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怕写作文!是作文要求太高,还是没有内容可写?都不是!现在的作文要求伸缩性很强,学生可自由命题、畅所欲言。现在校内外生活丰富多彩,可写素材信手拈来。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外,还与教师的作文批改技巧密切相关。我认为,批改作文时注意以下三点,能帮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
“阅其言,洞其情。”每篇文章都自带风格,如果我们在批改作文时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文章会缺少生气和个性,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诚然,学生并非都有“文学细胞”,也非揮笔成章的行家里手,他们的作文瑕疵很多,有些甚至幼稚可笑。但是,小学生学写作文就如蹒跚学步,只有经历磕磕绊绊最后才能大步前进、奔跑追逐。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强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路去构文。要求过死,就会扼杀他们的创作灵感。
例如,有位学生写了《我家有喜事》一文,意在向读者介绍表哥结婚时的热闹喜庆场面。可在叙述细节时,只有寥寥几笔,但我还是发现了有亮点的句子——“新房布置得花花绿绿,表哥在新房一边发放喜烟和喜糖,一边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表嫂坐在沙发上,脸涨得通红,羞涩地微笑着”。针对这些表达,我的评语是:“多美的文字啊,溢满了喜庆与甜蜜!如果把表哥表嫂是怎么拜堂的、亲朋好友送上了哪些祝福这些场景再描述得具体、生动些,就更棒了!”
后来,这位学生把修改过的作文拿来让我“审核”,确实有声有色多了!我又大加赞赏。多给学生阳光,他们会更灿烂!
二、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否定
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对文章的立意、布局和表现手法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其更上一层楼;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注意挖掘文章的闪光点,例如某一两处比较生动、形象,先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再针对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只要坚持“多鼓励、不打击”,学生写出好文章就指日可待。
批改作文重在保持原汁原味,因为学生的语言更生动、更鲜活,充满童真童趣的语句就像他们灿烂的笑脸、聪颖的双眸以及纯洁的心灵。尤其是记事记人的文章,我要求学生一定求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真实的文章最能打动人心。我很欣赏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所以我告诉学生:“即使你的文章存在部分缺点,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你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三、评语言简意赅,批在要害
批改作文的最后“工序”是写评语,这是“压轴戏”,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一拿到作文本,先看评语,有的还相互传阅,品评比较,喜悦或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可见评语在学生心中分量有多重!
许多教师写评语时非常下功夫,大至文章的取材、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安排、词汇的运用,小至标点符号、错别字等问题,都做全面评价。这样费心费神,但效果不佳。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评在关键,批在要害,使学生“心中有数、修改有方”。
以前,我的作文评语也是千篇一律,不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中心明确”,就是“内容空洞,层次不清,用词不当”等,这些套话既不实在又无启发性,更谈不上对学生有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后来,我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和作文中的突出问题,以朋友式的语言对其表扬鼓励,提出改进建议,效果甚佳。
有一次,有位学生在记叙暑假趣事时,把一件看上去很普通的顽童之举写得颇有意思。作文描述说:暑假里,小作者去乡下的姥姥家度假。他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到果园偷苹果,被看果园的张爷爷发现了。张爷爷把小伙伴们批评了一顿,却表扬了小作者。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小伙伴把摘的苹果都放在衣兜里,被捉住时个个“人赃俱在”,而小作者没有衣兜,用背心兜着苹果,“逃跑”时苹果都掉光了。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多亏我把偷摘的苹果都跑丢了,不然也会像其他伙伴一样被张爷爷训斥……”这种侥幸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知情意行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在评语中指出:“你记叙的这件事真实、有趣,心理描写也很细致,但结尾不够好,如果改成‘虽然我侥幸没有受到张爷爷的批评,但心里却充满愧疚,有机会,我一定去给张爷爷认个错’,这样不仅能让你的文章增色,也充分体现了你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下一次作文,这位学生的结尾及时做了改动,并附上几个字:谢谢您!
我建议,平时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评语中多说些“热乎话”,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和修改的乐趣,提高其写作水平,自身也会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敬。
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
“阅其言,洞其情。”每篇文章都自带风格,如果我们在批改作文时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文章会缺少生气和个性,还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诚然,学生并非都有“文学细胞”,也非揮笔成章的行家里手,他们的作文瑕疵很多,有些甚至幼稚可笑。但是,小学生学写作文就如蹒跚学步,只有经历磕磕绊绊最后才能大步前进、奔跑追逐。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强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路去构文。要求过死,就会扼杀他们的创作灵感。
例如,有位学生写了《我家有喜事》一文,意在向读者介绍表哥结婚时的热闹喜庆场面。可在叙述细节时,只有寥寥几笔,但我还是发现了有亮点的句子——“新房布置得花花绿绿,表哥在新房一边发放喜烟和喜糖,一边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表嫂坐在沙发上,脸涨得通红,羞涩地微笑着”。针对这些表达,我的评语是:“多美的文字啊,溢满了喜庆与甜蜜!如果把表哥表嫂是怎么拜堂的、亲朋好友送上了哪些祝福这些场景再描述得具体、生动些,就更棒了!”
后来,这位学生把修改过的作文拿来让我“审核”,确实有声有色多了!我又大加赞赏。多给学生阳光,他们会更灿烂!
二、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否定
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对文章的立意、布局和表现手法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其更上一层楼;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注意挖掘文章的闪光点,例如某一两处比较生动、形象,先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再针对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只要坚持“多鼓励、不打击”,学生写出好文章就指日可待。
批改作文重在保持原汁原味,因为学生的语言更生动、更鲜活,充满童真童趣的语句就像他们灿烂的笑脸、聪颖的双眸以及纯洁的心灵。尤其是记事记人的文章,我要求学生一定求真,“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真实的文章最能打动人心。我很欣赏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所以我告诉学生:“即使你的文章存在部分缺点,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你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三、评语言简意赅,批在要害
批改作文的最后“工序”是写评语,这是“压轴戏”,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一拿到作文本,先看评语,有的还相互传阅,品评比较,喜悦或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可见评语在学生心中分量有多重!
许多教师写评语时非常下功夫,大至文章的取材、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安排、词汇的运用,小至标点符号、错别字等问题,都做全面评价。这样费心费神,但效果不佳。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评在关键,批在要害,使学生“心中有数、修改有方”。
以前,我的作文评语也是千篇一律,不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中心明确”,就是“内容空洞,层次不清,用词不当”等,这些套话既不实在又无启发性,更谈不上对学生有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后来,我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和作文中的突出问题,以朋友式的语言对其表扬鼓励,提出改进建议,效果甚佳。
有一次,有位学生在记叙暑假趣事时,把一件看上去很普通的顽童之举写得颇有意思。作文描述说:暑假里,小作者去乡下的姥姥家度假。他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到果园偷苹果,被看果园的张爷爷发现了。张爷爷把小伙伴们批评了一顿,却表扬了小作者。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小伙伴把摘的苹果都放在衣兜里,被捉住时个个“人赃俱在”,而小作者没有衣兜,用背心兜着苹果,“逃跑”时苹果都掉光了。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多亏我把偷摘的苹果都跑丢了,不然也会像其他伙伴一样被张爷爷训斥……”这种侥幸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知情意行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在评语中指出:“你记叙的这件事真实、有趣,心理描写也很细致,但结尾不够好,如果改成‘虽然我侥幸没有受到张爷爷的批评,但心里却充满愧疚,有机会,我一定去给张爷爷认个错’,这样不仅能让你的文章增色,也充分体现了你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下一次作文,这位学生的结尾及时做了改动,并附上几个字:谢谢您!
我建议,平时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评语中多说些“热乎话”,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和修改的乐趣,提高其写作水平,自身也会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