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学生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审美辨别力不足,审美意识淡薄,审美水平较低,不能发自内心地用文字表达自我。结果是拉低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积极探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为考试服务。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創造性,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依托。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大多漠视个性化审美体验,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自由思考。有的教师为创新教学形式,课中多次引入讨论环节,虽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却缺乏深度;部分教师刻意追求内容的全面,结果顾此失彼,忽视了对美育等重难点的突破。
   二是教学视野狭窄,教学方式单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教材是开展智育与美育的载体,其中蕴藏的审美元素影响着审美教育的方向。教材中的名家名作,饱含编者的匠心,其审美教育价值是非常高的。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思想僵化,只关注教材中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内容,几乎不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有些教师甚至把教材束之高阁,以习题训练为主,只凭经验组织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审美教育低俗化,不断流失诗性精神。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教师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少教师美学素养缺失,无暇琢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审美功用,在课堂上总是“来去匆匆”,无论面对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只知机械地讲解知识,肢解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与意境美学,使学生很难从审美的角度鉴赏文章。教学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诗性,课堂的语文味也因此越来越淡。
   语文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多元开放,润物无声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选入教材的名家名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相当完美,还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极具审美感召力和情感感染力,是开展美育的优质资源。教师要不断挖掘其审美元素,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远不止一种,学生对教材的体悟也呈多元化特点。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秉持开放性原则,不断探索,选择最适合学情、最可操作、最有效的美育方法。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尊重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表达、美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的难度控制在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克服学习困难,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审美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吃透学情,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可望达成的教学目标,明确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对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时鼓励,安排专门辅导环节,实行层次性教学,方能确保审美教育的有序、有效。
   三、感知鉴赏,想象表达
   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审美活动要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切入,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填补作品空白,再带领学生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的变化,及变化背后的原因,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如鲁迅《药》结尾,“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烘托出悲剧氛围。学生须能感知这些带色彩的描述,并将描绘的场景通过想象转化成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来鉴赏,方能读懂其创作意图。
   总之,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而语文教材吸纳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佳作,它多层次、多要素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群的审美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美学系统。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审美元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
其他文献
诗歌是语言的凝注,是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结晶。诗歌中饱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品读鉴赏外国优秀诗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对世界的多维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异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然而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受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定式影响,在进行诗歌鉴赏时依旧遵循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能实现诗歌鉴赏课使学生感知诗歌美、品味诗歌美和创造诗歌美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佳
期刊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人的命运、历史的命运、法国的命运的小说。作品记叙了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艾斯梅拉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和舍
期刊
这个盛夏你打算怎么过呢?不论你是有暑假的学生党还是只有短短年假的上班族,如果你对蝉鸣鸟叫烈日炙烤的夏天怎么度过还是毫无头绪,下面这些暑期小点子供你自由取用。  Travel旅行  Who doesn’t want to take a dream trip to mega cities like Shanghai and Beijing or a road trip to Tibet? If you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是课程三大板块之一,这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多元化改革的重要导向,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具体体现。而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向性,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意味着语文学科开设校本课程有无限广阔的舞台,有助于构建开放、多样的语文课程。本文以《东坡“突圍”》校本课程为例,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我对依托语文校本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期刊
如何将作文教学融入更好地技巧和方法,本文将浅探初中语文作文升格实践的方法。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充足写作素养   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有待充实;思维不够活跃,想象力还有待开拓,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去培养。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比较严格,因此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现代化设备时间有限,使学生接触到的外界信息比较狭隘,学生的想象力受到较大限制。   (二)教师有待提高教学方
期刊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情感抒发,后人有不同评价。从整体而言,较有代表性的是认为很难从谢诗中见其真情。《南齐书·文学传论》言谢诗“典正可采,酷不入情”①,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他的山水诗虽然能够描绘一些外界景物,却很难见出内心的思想感情。”②然由部分观照,又可见喜悦、酣畅之情。钟嵘《诗品》言:“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③释皎然《诗式》:“‘池塘
期刊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考分,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形成障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教师如果过于追求“统一”“标准”,而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会使评价的激励功能受到制约。评价具有多元性,口头评价能促进情感的感染、语言的交流,能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书面评价能使评价更深入,教师将两者结合起来,引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