在网络时代,发短信、发微信、视频聊天总比登门造访更容易。由于经常找不到人,有时我会在家宅上好几天,手机一直关着,没人能联系上我。对此,我的父母很担心,他们饱受我是否还活着的困扰,经常派姐姐来我的公寓。而这些担忧,在有网络时是不存在的,通过社交网络,让别人知道我还活着是很容易的事,我可以随时与他们交流。
  这一年,我与认识多年的外地好哥们儿失去了联系。而我在纽约最好的朋友,也因为我没能坚持住日常的社交计划,消失在了他忙碌的工作里。
  当头几个月远离网络的轻松感成为习惯,生活便开始平淡无奇。网络时代的种种负面情绪也同样出现在了断网时代。
  网络才让人真实地活着
  今年3月,我参加了纽约的一个会议,名为“论网络”。大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研究式论文,内容都是关于现实的定义和后数字时代的女权主义等。最开始,我有点自鸣得意,因为我觉得他们只是在纸上谈兵,互联网的定义充斥于万物,而我自己就体验到了生活的不同。
  网络理论家纳森·哲根森是大会的组织者之一,我与他交谈时,他指出,虚拟世界中有很多“现实”,而现实生活有很多“虚拟”。当我们打电话或用电脑的时候,我们仍是活生生的人类,占用着时间跟空间。当我们在某个旷野嬉戏,远离电子产品,互联网业仍在影响着我们,比如:“我回去的时候是不是该发条推特?”
  我的计划是离开互联网,借此找到真正的我,与真实的世界接触。但是真实的我和真实的世界早已与互联网紧紧相连。并不是说没了互联网我的生活没什么不同,而是离开了互联网的生活反而不是我的真实生活。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发现,问题根本不在互联网或者是任何环境,问题的原因始终是在我自己。因为,我发生了太多事情与离开互联网之前相同。我厌倦电子邮件,我同样会被书信困扰;我懒得与朋友面对面地社交,断网之后坚持了没几个月依旧如此。这一切都不是互联网的错。
  如今,我重新上线了。我读了很多的文章,内容都是描述互联网如何让我们变得又蠢又孤独。我以前深信不疑,现在会打个问号。因为,互联网并不是一个个体需求,它是我们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虽然重返互联网,让我感觉很失败,我觉得我又一次放弃了。但我知道,互联网才是我的归属。也许我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阅读、总结或者写一部伟大的美国科幻小说。但至少,我在线上,我还活着。
其他文献
在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某一个指标,而应该关注青少年群体在校园内外受到的科学教育,以及社会各个群体能够得到的非正规科学教育。  近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正陆续与中国科协签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下文简称“《共建协议》”),通过约定各地的公民科学素质在2015年所要达到的水平,为实现5%的全国目标提供支撑。  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设定明确的发展指
期刊
一项新研究显示,吃白色蔬菜可能和吃绿色蔬菜一样重要。研究人员指出,从营养角度来看,土豆和其他白色蔬菜常被忽略,但实际上它们和颜色更鲜艳的蔬菜一样健康。他们说,白色蔬菜包括菜花、洋葱、蘑菇和萝卜等,富含大量人体必需的营养物和纤维。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的科研组表示,白色蔬菜是一个被遗忘的营养来源,却代表着一个独有的营养组合。康妮·韦弗教授表示:“记住颜色并不能预测蔬菜营养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专家建
期刊
地震暴露中国急救短板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在全国军民的抢救下,雅安地震的伤亡损失降到了最低。中国救援的反应速度、救援能力再一次得到了国际认可。  尽管如此,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认为雅安地震中仍然存在着中国救援的短板,那就是空中急救,最凸显这一问题的就是“孤岛”宝兴。
期刊
5月22日傍晚,山西省太原市电闪雷鸣,暴雨磅礴。图为一束闪电击中一座大楼的瞬间。6月后,全国进入雷雨季节,学习如何避免雷击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陈云峰主任提醒大家说,有雷暴天气时,在室外的任何地方都是不安全的,因此要尽量待在室内,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外出。如果天空阴暗,阴云密布,甚至能看到乳房状云时,提示可能会有雷电发生。你要做好准备,务必找到一个安全场所。如果已经看到闪电,从看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资零售企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外资零售企业正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扩张,并且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水土”,人才、采购等也逐渐本土化。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刺激了中国零售业市场的活力,为本土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提供了最直接的学习渠道。但是,这些外资零售业同时也给本土零售企业带来了生存的压力(甚至是危机)。外资企业的这种战略性扩张,既是本土零售企业的巨大机
期刊
一家荷兰非盈利机构发起的火星移民计划“火星一号”引起巨大争议。本刊曾经首先对这一活动进行质疑(见本刊5月13日《“火星一号”计划疑似骗局》)。该机构负责人巴斯·兰斯多普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其发起的移民火星计划也许不能如期实现。  记者在荷兰商会系统中查询得知,“火星一号”机构注册于2011年6月,注册地址是荷兰中部城市阿默斯福特的一处民居。  俄罗斯医学生物学课题研究所是负责培训俄航天署宇航
期刊
登山是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的运动,甚至连很多老人也爱相邀爬山。然而,最近一条“经常爬山磨掉膝盖”的微博在网上流传甚广,很多网友纷纷@科技生活周刊官方微博求证。  磨掉膝盖的说法并不科学,但宣武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膝关节作为人体的一种“动力装置”,经常爬山肯定是容易得关节病的。  因为人在站立的时候,膝关节所承受的重量约为体重的二分之一,而在登山和爬楼梯时则须承担大大超过自身体
期刊
近日,深圳一名24岁的女护士,乘坐电梯从16楼到达3楼,电梯门打开,女孩拟走出电梯时,不料电梯门突然关闭并下行,夹断其头部,并迅速坠入负一楼。女护士当场死亡。随后,湖北宜昌、陕西西安也相继发生电梯事故致人死亡。不同城市的多起电梯夺命伤人事故频发,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当电梯在运行中突然发生故障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广州市某知名电梯公司安全工程师曹新平告诉记者,“从我们近期出现的安全事件来判断,有几
期刊
我们相机自带的闪光灯往往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当离被摄对象太近时,容易过曝。这时,你最好把闪光灯减一挡,或者给闪光灯套上一个塑料袋,或者蒙上一层油光纸。  人像摄影一直是摄影领域里的先驱,而我们观看一张好的人像作品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能看到普通人作品中没有的东西——眼神光。眼神光就是人物眼球上形成的微小光斑,这个小小的光斑可以使眼睛生动传神,帮助你刻画人物的神态,它是人像摄影的特殊手段和点睛之笔。  眼神
期刊
如今,在我们的房子、汽车以及工厂中,有许多微小的智能设备正收集有关人类如何生活的数据。现在它们正开始互相交流,不久后我们或许就可以通过为它们编程以满足人类需求,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甚至挽救生命。  我们经常会在匆忙外出的时候,忘记关闭正在使用的家电,例如电磁炉或空调。回想起来的时候,心里不免惴惴不安,总是会犹豫是否要回家关上它。更有强迫症的人们还会在外出时担心门是否已锁好等问题。其实,这些小问题都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