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师评价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课堂教学评价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有局限性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观,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即使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如果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受到挑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的重视起来。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将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通过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于是,促使教师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评价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除了写教案,教师可能更需要走向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而教案的使用和设计也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例如,与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教与学并重;设计“学情分析”或“课后反思”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都是围绕着学生及其发展而组织起来的,因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必然的。
  再次,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通过改变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转移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头表达并不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来。因为,“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会什么,想了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的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这似乎又有些不够用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地学习是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有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
  总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通过这一评价重心的转变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改下的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还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既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还要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呢?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是指教师要改变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成为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角色。教师成为
期刊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极力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新课程的实施更推进了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以后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所谓的全面素质可以概括为“四素质、三能力”,即: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四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三能力”。通过中外教学方法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
期刊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先提出了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一理论。维果茨基重视人类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以及语言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社会的制约。他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因素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维果茨基还强调环境与儿童的相互作用,强调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认为受教育者的个体经验是教育
期刊
目前学校教育正在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创新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教研教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势喜人。然而大部分农村初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应试教育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教研教改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教研教改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欠科学    受传统的评价机制影响,评价一
期刊
在课改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课改势头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缺乏理论支撑和系统培训的农村课改,大多还停留在简单“回应”和肤浅“消化”的被动层面上。怎样将农村课改引向深入,怎样促进农村课改的健康发展,是当下课改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立足“校本”,科学定位    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模板,而且当下农村缺少专业引领和办学资源。因此立足“校本”,科学定位,是推进农村课改的
期刊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其中他更着重于成熟成熟优势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学习与成熟是分不开的,当个体的成熟程度不够时,教学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当个体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课程由此认为儿童的一切技能都是由成熟支配的,没有必要赶在前面进行超前教育格塞尔用一个著名的孪生子爬梯实验来证明成熟理论的正确性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女婴都没
期刊
课程改革在我们身边出现已近两年,凡接触者想必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而笔者最突出的感受之一则是:教学容量大,教学时间不足,大家都在争夺时间。下面举几例说明教学容量之大。  首先,一学期20周,除去“五一”(或“十一”)假期、期中、期末测试所占的3周,实际教学时间最多17周。  语文:八年级每周5课时,共85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30课,其中精读17课,略读13课,另有综合实践活动6次。由于新课
期刊
`  小学毕业复习是小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梳理内容,巩固知识,弥补缺漏,提高能力,促进发展。但长久以来,从复习主体上说,教师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复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复习什么,怎么复习,一切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完全处在盲目被动的地位。从复习方法上说,不外乎大兴题海战术,学生疲于应付,忙于做题,毫无乐趣可言。从复习内容说,一是不顾学生是否掌握,把冷饭再炒热一回。二是肢解系统的
期刊
中专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完成的。班干部是学校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而班长是班干部中的领导核心,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长的选拔是至关重要的。选出好的班长,就有利于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影响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班主任
期刊
对信息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趋势,创新校长与校长创新已成为紧迫任务。现代学校的校长,必须大胆开拓创新,以开放的思想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研究新需求,培养创新性人才。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是校长履行职责的先决条件,并成为除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水平、组织能力、处事和待人艺术等条件外,考查、任用、培养校长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本质上看,校长创新是指校长主体顺应时事、切合实际、实事求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