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课堂活动 改进数学学习方式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ndm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上帝”。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成了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也就是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方面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它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另一方面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不应把教材当作“圣经”来照本宣科。我们应该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改进教材,以最好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造”知识、完善认知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以《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为例,以往的教学是:学生在老师安排下6人一小组一起用规定的小方块摆拼成一个长方体之后,让学生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方块总个数与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接下来教师反复强调“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来推导公式,最后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它是以用公式计算体积为目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此,我进行了尝试,学生以6人为小组搭积木,并明确: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块拼摆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自己取“积木”,自主搭长方体。接下来要求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先让学生猜测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各小组选代表汇报。学生汇报说: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因为我们摆出的多个长方体的体积正好与它们的长、宽、高的乘积相等;不管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用“长×宽”都可以算出来它最下一层的面积,它的高是几厘米,就可以放几层,再乘以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最后教师让学生再一次用摆拼“积木”去验证。整个过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者。
  这堂课就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往,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思维,锻炼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获取新知,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的操作练习设计具有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课堂操作的编排上不搞大量的机械式重复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索、尝试体验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知、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 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以《容积》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材中内容是这样的: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足,极易使教学变成机械式的模仿,逼迫式的灌输。
  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为学生准备了带有刻度的1升的烧杯、带有刻度的1000毫升的量筒、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让学生动手去实验。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说:把烧杯中1升的水倒入量筒,正好是1000毫升,从而得出1升=1000毫升;有的同学说:把烧杯中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倒满,从而得出1=1立方分米;有的同学说:把烧杯中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倒满,从而得出1升=1立方分米;又因为1升=1000毫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毫升=1立方厘米;……
  这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源泉。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解答,必须选用合适的方法(有的同学动手实验,有的同学实验结合推理)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操作,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因素维持探索活动的进行,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了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情感体验,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提升。这是活动产生的结果,有时是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把握教材,我们要把无意识的变为有意识的,就会使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比率更高。
  未来的教育不只是单纯化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只有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并合理运用教材,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实现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一、创建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对话与沟通,一切都以浓厚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则在宽容、民主、平和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中享受到伸展个性,自由表达的快乐。总的说来,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平等、宽容、温情”
期刊
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其内在含义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  古人设帐授徒,以个别传
期刊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制约语文课堂教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填鸭式”、“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语文有什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的认识倾向。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兴趣越厚,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保持得越长久。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愈是抽象甜言蜜语味的教材,愈需要教师以数学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数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呢?    一、以数学发展的历史培
期刊
一、课堂教学中重视兴趣的培养    兴趣既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又是发展思维的矗佳催化剂。小学生活泼、好奇,注意力不稳定,易于被新异的刺激所吸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结合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尽量创造各种有趣的情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做到寓教学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紧张有趣的比赛之中,以此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培养和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① 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② 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它的初始阶段,似乎看不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
期刊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目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然而,从我国目前的计算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我们的计算教学质量与我们期待的结果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笔者谈谈计算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思想,加强指导,彻底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
期刊
学生的学习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起到效果。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不一定都擅长或喜欢某一科,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发自内心,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现在学生接触的事物知识非常广泛,有很强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必须让数学应用到生活当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并让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两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