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见温情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析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往往是由教学参考书以及应试来替代的,权威的指导加上考试的需要,使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析有一些有名无实,更多的是“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指挥棒的作用,削弱了语文教师在教材解析中的作用,不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教师如何解读教材文本,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应当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特点,摸准课文教学的需要,在课文与学生的认知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可以通往语文知识建构的彼岸,同时还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人教版《百合花》文本解析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浅见。
  《百合花》这篇课文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有着不同的取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教学需要,《百合花》这篇课文,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升华的优秀文本。也正因为如此,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成果俯拾皆是。笔者在多次的教学中,发现对本文的解读还有一个视角,这就是课文的细节描写。相对于宏大叙事而言,细节描写往往更见功力,值得引导学生探究。

一、落花无言,感悟细节描写之美


  有人说,语文教材中总有一些“无言之美”,分析这些无言之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领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鉴赏作品的能力。对于《百合花》这篇课文而言,无言之美正存在于课文的细节描写之中。领悟这些细节并且形成认识,正如同落花无言一般,虽然无言,但依然美丽。
  很显然的一点是,《百合花》这篇课文的两个主要角色,是通讯员和新媳妇。课文当中有很多对这两个角色的细节描写,虽然看起来是作者不经意的一笔一画,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勾勒得那么清晰,那么美丽。
  比如说,课文中有一处描写通讯员的细节,是通讯员将树枝插在枪筒之中(后来还有一株野菊花)。这一笔看似随意,但在笔者看来,作者在描述这一细节的时候,显然并没有强调枪的战争功能,只是强调通讯员也是一名战士,战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保家卫国、保护人民,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通讯员为什么能够舍己救人。而插在枪筒中的树枝,一方面描写了年轻通讯员那颗热爱生活的心,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于是一个年轻稚气的通讯员的形象,就在读者面前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又比如说,通讯员在返回团部之前,原本已经“走了几步”,后来“又想起了什么”,于是“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好多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而当笔者引导学生重复阅读这一段时,学生读着读着就有了一种感觉:年轻通讯员对课文中的“我”看似冷淡,但实际上是非常关心的,但是因为是异性的原因,直到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愿意接近“我”,只是“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于是一个青涩俏皮的年轻通讯员的形象,又丰满了起来。
  这些细节描写,往往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并不容易被学生注意到,但是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在这些细节描写当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完整与丰满。都说落花无言,《百合花》一文的阅读,需要在细节感悟当中,领略落花无言的意境。

二、人淡如菊,领略无言背后人性


  经典的作品,总能够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真实,又高大。这里所说的高大并不是那种“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而是指能够对普通读者产生心灵净化、精神引领的形象。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领略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研究者指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恰当的实施路径,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明确一个教学重点、找准一个教学支点、设置两个活动情境、拓展一个言语实践的基本教学模式,探求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法,以落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旨归。
  《百合花》一文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也在于一些细节描写中的人物刻画到位,文笔细腻,在抵达人心的同时,能够深深地感动读者。
  比如说描写新媳妇,课文的最后有这样两个细节描写:当卫生员动手揭掉盖在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时,新媳妇是“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而当卫生员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时,新媳妇又“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再回过头去看此前写百合花被,通讯员借被子时,新媳妇一开始是不借的,因为这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背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前面的温馨描写与最后的动人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新媳妇的言语与表情,正能够引导学生超越对“物”(百合花被)的描写,而仰望新媳妇那善良、纯洁的美丽心灵。
  显然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一个通往伟大人性的过程。新媳妇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百合花》也不是鸿篇巨制,但就是这样一个描写战争中两个普通人物的文本,卻以那纯洁无瑕的百合花,展现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美丽的心灵。可以说凡是读过这篇文本的人,都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既来自百合花,也来自两个普通人物最朴素、最纯洁同时也最高尚的人性。

三、于无声处,形成文本深刻认识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无声的,他们没有黄钟大吕那样的铿锵激越,也没有横笛竖箫那样的婉转悠扬,但是正因为这种“无声”,反而更容易打动读者,更容易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产生共鸣。对于《百合花》这篇课文,著名作家茅盾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笔者在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精神世界,这是本文解读的一条必由之路。因为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至少高中阶段的学生,此时还一个个都是这样的普通人,越是普通人,越应当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美丽可以由阅读而来,可以由经典文本的感悟而来,感悟的对象就是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回过头来再读《百合花》,尤其是学生在经由笔者的引导之后,他们也有了主动挖掘课文细节的意识。比如说有学生关注到百合花的“白色”,白色象征着什么?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象征着纯洁:新媳妇的“新”是纯洁的,新媳妇的“心”也是纯洁的。当缀有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时,这是一颗纯洁心灵与另一颗纯洁心灵的相互映照,是“人民”与“子弟兵”的相互映照。所有伟大的人性,都蕴含在这样的映照当中,这就是对文本最深刻的认识。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的解析与文本解读,要关注这些细节描写,要善于在无声当中倾听课文的声音,从而让学生的课文解读过程变得深邃而有意义。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文献
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写作困难的现象,追本溯源,低年级写话教学应受到重视,得到改进。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写话指导缺乏系统性、写话练习重复单调、评价标准单一等普遍存在于写话教学中。笔者在写话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平时的写话练习和循环日记中逐层归纳提煉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写话案例,探索出针对这三类学生的分层训练策略。一、针对重点帮助层次学生的发现策略  重点帮助层次的学生惧怕
期刊
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的立身之基,也是国家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意义的发掘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而处处显得有些逼仄,但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又明确指明语文教学需要帮学生树立人生基础。对于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应试而选择无视,要能够
期刊
宋代的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可见,学会生疑答疑是学生的一种必要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生疑答疑的兴趣和能力呢?下面我就部编版四上语文教材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一、生疑——阅读之始  学贵有疑,疑是为学之始。有疑才有动力去答疑,想方设法,查阅资料,努力思考,亲自实践,不遗余力。这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1.阅读
期刊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确实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手段与模式上进行创新,尽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创新有应付或过度的嫌疑,又或者存在不切实际、难以坚持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并未能提高学生成绩,锻炼学生能力,反而降低学习效率,得不偿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教师的主导地位亦不可撼动。以下,笔者主要从创新教学引导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两个角度来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
期刊
两个月的磨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连续不断的磨课改进,上课,再改进,再上课……循环往复。不得不说,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艰难困苦,才让自己不断走向成熟。两个月的磨课,自己的思维逐渐走向纵深,对教学理念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一、框架的构思——求新  1.困惑:囿于常规步后尘。赛课选定的是三上《带刺的朋友》。对于这篇课文,已听过不少教师执教,通常会以主问题“从哪里能读出小刺猬偷枣的趣味?”带领学生逐段品读
期刊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首次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与“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人生经历,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涵养学生性情。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纳入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致力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对语文要素进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系统编排。就单元而言,统编教材系统编排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部分,强调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协同共生。校准“三位一体”中“略读课”的教学定位,落实语文要素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审视教材,凸显教学重点,实现有效的略读教学。一、观照单元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
期刊
“先学后教,融合式对话教学”即以先学后教为模式,以经典教材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展开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教学。“融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教材文本的融合上,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教法。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谈谈这种课型模式。一、第一次对话:初读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诗言志,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文体,以读为主,所以首先应让学生把握“读”的“情感基调”。我给学生设置了第一个要求:大声朗读文本,感悟“情感基调”
期刊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组诗教学可以拓展儿童诗教学的空间,丰富童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多元。笔者结合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谈谈如何在组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各版本的教材中虽然都有优美的童诗,但大多是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出了“言思共生”的教学主张,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语言与思维的双向通途上,实现言思互转,达到语言习得与思维提升的和谐相生。本文以《手指》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言思共生”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一、情境导入,激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