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样一条新闻倘若以传统方式来报道,则显得十分单调乏味,和普通百姓的关系似乎不大。故该条新闻的编辑和记者们煞费苦心,以“一个金融人士的一天”作为主线,讲述这部法律所带来的影响:小到生活中买的零食、电子产品,大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这部法律贯穿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使得这条新闻不再是白纸黑字的陈述,而是瞬间有了生命力。作者将从几点来分析这条新闻的创新之举。
关键词:《外商投资法》;互动体验;新闻创新
第一章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样一条新闻倘若以传统方式来报道,则显得十分单调乏味,和普通百姓的关系似乎不大。故该条新闻的编辑和记者们煞费苦心,以“一个金融人士的一天”作为主线,讲述这部法律所带来的影响:小到生活中买的零食、电子产品,大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这部法律贯穿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使得这条新闻不再是白纸黑字的陈述,而是瞬间有了生命力。作者将从几点来分析这条新闻的创新之举。
一、新闻呈现形式渴求思维转换 角度改变
主流媒体的新闻呈现形式仍属于“陈述型”模式。以央视为例,新闻以陈述为主,在画面编辑方面,则习惯按稿件内容从头到尾铺陈画面。这样做法的好处是能较清楚描述新闻内容的来龙去脉,避免出错。但长久下去,这样的做法也会使新闻失去生命力,毫无创新。目前,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各种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大家都盼望主流媒体能以更活泼的方式呈现。在这条新闻中,制作人员以一个金融人士的一天作为主线,讲述了他的故事。从早上去超市买零食,到去外企上班,从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到外出开车的便利,这些就是百姓平时的生活。这条新闻的编辑和记者从这个“点”切入解释《外商投资法》的影响,便能紧紧地将这部法律与我们百姓拉近了。
由“讲新闻”到“讲故事”,由“说他”变成“说我”,一个角度的改变,一个思维的转换,便能为电视节目带来了生机,创作出别出心裁的形式。
二、视频转场的创新呈现
在这条新闻中,后期制作编辑采用了灵活的画面转场形式。简单来说,这则新闻画面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较为自然。先后利用主人公的“可乐”,“手机”,“笔记本”等物品转场。除此之外,也利用了该主人公的跳跃动作进行了一次转场。此外,配合诙谐的背景音,这则新闻每一次转场都显得非常自然。
三、拍摄角度的创新 同期展现形式的创新
本则新闻的拍摄角度与众不同,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该主人公的样子,但该主人公究竟是谁?是你,是我,是他。原来,该主人公就是电视机前的每一位受众。拍摄角度的创新给人以新鲜感,让人过目不忘。
此外,这则新闻的同期是通过主人公的手机/电脑来呈现。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观众眼前一亮,原来高大上的专家采访也可以做得如此灵活多样,就像专家和我们在进行微信视频一样,吸引受众眼球,更显灵活,贴近群众。
四、将艺术手法运用到新闻画面上
电视编辑需要多学习电影的技术手法。电视画面整体较为死板,一般稿件读到什么,就呈现什么场景的画面,而忽略艺术的展现形式。比如电影中常用的黑场,通常有一种隐喻和反思的作用。“闪白”通常有一种大脑中思维片段的闪回等效果,能够产生速度感;近两年,国产电影中出现了众多发送微信的画面,这也被该则新闻制作人拿来应用;此外画面上也运用了图表以及滑动屏幕的展现手法,这些都减少了文字解释,让受众更清楚地理解内容。
五、背景音的多样性运用 配音的随意感轻松感
同时,该则新闻的央视配音也一改往日的严肃,采用随意轻松和诙谐的配音方式,让新闻更“好玩”,更“有趣”,更能吸引受众。比如以可乐转场时候,主人公喝了一口可乐发出的“咕咚”的声音,手机来电的声音,发送微信的声音等等,更显诙谐趣味,增加速度感,真实感。
以上是作者以该则新闻为例,总结出的创新的“点”,这些创新使得该则新闻更加出彩,推陈出新,能够吸引更多受众。
第二章
目前,人们生活压力大,希望寻求更加活泼的表现形式;此外,媒体竞争激烈,“抖音”、“快手”、“西瓜视频”、“梨视频”等基于手机终端的媒体形式快速占领年轻受众。这些新媒体更显活泼,更“微小”。基于此,传统媒体应该借鉴新媒体的优势部分,使得自己的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可视化。无论是从思维创新,或是到设计创新、科技应用等方面,传统媒体都到了“迫在眉睫”的“改革点”。针对传统媒体创新,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思维创新
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思维创新可以分为很多方面,比如新闻视角创新,新闻节目呈现的创新。
(一)新闻视角创新:新闻工作者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新闻展现形式,转变思维模式,从“陈述新闻”到“感受新闻”。切实让百姓感觉到,新闻媒体和百姓站在一起,替百姓说话。这则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新闻视角创新,从一个普通人的一天讲起,以普通人的视角最能吸引受众。
(二)新闻节目播出形式的创新:新闻工作者要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与时俱进,了解市场上最时尚的媒体播出方式,了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应用做到“及时”“敏感”。此外,新闻工作者可以尝试大胆增加节目中科技的占比,让受众“玩新闻”“点新闻”。比如北京《新京报》,这家以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体,近几年推出了《动新闻》,这是一档以三维动画、二维动画、现场视频为主,还原新闻现场、讲述新闻故事。这样简短的动画片形式更能简洁说明新闻事件,更吸引受众。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融合是媒体创新的延伸。2019年1月,中央领导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目前,纵观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在进行媒体融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打通了“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 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全景”进行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向,更加与时俱进。
三、传统媒体应需更多加强互动体验
互动体验主要体现在媒体呈现形式的互动性上。比如:央视新闻频道曾播出的特别节目《改革在哪里》是典型的互动模式,节目中大部分内容均为百姓自拍自采。此外,央视擅于运用新媒体终端来推送传统媒体的声音,也是互动体验的又一尝试。比如央视新媒体客户端的《主播说联播》无疑是主流传统媒体的新变革。这增加了传统媒体的互动体验,拉近了受众与新闻内容的距离。
此外,科技也可以促进互动方式的呈现。一些媒体公司采用3D+AI+光场+VR技术,利用全景相机和高端的软件建模技术拍摄360度/720度视频,以及建立起一整套以光场采集、重建、渲染为核心的VR/AR+的内容解决方案。通过相机矩阵、光场渲染等技术,模拟各个视点方向叠加的全部图像,这样做能大大提高物体的三维立体感,真实呈现不同视角观看物體的光影效果,带来极为逼真的沉浸式体验。
总而言之,在当今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出一大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以及有政治性,有知识面,懂科技,讲速度的全媒体编辑们。在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呈现形式也应该充满美学艺术感。
参考文献:
[1]林祥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外商投资法》;互动体验;新闻创新
第一章
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样一条新闻倘若以传统方式来报道,则显得十分单调乏味,和普通百姓的关系似乎不大。故该条新闻的编辑和记者们煞费苦心,以“一个金融人士的一天”作为主线,讲述这部法律所带来的影响:小到生活中买的零食、电子产品,大到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这部法律贯穿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使得这条新闻不再是白纸黑字的陈述,而是瞬间有了生命力。作者将从几点来分析这条新闻的创新之举。
一、新闻呈现形式渴求思维转换 角度改变
主流媒体的新闻呈现形式仍属于“陈述型”模式。以央视为例,新闻以陈述为主,在画面编辑方面,则习惯按稿件内容从头到尾铺陈画面。这样做法的好处是能较清楚描述新闻内容的来龙去脉,避免出错。但长久下去,这样的做法也会使新闻失去生命力,毫无创新。目前,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各种媒介形式层出不穷,大家都盼望主流媒体能以更活泼的方式呈现。在这条新闻中,制作人员以一个金融人士的一天作为主线,讲述了他的故事。从早上去超市买零食,到去外企上班,从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到外出开车的便利,这些就是百姓平时的生活。这条新闻的编辑和记者从这个“点”切入解释《外商投资法》的影响,便能紧紧地将这部法律与我们百姓拉近了。
由“讲新闻”到“讲故事”,由“说他”变成“说我”,一个角度的改变,一个思维的转换,便能为电视节目带来了生机,创作出别出心裁的形式。
二、视频转场的创新呈现
在这条新闻中,后期制作编辑采用了灵活的画面转场形式。简单来说,这则新闻画面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较为自然。先后利用主人公的“可乐”,“手机”,“笔记本”等物品转场。除此之外,也利用了该主人公的跳跃动作进行了一次转场。此外,配合诙谐的背景音,这则新闻每一次转场都显得非常自然。
三、拍摄角度的创新 同期展现形式的创新
本则新闻的拍摄角度与众不同,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该主人公的样子,但该主人公究竟是谁?是你,是我,是他。原来,该主人公就是电视机前的每一位受众。拍摄角度的创新给人以新鲜感,让人过目不忘。
此外,这则新闻的同期是通过主人公的手机/电脑来呈现。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观众眼前一亮,原来高大上的专家采访也可以做得如此灵活多样,就像专家和我们在进行微信视频一样,吸引受众眼球,更显灵活,贴近群众。
四、将艺术手法运用到新闻画面上
电视编辑需要多学习电影的技术手法。电视画面整体较为死板,一般稿件读到什么,就呈现什么场景的画面,而忽略艺术的展现形式。比如电影中常用的黑场,通常有一种隐喻和反思的作用。“闪白”通常有一种大脑中思维片段的闪回等效果,能够产生速度感;近两年,国产电影中出现了众多发送微信的画面,这也被该则新闻制作人拿来应用;此外画面上也运用了图表以及滑动屏幕的展现手法,这些都减少了文字解释,让受众更清楚地理解内容。
五、背景音的多样性运用 配音的随意感轻松感
同时,该则新闻的央视配音也一改往日的严肃,采用随意轻松和诙谐的配音方式,让新闻更“好玩”,更“有趣”,更能吸引受众。比如以可乐转场时候,主人公喝了一口可乐发出的“咕咚”的声音,手机来电的声音,发送微信的声音等等,更显诙谐趣味,增加速度感,真实感。
以上是作者以该则新闻为例,总结出的创新的“点”,这些创新使得该则新闻更加出彩,推陈出新,能够吸引更多受众。
第二章
目前,人们生活压力大,希望寻求更加活泼的表现形式;此外,媒体竞争激烈,“抖音”、“快手”、“西瓜视频”、“梨视频”等基于手机终端的媒体形式快速占领年轻受众。这些新媒体更显活泼,更“微小”。基于此,传统媒体应该借鉴新媒体的优势部分,使得自己的展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可视化。无论是从思维创新,或是到设计创新、科技应用等方面,传统媒体都到了“迫在眉睫”的“改革点”。针对传统媒体创新,作者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思维创新
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思维创新可以分为很多方面,比如新闻视角创新,新闻节目呈现的创新。
(一)新闻视角创新:新闻工作者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新闻展现形式,转变思维模式,从“陈述新闻”到“感受新闻”。切实让百姓感觉到,新闻媒体和百姓站在一起,替百姓说话。这则新闻就是一个典型的新闻视角创新,从一个普通人的一天讲起,以普通人的视角最能吸引受众。
(二)新闻节目播出形式的创新:新闻工作者要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与时俱进,了解市场上最时尚的媒体播出方式,了解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应用做到“及时”“敏感”。此外,新闻工作者可以尝试大胆增加节目中科技的占比,让受众“玩新闻”“点新闻”。比如北京《新京报》,这家以报刊为主的传统媒体,近几年推出了《动新闻》,这是一档以三维动画、二维动画、现场视频为主,还原新闻现场、讲述新闻故事。这样简短的动画片形式更能简洁说明新闻事件,更吸引受众。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融合是媒体创新的延伸。2019年1月,中央领导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目前,纵观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在进行媒体融合。《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打通了“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 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全景”进行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向,更加与时俱进。
三、传统媒体应需更多加强互动体验
互动体验主要体现在媒体呈现形式的互动性上。比如:央视新闻频道曾播出的特别节目《改革在哪里》是典型的互动模式,节目中大部分内容均为百姓自拍自采。此外,央视擅于运用新媒体终端来推送传统媒体的声音,也是互动体验的又一尝试。比如央视新媒体客户端的《主播说联播》无疑是主流传统媒体的新变革。这增加了传统媒体的互动体验,拉近了受众与新闻内容的距离。
此外,科技也可以促进互动方式的呈现。一些媒体公司采用3D+AI+光场+VR技术,利用全景相机和高端的软件建模技术拍摄360度/720度视频,以及建立起一整套以光场采集、重建、渲染为核心的VR/AR+的内容解决方案。通过相机矩阵、光场渲染等技术,模拟各个视点方向叠加的全部图像,这样做能大大提高物体的三维立体感,真实呈现不同视角观看物體的光影效果,带来极为逼真的沉浸式体验。
总而言之,在当今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出一大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以及有政治性,有知识面,懂科技,讲速度的全媒体编辑们。在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呈现形式也应该充满美学艺术感。
参考文献:
[1]林祥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