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和“实”的断裂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f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事”和“实”的互悖不谐
  所谓“事”,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实”则指真实。它们一个是表象,一个是本质,因此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并不能等同于揭露了生活的实质,这就是“事”和“实”的互悖不谐。池莉的《烦恼人生》和《真实的日子》便是诠释这一概念的典型文本。
  《烦恼人生》以“流水账”一般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普通的武汉工人印家厚郁闷而烦恼的一天.池莉对印家厚诸多烦恼的客观描写以及零度情感介入的写作方式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批评家认为,这篇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全盘揭出一种生活,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共鸣的“不容置疑的刻骨真实的生活。”③但是,当我们抛开种种心理背景只是单纯地细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这种由一个一个烦恼叠加起来的生活其实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原始的真实生活,而是由经过作家刻意加工和提炼后的事实片段堆积起来的生活表象。
  和《烦恼人生》相比较,池莉在1994年所写的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生活的书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接近于平凡人物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作品《真实的日子》与《烦恼人生》有相似的开始,作者起床后首先要去看看女儿,要哄女儿吃饭穿衣服而且她认为自己的时间“给谁都没有给孩子值得”④。而对于印家厚,孩子只不过是他诸多烦恼中的一个。下午到了接孩子的时间,在池莉看来这可是件美差:在草坪上和还不愿回家的孩子玩耍,和其他家长交谈,让人身心都感到舒畅。而在印家厚却丝毫没有下了班的感觉,接孩子仍是一件让他劳心伤神的事。晚上,池莉精心准备了丰富而简单的晚餐,晚餐过后和女儿一起看动画片,或者一边看新闻联播一边顺手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而印家厚的烦恼却还在继续,他烦恼自己的工资不够菜钱,看不惯老婆吃饭看书的恶习,不得不刷碗也是折磨他的烦恼之一,更不幸的是在刷碗时听到拆迁房子的噩耗。
  通过分析以上两个文本可以发现,池莉并不是用普通人的眼光观察普通人,用普通人的心态揣摩普通人的心态,事实上,她是用作家这一身份来书写鸡毛蒜皮的凡俗人生。而作为一个作家,她在不同的时期是带着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精神体系来切入生活,因此,这种面对同一事件却互悖不谐的情况难免不会发生。
  “事”和“实”的相互审视
  现象和本质本应是一个整体,但因为人类认识和处理表象的方式不同便造成了两者的断裂,在文学领域来讲这种断裂所造成的后果是“当我们说‘真实’时,永远不可能是在整体意义上来说的。这种真实只能是某一点或某一部分的真实,而远不是全部的真实”。⑤即我们从文本中所看到的只是真实的一个侧面。从《烦恼人生》和《真实的日子》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层面的真实,我想这种真实层次的差异性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池莉本人的写作观有很大的关系。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为了创造符合标准的英雄人物,作家突出表现英雄们的光辉品质,而彻底滤清英雄们身上的缺点,再加上当时“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倡导,“写实”实际上被作家按照理性原则和理想需要进行过严格的修补剪裁,甚至扭曲变形。同过去的那些“指点江山的慷慨激昂”相比,新写实小说显得平凡而琐碎,它不再美化生活、拔高生活,不再塑造英雄,而是将笔触紧贴生活,真实地描写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的蜕变与挣扎。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是新写实可贵之处,但是由于新写实作家、批评家以及大众读者对于文学真实的极度渴望,使得实质上只反映出部分真实的新写实作品被误以为是绝对的写实。因为,所谓写实在英国作家福特·马多克斯·鬲特看来就是“抓住读者,用一个事件将其淹没,使他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读小说,也意识不到作家的存在,这样,最后他会说——而且相信‘我走过那里,我去过’”。但是对于《烦恼人生》我们都能明显感到这是一篇小说,因此它所呈现的真实性是有缺陷的。
  池莉最初也受这种意识形态的鼓动并深信不疑,那时的她用三突出的创作方法写高大全的英雄,美好的情操。然而,随着整个80年代的突然转型和池莉个人在生活中的磨炼,意识形态宣传中那种被神圣化了的人、事物、思想与价值观在池莉这里都变成了不实之辞。这时的池莉,要反对和纠正70年代的假大空,要检讨和指责被意识形态逼入窘迫境遇的现实生活。就如池莉所说,“正因为秉承着这样的写作观和真实观”,她才坚定认为《烦恼人生》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但是,《烦恼人生》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按先入的理念或既定的原则来截取生活,并让笔下的人物基于那些密集得过度的戏剧性细节负载起某种历史的哲学的使命,成为某种作家急于表达的观念的‘传声筒’”。⑥《烦恼人生》中故事性、戏剧性事件的堆积反映出的只是池莉对于生活真实的单一侧面的认识和理解。
  《真实的日子》所写的虽也是生活的表象,但是池莉不再用一种情绪化,抽象化的先入为主的概念来写作,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完整表达出来,这种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感情体验远比那种间接的生活认知真实得多。或者可以说两种生活皆真实,只不过印家厚的生活是经过提炼的真实,池莉的一天是平凡的真实。而企图用前一种真实来代表纷繁多彩的现实生活未免显得单薄和片面。我们有理由相信池莉在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评价是真实的,但是这种情感和评价并不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包含着作家主观愿望的文学文本不可能走向完整的真实。
  “事”和“实”的文学呈现
  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是客观现实;文学的真实是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过的真实,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更鲜明,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它的真实是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过的真实,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更鲜明。文学是对生活形象化的反映,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况且,韦勒克曾说:“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最初的定义‘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中,就已经暗含和隐藏着训喻性。从理论上说,完全真实地再现现实将会排斥任何类型的社会目的和社会主张。而,现实主义的理论困难,它的矛盾性,恰恰就是这个简单的事实。当作家转而去描绘当代现实生活时,这种行动本身就包含着人类的同情,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批评,后者又常常演化为对社会的摒斥和厌恶。在现实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和训喻之间的张力。矛盾无法从逻辑上加以解决。”⑦既然如此,同样是写实主义范畴的新写实怎么可能完全不带情感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还原?
  其实,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不可能对存在做绝对的还原,因为只要是经过人的主体所认识和表现的东西或多或少都已经包含了主体的阐释和判断。同时,在对感知到的客观存在的还原同时也是对主体感知的还原,它包含着主体的全部感受能力,还原实质上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相互作用和融合。所以,新写实的作品也不可能是个例外,它所还原的只是部分的真实,某种层面上的真实而已。
  注释:
  ①《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3)。
  ②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钟山》,1990(3)。
  ③李强:《从池莉的〈烦恼人生〉看新写实小说》,《文学教育(上)》,2008(8)。
  ④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⑤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⑥陈旭光:《“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小说评论》,1994(1)。
  ⑦韦勒克著,丁泓、余徵译:《批评的诸种概念》,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为河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重要途径。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剧的当代社会,出版业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实现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首次超过了传统图书出版业产值,今年数字出版将破千亿元大关。①面临出版业的“拐点”,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内容创新:传统出版业的核
期刊
摘要:全媒体化是报纸的必然选择,报网融合是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成都传媒集团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旗下成都商报整合纸媒和网络资源,通过社区网站成都全搜索和民生版面社区金版实现了报纸与成都网民无缝互动,报纸、网络、商家、网民的四方互动活动层出不穷。  关键词:纸媒 社区网站 融合    目前,成都全搜索已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社区生活网站,而成都商报也借助于社区金版成为成都市民和网民喜闻乐见的平面纸媒。  截
期刊
摘要:女性文学的早期研究应本着历史真实的态度,中国近代重要女性期刊《妇女杂志》因此进入研究视阈。小说《黄鹂语》的文本细读向人们揭示了女性叙事仍然被男权思想所遮蔽,从文本主题、文本结构、人物塑造等各方面都被陈规旧律所束缚。而女性文学也在文学的缓慢进程中艰难发展。  关键词:《妇女杂志》 女性叙事 《黄鹂语》    女性文学,根据女权主义批评家们的定义,是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
期刊
摘要:第三方调查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方式被网民热捧,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危机公关的良好解决方式,最后的结局就是“皆大欢喜”。从“躲猫猫”事件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再到“徐宝宝”事件,无不彰显了第三方调查的威力。本文旨在对第三方调查的合法性进行探讨,希望能从新的维度分析第三方调查并给予思考。  关键词:第三方调查 舆论监督 “徐宝宝”事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公众的话语表达方式,使公众逐渐由
期刊
摘要:电影《撒玛利亚的女孩》中少女卖淫仅仅是导演思想表达的载体,阴暗深沉的人性罪恶才是导演批判的笔触指向。导演在表明人性深处善与恶的复杂缠绕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倡导着抑恶扬善。这与儒家崇尚“仁义”的思想内核也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金基德 人性 救赎    影片《撒玛利亚的女孩》为金基德赢来了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同时,这也是韩国导演首次在柏林电影节荣获最佳导演奖。本片的故事取材并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更,生态纪录片的样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待生态纪录片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赋予人们的一种反思精神的必然结果。我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诞生在“后现代”的今天,它会用什么样的姿态引领我们去思考“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呢?本文将以《森林之歌》的第3集《森林之歌——容颜:绿色版图》为例来做具体分析。  关键词:生态纪录片 《森林之歌》 《容颜:绿色
期刊
周喜俊,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性作家,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一路走来,成就斐然。至今,她已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周喜俊说唱戏曲集》等专著7部,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曲艺》等发表文学、戏剧、曲艺、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60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省级和全国奖项。因创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
期刊
对乡情的极度执著  黄方能将创作的聚焦点有意识地对准自己的故乡——璧山,将之作为自己的叙写中心与抒情对象,从而达到一种意寓的指征与象征的传达。他在《回望故乡》的扉页中特别注明:“谨以此书献给璧山上下的父老乡亲们”①,后记中又特别提到:“我的任务是写好我的故乡”,“我们璧山在县际地图上也才邮票那么大”,“我只是希望我的故乡以及我生活的这片地域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希望能把璧山和外面的世界打通,
期刊
摘要:本文对1000名应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总结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评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大众传媒    2008年下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我国,在此背景下本已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大众传媒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
期刊
启蒙功能:媒体理念的发展  谈及媒体,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的喉舌,至于国家级媒体更是被理所当然地视作一种传统的宣传工具。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媒体功能正在发生的转变:主流媒体正在向更多的公共领域努力,在承担了媒体宣传功能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其公共功能,尤其是公共领域的启蒙功能,诸如民主和民权的启蒙、公民社会形成中的公共意识的启蒙、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启蒙等。  很多学者书写中国电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