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直觉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逻辑跳跃式的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的知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关键词:直觉思维,整体思考,联想,猜想,审美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说:“跟着感觉走”。其实这一句话中就蕴含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是没有上升到思维形式而已。直觉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逻辑跳跃式的思维,是根据对事物的生动的知觉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中的许多发明与创造很多是直觉思维的结果。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是出于直觉的认识;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是出于直觉思维。“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明”,就是数学家宠加莱对于数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的作用的精避论述。
  一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应当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借丰富的背景材料,恰当地设置教学情景,促使学生作整体思考。直觉思维的特征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对问题作细致考察是必要的,但必须有整体考察的环节。
  例如:已知(z-x)2-4(x-y)(y-z)=0,求证:x+z=2y
  证明一:整体思考发现已知等式的左边有判别式△=b2-4ac的形式,于是由直觉判断联想到一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问题。
  设有方程(x-y)t2+(z-x)t+(y-z)=0
  由于方程的各系数之和为0,于是可知t=1是方程的根
  而△=(z-x)2-4(x-y)(y-z)=0
  故t=1为方程的两个相等实根
  再由根与系数关系,得1×1=(y-z)/(x-y)
  故有x+z=2y
  证法二:整体考察可知,已知等式可化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根据直觉猜想:解关于x的方程便可以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由已知等式得 x2+z(z-2y)x+(z-2y)2=0
  于是有(x+z-2y)2=0
  故 x+z=2y
  由此可见,对于面临的问题情景首先从整体上考察其特点,着眼于从整体上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往往可以激发直觉思维,导致思维的创新。
  第二,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直觉思维的另一特征是思维方向的综合性。
  例如:设α-2m+β=0 (1),m2-α2β+2mn-αβ2=0 (2),其中,m、n、α、β均为实数,且m≠0,求证:m2≥2n
  分析:首先寻找内在的联系,发现两式中有α+β及αβ,并且可以用m,n表示出α+β和αβ。于是引发直觉想象:可以构造一个以α、β为 两根,以m、n为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直觉判断:可以运用△≥0来证明不等式m2≥2n成立。
  证明:由(1),得α+β=2m
  由(2),得2β(α+β)=2m(1/2m2+n)
  从而αβ=1/2m2+n
  于是,α、β是方程
  X2-2mx+(1/2m2+n)=0
  的两个实根
  ∴△=4m2-(2m2+4n)≥0
  即m2≥2n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作综合考察并作出直觉想象和判断,是激发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
  例如,如图,有一个棱长为3的立方体,
  它由27个棱长为1的小立方体组成,其中19
  个看得见,8个看不见。问棱长为n的立方体
  中,看不见的棱长为1的小立方体有多少个,
  看得见的小立方体有多少个?
  分析:本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但是都比较繁,一个直觉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可能会发现:从大立方体的正面、上面、右面各剥一层小立方体,剩下部分恰好就是看不见的立方体。这时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想象,利用多媒体演示的话效果会更好。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棱长为n的立方体中,看不见的小立方体有(n-1)3个,看得见的小立方体有n3-(n-1)3个,十分简便。
  第四,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直觉的产生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则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来判断结论 的真伪。正如科学家狄拉克对麦克斯方程组提出质疑时所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显然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
  应该指出的是,直觉思维是在人的实践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认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任何直觉思维都是持久探索和思考的结果。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造,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引发出思维火花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要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并重,以逻辑思维育直觉思维,以直觉思维促逻辑思维,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李玉琪主编《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李淑文主编《中学数学教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周转”, 意为运转,运行。常指企业的资金从投入生产到销售产品而收回货币,再投入生产,这个过程重复进行就是资金的“周转”。对于如何解决知识和能力关系严重失调的这种“困惑”,苏霍姆林斯基用“周转”
期刊
新课程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依据新课程数学教材的特点,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新课   新教材在引入数学内容时,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
期刊
在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对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本文认为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一、关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之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
期刊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此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观察力   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比如,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
期刊
摘要: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社会丰厚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进一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趣,同时又能提升其人文素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 第二课堂   在农村学校,历史学科大多被“袄渎”浔,被视为了“豆芽”。因此学生厌学、教师心灰意冷,成绩难上的情况很是普遍。作为一位历史教师,我任然懂得“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更懂得“以史为鉴”的深远意义
期刊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艺术是相通的,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乐知不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性。   关键词: 因势利导;乐以怡情;教育  早在唐代,韩愈就在《师说》中说: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再进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可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赏识和情感;主体意识;教学实践;电教手段  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成绩不够理想,而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
期刊
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由于其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以上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能探索数学和所服务的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引入
期刊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尤其是写作的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而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寻找那种特殊的“语感”,总结归纳写作方法。   记叙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以此逐渐提高写作能力:题目解析;重点事例分析;精彩词句研读;人物形象剖析。根据这四个部分的引导分析,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