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青先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推动者,长期致力于宗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的推崇者。作为一名为我国音乐事业贡献出毕生心血的音乐学家,田青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引发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非遗;原生态唱法;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09-02
田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宗教音乐专家,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发人深省,经常引起学界持久性的学术争鸣。他敢于直言当下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又能够一语中的。田青先生主张文化多样性,其学术研究领域广博,虽然不是声乐领域的专家,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现状与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认知。在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与未来的论述中,他曾多次提到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唱法的“千人一声”、规范化培养方式下的“罐头歌手”等等,他主张我国声乐艺术只有回归本源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田青先生从社会整体的发展中审视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他肯定了百年来中国民族声乐取得的成就,更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可以说,田青先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非遗”唤起民族文化的自觉
田青先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推动者,长期致力于宗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出版学术论文集《净土天音》《捡起金叶》、论文《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史》《杨荫浏与宗教音乐》等,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音乐的现状与未来,他称自己是一个“按照乐观主义的方式办事的悲观主义者”。田青先生之所以持有“悲观情绪”,是有着深层的原因。他认为“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保护好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全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只是我们民族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提起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能想到什么呢?这些音乐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体制中还活跃吗?答案恐怕还真是悲观的。中华民族的戏曲,在如今的专业院校中普及程度究竟有多少呢?在社会上的延伸程度又有多少呢?我们的民歌倒是在专业院校中普及的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都把民歌的旋律唱下来了,但民歌演唱的味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不仅要教授民歌的旋律特征等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演唱出民歌的韵味,这点对专业院校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专业院校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发展起来的,甚至于现在我们还在向西方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资源建设方面学习。诚如田青先生所说:“在这种历史根源上发展而来的专业院校,它天生与传统音乐就缺少联系。[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只有在本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深入和普及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与西方文化站在平等的平台上对话,而不是一味地仰望西方,一切以西方音乐文化为标准,错误地规划本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
二、“原生态”唱法与当下民族声乐发展的追问
田青先生是CCTV青年歌手大獎赛“原生态”唱法的推崇者。从音乐学角度来看,原生态唱法的提出有三个意义:“第一,接续历史,让我们重新找到民族文化的根;第二,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真;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里只有一种声音”[2]。如果没有“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也许我们至今也欣赏不到如《坡芽歌书》般美妙的天籁之音了。诸如《坡芽歌书》合唱团一样,很多民间歌队演唱的和声是无法用西方的和声体系来衡量的。所以,越是受过所谓“专业”训练的学生,在面对这种民间音乐的时候就越会感到疑惑。因为这种“和声音响”在学校的课程里面是没有的,这种声音是怎么唱出来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新奇独特的音响,虽然我们听不懂语言也辨认不清“和声”规律,但我们喜欢听。其实,在我们喜欢听的背后,是因为这些采用“原生态唱法”的音乐恰恰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基因,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我们不知这些原生态音乐是何时产生的,但她们毕竟在巨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或者说是在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存活”下来了。而且,这些原生态音乐一经演唱我们就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尽管无法融入到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学理论体系中,尽管唱法与我们所学的截然不同,却无法与传统音乐文化割裂开来,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所在。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自己在面对这些原生态音乐再也激发不起任何热情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基因也就真正地消亡了。
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在音乐文化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原生态音乐在中华大地上生存了千百年。恰恰是这些不起眼儿的“草根艺术”,蕴含着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恰恰是这种主流觉得应该抛弃的“俗文化”能够让我们找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质。但是,这种能够让我们音乐具备独特性立于世界之林的原生态文化正在被我们一点点地抛弃。那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应该是我们所有声乐同仁省思的时候了。
三、推动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
田青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引发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也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风格发展。“原生态唱法”的出现,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民族唱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原生态唱法”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声乐乃至所有艺术,都不能用“科学”来衡量。对科学的崇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田青先生并不是抹杀科学的作用。在屈辱历史的鞭策下,在振兴中华的思潮中,举起“科学”这面旗帜来振兴中华民族落后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田青先生所说的,那个以科学振兴民族精神的时代已经发展100年了,当下的我国早已不是百年之前的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如果还继续沿用百年之前的思想来发展当下的精神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乐界的仁人志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创建中国声乐学派,构建一种科学的民族唱法,创建一种属于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从当下声乐领域民族唱法的广泛使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繁荣的局面下,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已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找到了具备普及性的声乐教学法对于高校声乐课程的创建和教学都大有裨益。而且这种具备普适性的声乐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的演唱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但任何艺术流派一旦成为‘显学’,一旦成为‘一统天下’,便也脱不掉‘物极必反’的规律,开始让人们感到了厌倦”[3]。“唱法”一旦被“科学化”,唱法体系化就不再是难事。当下,中西演唱技法的结合已十分成熟,但是,在我们致力于健全中国民族唱法的时候,我们似乎把我们传统歌唱理论在一点点丢弃。
当我们谈及歌唱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气息、腔体、位置、横膈膜和共鸣。我们更多的是在西方演唱技法的基础之上,一点点融入我们民族的歌唱技法。而并不是在我们的唱法基础之上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甚至于现在的学生,已经不知道我国民族传统的唱法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体系能够涉及到传统歌唱理论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田青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经历过农业社会,迈进了工业社会,现在已经提前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农业社会的个性化、地域化特点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难免遭遇到漠视甚至被无声地淘汰。而工业社会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也导致了个性的流失。他将我国声乐界约定俗成的“通俗”“美声”“民族”形象地比喻为我国传统中的“风”“雅”“颂”,直言民族唱法独自担负起了“为祖国歌唱、为政治服务”的任务,是“颂”。在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中很少听到个体感情的倾诉,听到的都是集体意识的歌颂,未免过于单一化。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审美标准是回归自然,是个性化和多元化”[4]。如何避免在工业社会中存在的单一化,田青先生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自觉自愿的寻根,向民间学习,提倡民族的文化自觉,找到被自己遗忘的母亲,找到自己的DNA,接续历史和传统,在本民族文化的河道内汇流成河;二是主张文化多样性,走多元化的道路”。
作为一位为中国音乐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深知自己的责任。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音乐学家的社会责任,对中国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真诚恳切地批评。或许是因为艺术的相通性,使音乐学家、宗教音乐专家出身的田青,与中国民族声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将田青先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付诸于实践之中,必将迎来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参 考 文 献]
[1][2] 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
[3] 田青.艺术不是科学[N].文艺报,2000:4.
[4] 田青.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电影评介,2010(13).
[关键词]非遗;原生态唱法;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09-02
田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宗教音乐专家,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发人深省,经常引起学界持久性的学术争鸣。他敢于直言当下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又能够一语中的。田青先生主张文化多样性,其学术研究领域广博,虽然不是声乐领域的专家,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现状与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认知。在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与未来的论述中,他曾多次提到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唱法的“千人一声”、规范化培养方式下的“罐头歌手”等等,他主张我国声乐艺术只有回归本源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田青先生从社会整体的发展中审视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他肯定了百年来中国民族声乐取得的成就,更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可以说,田青先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非遗”唤起民族文化的自觉
田青先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推动者,长期致力于宗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出版学术论文集《净土天音》《捡起金叶》、论文《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史》《杨荫浏与宗教音乐》等,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音乐的现状与未来,他称自己是一个“按照乐观主义的方式办事的悲观主义者”。田青先生之所以持有“悲观情绪”,是有着深层的原因。他认为“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保护好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全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只是我们民族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提起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能想到什么呢?这些音乐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体制中还活跃吗?答案恐怕还真是悲观的。中华民族的戏曲,在如今的专业院校中普及程度究竟有多少呢?在社会上的延伸程度又有多少呢?我们的民歌倒是在专业院校中普及的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都把民歌的旋律唱下来了,但民歌演唱的味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不仅要教授民歌的旋律特征等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演唱出民歌的韵味,这点对专业院校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专业院校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发展起来的,甚至于现在我们还在向西方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资源建设方面学习。诚如田青先生所说:“在这种历史根源上发展而来的专业院校,它天生与传统音乐就缺少联系。[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只有在本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深入和普及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与西方文化站在平等的平台上对话,而不是一味地仰望西方,一切以西方音乐文化为标准,错误地规划本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
二、“原生态”唱法与当下民族声乐发展的追问
田青先生是CCTV青年歌手大獎赛“原生态”唱法的推崇者。从音乐学角度来看,原生态唱法的提出有三个意义:“第一,接续历史,让我们重新找到民族文化的根;第二,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真;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里只有一种声音”[2]。如果没有“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也许我们至今也欣赏不到如《坡芽歌书》般美妙的天籁之音了。诸如《坡芽歌书》合唱团一样,很多民间歌队演唱的和声是无法用西方的和声体系来衡量的。所以,越是受过所谓“专业”训练的学生,在面对这种民间音乐的时候就越会感到疑惑。因为这种“和声音响”在学校的课程里面是没有的,这种声音是怎么唱出来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新奇独特的音响,虽然我们听不懂语言也辨认不清“和声”规律,但我们喜欢听。其实,在我们喜欢听的背后,是因为这些采用“原生态唱法”的音乐恰恰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基因,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我们不知这些原生态音乐是何时产生的,但她们毕竟在巨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或者说是在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存活”下来了。而且,这些原生态音乐一经演唱我们就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尽管无法融入到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学理论体系中,尽管唱法与我们所学的截然不同,却无法与传统音乐文化割裂开来,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所在。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自己在面对这些原生态音乐再也激发不起任何热情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基因也就真正地消亡了。
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在音乐文化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原生态音乐在中华大地上生存了千百年。恰恰是这些不起眼儿的“草根艺术”,蕴含着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恰恰是这种主流觉得应该抛弃的“俗文化”能够让我们找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质。但是,这种能够让我们音乐具备独特性立于世界之林的原生态文化正在被我们一点点地抛弃。那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应该是我们所有声乐同仁省思的时候了。
三、推动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
田青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引发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也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风格发展。“原生态唱法”的出现,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民族唱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原生态唱法”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声乐乃至所有艺术,都不能用“科学”来衡量。对科学的崇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田青先生并不是抹杀科学的作用。在屈辱历史的鞭策下,在振兴中华的思潮中,举起“科学”这面旗帜来振兴中华民族落后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田青先生所说的,那个以科学振兴民族精神的时代已经发展100年了,当下的我国早已不是百年之前的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如果还继续沿用百年之前的思想来发展当下的精神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乐界的仁人志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创建中国声乐学派,构建一种科学的民族唱法,创建一种属于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从当下声乐领域民族唱法的广泛使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繁荣的局面下,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已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找到了具备普及性的声乐教学法对于高校声乐课程的创建和教学都大有裨益。而且这种具备普适性的声乐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的演唱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但任何艺术流派一旦成为‘显学’,一旦成为‘一统天下’,便也脱不掉‘物极必反’的规律,开始让人们感到了厌倦”[3]。“唱法”一旦被“科学化”,唱法体系化就不再是难事。当下,中西演唱技法的结合已十分成熟,但是,在我们致力于健全中国民族唱法的时候,我们似乎把我们传统歌唱理论在一点点丢弃。
当我们谈及歌唱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气息、腔体、位置、横膈膜和共鸣。我们更多的是在西方演唱技法的基础之上,一点点融入我们民族的歌唱技法。而并不是在我们的唱法基础之上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甚至于现在的学生,已经不知道我国民族传统的唱法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体系能够涉及到传统歌唱理论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田青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经历过农业社会,迈进了工业社会,现在已经提前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农业社会的个性化、地域化特点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难免遭遇到漠视甚至被无声地淘汰。而工业社会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也导致了个性的流失。他将我国声乐界约定俗成的“通俗”“美声”“民族”形象地比喻为我国传统中的“风”“雅”“颂”,直言民族唱法独自担负起了“为祖国歌唱、为政治服务”的任务,是“颂”。在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中很少听到个体感情的倾诉,听到的都是集体意识的歌颂,未免过于单一化。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审美标准是回归自然,是个性化和多元化”[4]。如何避免在工业社会中存在的单一化,田青先生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自觉自愿的寻根,向民间学习,提倡民族的文化自觉,找到被自己遗忘的母亲,找到自己的DNA,接续历史和传统,在本民族文化的河道内汇流成河;二是主张文化多样性,走多元化的道路”。
作为一位为中国音乐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深知自己的责任。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音乐学家的社会责任,对中国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真诚恳切地批评。或许是因为艺术的相通性,使音乐学家、宗教音乐专家出身的田青,与中国民族声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将田青先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付诸于实践之中,必将迎来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参 考 文 献]
[1][2] 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
[3] 田青.艺术不是科学[N].文艺报,2000:4.
[4] 田青.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电影评介,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