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更不应该简单呆板,一成不变。它或者问而不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或于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或在无疑处质疑问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过程中,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作为始作问者的语文老师,要牢牢把握住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有效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问的优化策略的有效方案以应对今后将出现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方式:优化性策略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原则指导下发展优化策略。它用于指导教帅决定在课堂中提问哪些问题,用什么方式提出,何时提出,怎么样解决。根据课堂提问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优化课程提问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策略。
1. 捕捉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1从学生的思维状态捕捉最佳时机。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少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义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即模糊认识,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向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1.2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力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义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厂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提问。
内容的变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阅读课文,进-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了将军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休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如《丰碑》一文,有三处思维空间:①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这时可能想些什么?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些什么?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在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允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2. 课堂控制提问的“度”
做事凡都要有度,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里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 -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2.1控制提问难易的“度”。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句话: “全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可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几句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下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果省去前边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问: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会把学生问“哑”,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教师设计提问时应遵循由识记——领会——应用——创造这一规律。如教《聪明的公鸡》一文,可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狎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么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想什么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办?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2.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在教学中,把握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难度较大的思考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般来说,提问之后,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表情,待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自信得意的神色而举手时,提问的时机就成熟了。提问时间的把掘还要看学生问答的具体情况,回答正确的、全面的,停顿时间就短些,反之则长一些,教师在适当等待时,可随机问一下“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以激励学生进-步思维,切忌简单的否定。
教师的不同提问行为和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学业成绩以及对外界的态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优化课堂提问策略,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运用新颖、多变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儒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阳[C]:北京人民出版杜,2007.88~89
[2]课堂新模式[Z].文化时报,2004-8 1l(3)
[3]美·布鲁姆.欲望的想象力[J].课堂新模式,1997,(1),40~43
收稿日期:2013-02-18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方式:优化性策略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原则指导下发展优化策略。它用于指导教帅决定在课堂中提问哪些问题,用什么方式提出,何时提出,怎么样解决。根据课堂提问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优化课程提问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策略。
1. 捕捉提问的时机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
1.1从学生的思维状态捕捉最佳时机。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少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义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
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即模糊认识,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
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向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1.2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所谓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力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义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厂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语,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提问。
内容的变化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在描写时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阅读课文,进-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清了将军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休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洁,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如《丰碑》一文,有三处思维空间:①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这时可能想些什么?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些什么?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在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允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2. 课堂控制提问的“度”
做事凡都要有度,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里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 -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2.1控制提问难易的“度”。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句话: “全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可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几句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下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是启发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果省去前边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问:这句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会把学生问“哑”,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教师设计提问时应遵循由识记——领会——应用——创造这一规律。如教《聪明的公鸡》一文,可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狎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么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想什么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办?这一组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2.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在教学中,把握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难度较大的思考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般来说,提问之后,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表情,待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自信得意的神色而举手时,提问的时机就成熟了。提问时间的把掘还要看学生问答的具体情况,回答正确的、全面的,停顿时间就短些,反之则长一些,教师在适当等待时,可随机问一下“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以激励学生进-步思维,切忌简单的否定。
教师的不同提问行为和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学业成绩以及对外界的态度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优化课堂提问策略,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运用新颖、多变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儒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阳[C]:北京人民出版杜,2007.88~89
[2]课堂新模式[Z].文化时报,2004-8 1l(3)
[3]美·布鲁姆.欲望的想象力[J].课堂新模式,1997,(1),40~43
收稿日期:201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