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记游作文的优秀范例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游记类的记叙文。
  《小石潭记》是我们写游记作文的优秀范例。它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先来读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这篇精美的文言短文,描摹了小石潭及其地理位置、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石、青树、潭水、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石、水、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从学作文的角度看,它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它的结构与布局。
  
  请看,它的结构层次是多么清晰:
  第一段,写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写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写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写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写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二、它的观察方式与描述手法。
  
  请看,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和表现的手法真是太漂亮了:
  第一段的写法是移步换景,动静结合。作者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就闻其声;再是伐竹取道,俯视小潭,看到静立在潭边的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将视线移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之上。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对景物整体进行分层描写,小小石潭的清秀美好,层层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二段的写法就变化了。它叫做定点特写,一笔两用。作者用特写镜头的方式,集中笔力描写了清澈的石潭之水。这里的笔法非常高妙:作者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一笔两用”,非常精彩。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描写最佳景点,以形成文章的重点段落。
  第三段的写法又不同。它是由近及远,留有悬念。作者“潭西南而望”,将视野打开。看见石潭之岸“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知其源。那里还会有什么样的神秘景物呢?作者没有写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于是我们就会展开想象。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写次要的景点,从另一角度来表现游览之地的景物,或者说是对主要景点进行映衬。
  第四段的写法更漂亮,从观察的方法看,它是环视四周,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从表达的手法看,它是触景生情,语言标志是“其境过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段至关重要,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抒发作者情感。记游的文章,或浓墨重彩,或轻轻渗透,都必须融情于景。历来优秀的记游散文没有单纯写物绘景的,即使是像《三峡》这样的《水经注》中的选文,也都用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的句子来表现情感色彩。
  第五段是自然收束,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交代游览的人物。
  下面我们再直观地感受一下全文的观察与表达: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第五段:交代人物。自然收束。
  可以说,“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抒发感受”就是这篇文章最精妙的地方,这是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写法。“移步换景”使文章层次清楚,“定点特写”使文章具体生动、重点突出,“由近及远”使文章有收有放、富于变化,“环视四周,抒发感受”使文章情景交融、内涵丰富。其中“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抒发感受”可以说是记游作文必备三招。
  
  三、它的语言表达。
  
  《小石潭记》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多用四字短句写景抒情,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幽美清新,历历如画。所以,它的精致美好,不但在于对所见景物进行了“切分”式的“分点”描写,更重要的在于作者的语言表达,在于秀美的文笔,在于细节的描画。
  让我们再次一段一段地进行欣赏:
  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形状、特征与潭岸的景致。这一段是近景描写,所写景物有高有低,有水有石,有刚有柔,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第二段,描写鱼和潭水,这一段是特写镜头。所写景物有石有鱼,有光有影,有动有静,有实有虚。4字中,无一字道水,我们却可以从日光、鱼、鱼影之中,真切地见到水之清澄。
  第二三段,描写小溪和沿溪景物,承第一段寻潭水之源。这一段是粗笔勾勒,有潭有溪,有近有远,有曲有直,有动有静,有明有暗;由潭而溪,由溪而岸,景景不绝。
  第四段,描写小石潭幽深寂静的环境和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这一段是景中写情,先写外景环境,再写内心感受。可谓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
  综上所述,《小石潭记》有多少美点展现于我们的眼前,有多少写作的技法给我们以启迪!
其他文献
一个爱好安静的人,两边的邻居偏偏是叮叮当当的铜匠与铁匠,他的精神上便难免要受一些折磨。心里生出些抱怨,也就不足为奇。而他偏偏喜欢把这抱怨说出来,并且是常常讲,时间久了,自然会传到铜铁两匠的耳朵里。  生活中的矛盾产生了,也就酝酿着一场故事。当某一天,铜铁两匠一起出现在这位喜好安静的先生面前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铜匠和铁匠都要搬家了,他们用了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的策略,要这位好安静的先生实践自己的许诺—
期刊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
期刊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前进的方式。有的人是提心吊胆地前进;有的人却是快乐地前进……  有的人,头上顶着“大刀”,每天心惊胆战地活着,如惊弓之鸟。就像那些贪官污吏,拿着别人口袋里的钱,看似心安理得,其实,他们头上悬着的那把锋利的“刀”,随时都会掉下来。所以,他们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一天“刀”掉下来,将他们的前程断送。  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内心总是充满了快乐。如普通老百姓,虽清贫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平常的东西,用独特的形式包装起来,也会变得不同凡响。  形式一变面貌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写作文时采取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寻常的材料和中心以新颖的面貌显现出来?中考作文多少有一点“一文定终身”的残酷性,应对中考作文,理智的考生总是坚持“稳中求新”的原则。“稳”就是选熟悉的题材,立寻常的主旨,以求驾轻就熟;但又不满足于“稳”,因为要使自己的作文高出别人一头,那就要有“
期刊
这篇小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对父子的形象。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声不响”。特别是那个男孩,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无论是他钓的那条王鲑差点把他拖倒的时候,还是他突然被那条鱼拖入深水区,一下子被水没了顶的时候,包括最后他终于抓到了那条鱼,艰难地“走走停停”,吃力地把那条大约14公斤的王鲑抱上岸的时候,他都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沉默不语,意味着他拒绝别人的帮助,
期刊
①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  ②我很喜欢这个故事。素来怕听人唠叨,尤其是有学问的唠叨。遇见那些满腹才学关不住的大才子,我就不禁想起这位理发师来,并且很想效法马其顿王告诉他们,我最喜欢的学问是“沉默学”。  ③无论会议上,还是闲谈中,听人神采飞扬地发表老生常谈,激情满怀地叙说妇孺皆知的事,我就惊诧不已。我简直还有点嫉妒:这位先生的自我感觉何以这样
期刊
路子:中考临近了,备战中考的气氛和天气一样,渐渐“热”起来。今年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会有什么变化?这是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关心的。本刊就今年中考语文阅读和写作命题趋势等问题,约请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映潮,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高级教师唐建新,河南省郑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高全套三位语文专家进行了访谈。希望这次访谈对处于备考冲刺阶段的师生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听行家说法论剑,看中考风云
期刊
辩论材料    有两个人开车去野外探险,迷路了。后来,天又下起了雪。他们在雪野里摸索着前行。一个人看见前面出现了山影,说:“前面有山拦路,这条路可能走不通,还是换一条吧。”  另一个人说:“没有走到山跟前,怎么就知道走不通了?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要有信心啊!”  “车到山前未必就有路。还是谨慎点好。”  “我还是相信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先走过去看看再说。”  两人争执起来。一个坚持说,车到
期刊
①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典籍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这场重大事故学校上下皆知,有名学生面色尤其凝重。  ②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做出选择。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接受捐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
期刊
中秋节,男人满心欢喜地来到车站接探亲的妻儿。这是他打工两年以来,妻儿第一次来广州探亲。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火车站见面了,不由得激动万分。6岁的儿子看着在城里生活了两年的父亲,心里满是崇拜和景仰,  一家三口上了一辆开往番禺的大巴,男人打工的工地就在那里。女人随身带来的东西很多。有被褥,有锅碗瓢盆。跟丈夫分别两年,女人想,来了,就不走了,一家人再苦再难也要守在一起,因此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带来了。男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