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节日传说的民俗文化内涵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族传统节日传说是壮族独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研究壮族传统节日传说的民俗文化内涵对壮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能通过节日传说见微知著地发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生产方式、精神信仰、婚丧礼俗等。
  【关键词】:壮族;节日传说;民俗文化
  钟敬文先生曾给民间传说做出过如下定义:“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1]节日传说作为民间传说的一种,也必然与各种社会习俗息息相关。一方面节日传说反映了各种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又促进了节日传说的传承。因此,我们能通过节日传说见微知著地发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业生产方式、精神信仰、婚丧礼俗等。
  一、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与农业生产习俗
  壮族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从商周时候起,水稻种植就已经成为壮族民众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壮族地区主要是水稻耕作,有直播和插秧两种方法。其中移秧法经历育秧、耙田、拔秧、插秧等步骤,工序较为繁复,费时费力,但长出来的禾苗抽穗多,产量较高。因此,壮人多采用此种方法种植水稻。壮族地区天气炎热,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生产都是一年两熟制,即种双季稻,早稻春种夏收,晚稻夏种秋收。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这些水稻种植习俗也有所体现,其中《泼泥节》传说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壮族稻作生产习俗:从前有一对夫妻都是庄家能手,可连年的旱涝虫灾使得他们的辛劳换不来温饱。丈夫对生活泄了气,每到春耕时就外出唱歌。妻子愧疚于不能給丈夫一套新衣,栽秧时双眼泛红。姐妹们假意搞一场泼泥浆混战,弄脏丈夫的衣服,使他不能出门唱歌。他回到家中想起自己的作为,感到十分愧疚,于是第二天就和妻子一起下田了。这年一禾九穗大丰收了,人们认为是泼泥浆使得土松水肥才丰收的,便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泼泥节”。传说中那对夫妇因为连年的旱涝虫灾而饥不果腹,说明水稻是壮族民众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因旱涝减产人们就得饿肚子。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春耕时,说明当地种双季稻,且当时正处于种植早稻时期。妻子栽秧时哭泣,说明当地采用移秧法种植水稻。水田里水泥混合,才有了妻子泼泥浆阻止丈夫外出的情节。这一年一禾九穗,说明水稻分蘖多,抽穗多,产量高。人们认为泼泥浆能使土松水肥获得丰收,便将这种行为代代传承下去,成为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这体现了人们将水稻种植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成为指导生产的手段,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
  壮族地区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是玉米,明末清初时便由外地引进,部分山区以玉米为主粮。玉米耐旱,适宜在丘陵、山地种植,且一年两熟,非常适合山峦众多的壮族地区。在桂西壮区,平地种稻,坡地种玉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招魂节》传说中,壮族地区发生旱灾,禾苗枯死,特壮下凡向人们传授玉米的种植方法。特壮与壮族姑娘达荣产生爱情,结为夫妻。一天,特壮愁容满面,颗粒不进,达荣急得哭哭啼啼。后来达荣知道是玉帝要征“魂粮”,特壮可能会被召回天宫。达荣于是把树叶插在门上阻挡天兵并祭祀玉帝和阎罗王,特壮的灵魂被留了下来。从此,达荣每到六月六便这样做,防止特壮的灵魂被招走,大家都纷纷效仿,于是就有了“招魂节”。传说中壮族地区发生旱灾禾苗枯死,特壮下凡向人们传授玉米的种植方法的情节,正好说明了玉米成为粮食作物的时间是晚于水稻的,它比水稻耐旱,因此很快成为壮人的主要粮食作为之一。特壮下凡传授玉米种植技术则说明了玉米的种植技术是由外地传入壮区,而不是壮族人自己发明的。
  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有相当多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农业生产习俗。有的传说直接以农业生产作为反映对象,如《泼泥节》传说和《招魂节》传说分别说明了壮族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玉米;有的传说虽然与农业生产无直接联系,但渗透着浓厚的农业民俗色彩,尤其信仰习俗常常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出现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就不足为奇了。
  二、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与信仰习俗
  人类信仰不仅产生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也来源于人类通过直接感知后产生的诸多联想。万物有灵观念就是在这种幻想中形成的,是由感官不可直接感觉到的。有些对幻想物的崇拜是从对自然物的崇拜中转化而来,也有些崇拜形式的产生更为复杂,因此对幻想物的崇拜就表现得更丰富多彩。这种崇拜形式主要包括神灵崇拜、鬼灵崇拜和精灵崇拜[2]100。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神灵崇拜,是壮族民众的主要崇拜方式。另外,鬼灵崇拜也稍有涉及。
  1.神灵崇拜
  壮族民间信仰从很早起就从自然崇拜中幻想出许多神灵来加以膜拜。这些神灵有的附着于某种事物,有的专司一职,其数量之众多和神格之复杂与其他很多民族相比也非常突出。
  在壮族民间,土地神是人们普遍崇拜的神灵,几乎每村每屯都有土地庙。土地神又被称为社神,是很受崇敬的神灵。人们普遍认为,土地神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壮族土地神像与汉族相似,也有的供两块立石。虽然简陋,但因土地神多护佑本村本屯人,在人们心目中更接地气,因此有所求时常常到土地庙前祭拜。在《社王节》传说中,老实的农民韦飞常常被泼辣的妻子阿董辱骂,想要改变她,于是到土地庙向社王祈求。结果,阿董真的变成了一个性情温和体贴丈夫的人。这说明在壮族人心目中,土地神是能够实现人们美好愿望的神灵,虽然神位不高,却是能真心满足人们需求的神。由此可见,在壮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土地神作为地方保护神,在人们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旦生活中有不顺遂的事情,就会到土地庙中祭拜。
  与土地神相比,雷神所司的职能就相对单一了。雷电的出现意味着大雨的到来,这对于以农业生产为命脉的壮民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每遇久旱无雨,壮族民众就会聚集到一起祭祀雷王。在《达汪节》传说中,财主老爷欲娶达汪不成,便借天旱杀青蛙祭雷王之机让达汪持斋,在做露天道场的三天三夜里达汪都不能吃东西。财主老爷为威胁达汪嫁给他而诬陷达汪偷吃祭米,害达汪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身死。由此可见,在壮族传统社会中,雷王是非常重要的掌管雨水的神灵。在想要求雨时,就要进行严格复杂的仪式来祭祀,如童男童女持斋三日三夜,还有道公做露天道场等。一旦祭祀仪式中出现不合规矩的人或事,就会受到其他人的责难和严酷的惩罚。从这种隆重和严谨的程度我们就可以看出,雷神神位较高,是需要人们更为慎重对待的神灵,在壮族民众的精神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鬼灵崇拜
  壮族民间信仰人死之后进入冥界化为鬼灵,人们普遍都对鬼灵有着敬畏之心。这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也有所体现,如《了年节》传说。在这则传说中,壮族人过年时请祖先回家过年,离开时未给阴世主带年货,因此遭到阴世主的惩罚。于是人们向阴世主认错,并在过完年后准备年货让祖先带给阴世主,阴世主这才把风调雨顺还给人间。从这则传说来看,首先,在壮族人看来,过年时祖先的灵魂是能够回家来和他们一起过节的,说明人死之后成为鬼是壮族民众的共识;其次,祖先回阴间时未给阴世主带年货导致阴世主降祸给在阳间的子孙,说明壮族人普遍认为阴间有一个与人间类似的统治者,是众鬼之首。祖先作為家鬼在人们心目中是会保佑家人安宁的善鬼,而阴间统治者就更为复杂,人们畏惧阴世主就如同畏惧人间的帝王一样,它是人们不得不讨好的对象。因此,鬼灵崇拜相对于神灵崇拜来说,人们的心理更为复杂,表现出来的祭祀仪式也就更为独特。
  从最初较为原始单一的对自然物的崇拜到后来丰富多彩的对幻想物的崇拜,壮族民间的信仰习俗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展现了多样性的特征。这些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诸如《招魂节》传说、《了年节》传说等传说中都有所反映,是可以被我们观察到表象系统。通过研究壮族传统节日传说,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壮族民众普遍存在的文化思想和信仰习惯,也能发现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历史进程。
  三、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与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3]在人的一生中所举行的种种仪礼,都代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都具有实际意义。其中,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类生活中的四大仪礼。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也有体现人生仪礼的内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婚礼和葬礼。
  (一)婚礼
  婚礼是作为人生仪礼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仪礼,历来都备受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终身大事”。汉族婚礼历来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称为“六礼”。六礼在婚礼传承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产生了许多变异。在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中,也有关于壮族婚礼的内容。
  在《三月三为何跳绣球舞、抛绣球》传说中讲一对壮家青年青梅竹马,征得父母同意后准备结为夫妻。双方经过合命、定亲、完聘礼等阶段后,马上就要进行完婚了。在这里,合命和定亲相当于汉族婚礼的纳吉,就是卜算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后,由男方到女家决定婚约;完聘礼相当于纳征,是定亲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完婚就相当于亲迎,也就是男方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壮族传统婚礼相对于汉族的“六礼”来说较为简单,只有四个阶段,显得更为古朴简约。
  同样在这则传说中,讲述这对新人结婚那天,大家吃婚宴闹到半夜。男方即将进入洞房时,突然一个山妖精冲入洞房,把新娘抢走了。新郎和参加婚宴的乡亲跟踪追寻,力图把新娘夺回。山妖精把新娘抢到离村十多里的大石山,关在半山腰岩洞里的石楼上。山非常陡,新郎和乡亲们束手无策。幸好得到仙女帮助抢回新娘,两人才得以顺利完婚。这段内容事实上描述了壮族古时的抢婚习俗。男女双方成婚时,若有第三方不同意,可以去抢新娘。一般抢到新娘后藏在高山密林之中,若新郎找到新娘,则二人顺利成婚。若新郎找不到新娘,则新娘有再次选择第三方的权利。到了从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转变时,抢婚习俗演变为新郎将坚持不落夫家的新娘抢回男家,强迫妻子出嫁从夫。到了现在,壮族婚礼依然有模拟抢婚的仪式。即在迎亲时男方边唱山歌边做出抢新娘的样子,女方便也边唱边努力抗争不被抢走。这事实上是亲迎的特殊形式,是抢婚风俗遗留,具有模拟和象征意义。
  (二)葬礼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仪礼,代表人脱离现世世界,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据考古调查,至少在两万年以前就有相当完整的葬礼。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各民族曾有过各式各样的安葬方式,如天葬、水葬、火葬、土葬等。有些民族的安葬方式有过多次变化,很多葬式已经消失。在壮族安葬方式中,曾出现过一种奇特的、早已消失的安葬方式——食尸葬。原始人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灵魂,并由此衍生出一个同现实世界相同的灵魂的世界。这个灵魂世界力量强大,是整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则相对被动,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人类普遍对灵魂世界抱有畏惧心理。同时,在原始人看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其之所以为人类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能通过食死者之肉来获得,为了使死者灵魂摆脱肉体束缚,顺利进入灵魂世界,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为祸人间,同时还能获得死者的神秘力量,便采用食尸的方式来表示对死者的敬畏。
  在壮族《清明节》传说中有比较详细地描述了食尸习俗:古时壮族有吃人肉的风俗,要求人到了60岁,家人应杀掉他让全村人分食其肉;未到60岁就死的人,家人也要分食其肉。少年特伊孝顺母亲,于是劝说大家不再吃人肉,特伊的母亲活到80多岁才死,特伊好好安葬了母亲,这天正是清明节气。从此后他每年这天都来祭祀,大家纷纷效仿他,于是渐渐形成“清明节”。笔者认为,人死后家人分食其肉,尚可以用原始人为了继承死者力量,同时使得灵魂顺利进入彼岸世界来解释。但人到了60岁还未死,家人要杀其食肉,这说明,食尸习俗在最初产生时,应该只是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极度恶劣,食物匮乏,而60岁以上老人不再具有旺盛的精力从事物质生产,但却依然要消耗公共资源。为了保证下一代的繁衍,原始人类不得不杀老年人并分食其肉,这样一方面能减少老年人在公共资源上的消耗,另一方面还能为活着的人贡献最后一点价值。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化,才出现了具有宗教信仰意识的食尸葬习俗。再到后来,壮族社会出现用牛代替尸体,在死者葬礼上食牛的习俗,体现了社会文明更深层次的进步。这在《牛节》传说中也有所体现:古时壮族有人死后家属分割其肉给全村人吃的习俗。有个孝子不想把母亲的肉割下来分给乡亲们吃,于是在母亲病逝后把她的尸体背到山洞藏好,又不知该怎么向乡亲们交代。他家里的母牛看到了,就让他杀掉自己分肉给大家,孝子无奈照做。等他回到山洞发现母亲的尸体变成了布谷鸟,它让孝子用五色糯米饭祭祀功劳巨大的母牛,于是他照做了。从此人们都学习他杀牛吃来代替吃人肉,但要在四月初八蒸糯米饭给牛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牛节。这则传说从客观上体现了壮族由食尸习俗转变为食牛习俗的现象。壮族的食尸葬仪式只有本氏族成员可以参与,因此即使到了现在,葬礼仪式上杀牛祭奠死者的时候,外族人也是没有资格分吃牛肉的。食尸葬从分食死者尸体到分食牛肉,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原始思维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原始人类在强大的外力压迫下用食尸葬方式获得新的力量,以此凝聚氏族驱动力,维护氏族社会的稳定。食尸葬这种在现代人看来野蛮而迷信的安葬方式已经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但它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整合功能同现代火葬并无二致,只是采用了较为奇特的方式而已。
  总之,无论是哪种习俗,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制约,它们大多只存在于一时一地,经过集体长期共同使用而逐渐定型,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会在长期传承中辐射到节日传说中,用口头叙事的方式传承下来。因此,壮族传统节日传说为我们研究各种民俗事项提供了历史的、艺术的、文学的可贵资料。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壮民族其他各方面的民俗文化,揭示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其深层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6.
  [2]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4.
  [3] 张士闪.艺术民俗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195.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居民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的提高,在春节是否燃放烟花爆竹逐渐成为居民的关注热点。本次调研基于问卷调查、人物采访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居民使用烟花爆竹时的安全意识状况,使用烟花爆竹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居民对烟花爆竹禁放令的态度展开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借以反映居民燃放烟花爆竹时的行为习惯以及对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关注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居民普及了燃放烟花爆
期刊
E.E.埃文斯-普理查德是一位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著述丰厚、影响深远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1937年首次出版《阿赞德人的巫术、魔谕和魔法》使他基于1926年到1930年期间三次累計长达20多个月的田野调查所写成的一部田野志专著。该著作与他与他1940年发表的《努尔人— 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后来都被视为他所处时代的人类学经典之作。他也因此被视为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
期刊
【摘要】:行进动画是利用角色行进,采用跟拍形式讲述故事的动画,常用在实验动画的叙事类型中,在思维方式上和东方的古代评画思维及西方的平面构成思维有一定联系,分为行走漫游,行走循环,行走通向目标,几种叙事类型。通过不断改变行走方向及加入切镜头可以改善其叙事方式的单一性。  【关键词】 :卧游,平面构成,行走,长镜头,跟拍  行进动画,本来在动画史上是没有这个词的。本来有许多词语可以描述这一类动画,如跟
期刊
【概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是近年来在计算机领域中新兴的一项技术,它借助计算机及现在的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浅谈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应用领域,枢纽技术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虚拟技术;相关应用;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在计算机领域的“新人”无论从各行各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正以最快的脚步在不断的传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人们针对土地的各种开发也越来越多。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据约70%,而土地面积只有约30%,在其中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则只有17.5%,并且大部分已被开发。我国史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却极少,据近几年统计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所以能否合理利用和规划当前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现今最迫切的问题,而为了更好的规划土地资源,土地测量技术也显得十分重要。电磁感应
期刊
【摘要】:基于健康生活和环保的理念,运用科学的配伍技术及正交试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效、护肤、环保洗手液。通过对产品多种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洗手液产品满足或优于相应的国家标准,配方合理,工艺稳定。  【关键词】:洗手液;高效;环保;正交实验;表面活性剂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认识的加深,人们都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洗手液也成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清洁用品。洗手液在国内的出现
期刊
【摘要】:时代的潮流下,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社会招工成本的上升,某些工种时间、空间需求量差异大等原因,也使得社会对待大学生兼职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兼职岗位,形式也从勤工俭学,到校内校外的家教、卖报、推销、代理等等,甚至还有投资开店,独立创业的。本次社会调研以杭州、温州、萍乡等地区人群为主要调研对象,以
期刊
【摘要】:文章着眼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要重视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并且对机械类专业教师核心技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借助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以及其与中职的区别进行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间的关系进行了着重探讨,最后将机械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结论得出。希望对教师自身的定位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利。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期刊
指导老师:万紫云  尊贵的鼠王:  臣曾接受您的派遣,走出我国的大门,探访广阔的“宇宙”。臣自以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通。能上刀山,可下火海,德才兼备,文理皆长。却不知触犯天意,最终在劫难逃。吾事不成,乃天命也!臣已渐入黄泉,独留几言,以告天下之民:出国有风险,间谍需谨慎。  臣来此处不过二十余日,“宇宙”之事不过略知一二。此处“番人”高十几“鼠丈”(注:一属丈约合十公分),行走如飞。一阵阵
期刊
回家,每个外地工作的人都想回家过年,在这个过程中,是无比的艰辛以及期待。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春节是必须要回家过年的时候,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与父母之间的团聚,也是对于自己的重要的交代,对自己证明,这一年并不是白白浪费掉了。就好像在过年看春晚的时候,只有听到《难忘今宵》才算是落幕!  车子开动,与夕阳相伴,与晚霞同行。  伴随着落日渐渐消失,家乡却越发的清晰在自己的眼前,突然有种小时候与小伙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