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关于我省节能减排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浙江人大·公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确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报告的要求,今年3-5月我委在走访省级有关部门和部分市县的基础上,提出调研方案。6月初召开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座谈会,布置调研任务。8月中旬听取和审议了我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9月上中旬在听取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有关节能减排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分组赴杭州、绍兴、金华、台州四市六县进行调研。9月中下旬又汇总了11个市人大的上报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的要求,积极探索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坚决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我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调研情况看,主要表现为:
  (一)节能减排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自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专门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就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并将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这既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抓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省政府还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纳入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年度计划,制定出台了《浙江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以及节能减排监测、统计、考核和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层层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明确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措施。省级各有关部门也根据各自的职责,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协调配合和部署指导,全力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各地也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作出部署,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企业,逐步形成节能减排责任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目前,这项重大举措正逐渐演化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各地节能减排工作有力推进。各地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有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一是扶优汰劣,调整结构。我省率先在全国完成水泥、造纸、味精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污染整治;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的化工、印染等产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343,31万千瓦,完成“十一五”关停计划的104.7%。2006、2007年1311家重点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8.7%、9.0%,发电企业平均供电标准煤耗连续两年下降10克以上;今年1-9月与去年同比又分别继续降低7.8%和下降8克,重点用能企业涉及的35个行业中,又有31个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60卜彳亍业降幅在10%以上。二是工程治理,完善设施。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以上城市都建有污水处理厂,率先建有全省统一的地表水、空气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2007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8.2%和83.6%,比2005年提高12.4和5.3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已有113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全省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中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84.7%。三是治旧控新,强化监管。各地以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对重点控制地区和行业的建设项目审批实行1:1.5的替代,“十一五”以来,全省新增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小于治旧减排量的80%。对重点企业,实施用能监察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全省累计完成重点用能单位监测、审计1917家(含公共建筑),安排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627家。
  (三)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2006年以来,省里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城市污水和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省级“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进一步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建设、监督管理、运营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制度。同时,还制定并实施了《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我省环境保护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导向目录等政策,运用市场手段,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j生和主动性。加快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等改革试点,严格执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倒逼节能减排;今年,又对脱硫电价补贴政策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利用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自觉提高脱硫率和脱硫设施同步运行率。同时,还实行“总量控制、有奖有罚”原则,加大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省财政共投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多亿元,市县两级财政也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财力在节能减排上的聚合作用。此外,还积极推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并在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探索,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四)节能减排法制建设逐步加强。2006年以来,我省节能减排地方立法进程明显加快。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保护办法》等政府规章。同时,还制定了20多项地方能耗限额和环境标准。这些法规和规章以及标准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加上这些年来连续开展一系列专项执法检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对重点监管区、重点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跟踪督查、限期治理、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全省环境污染问题排查处置工作,加大处罚力度,一些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的整治取得了明显进展。总的看,这些年来,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逐步增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为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较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五)节能减排效应开始显现。随着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不断提高和各项措施逐步到位,节能减排阶段性效应开始显现。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0.90吨标煤,下降到2007年0.83吨标煤(居全国第3位),两年累计下降7.5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从2005年59.5和86.0万吨,下降到2007年56.4和79.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3、4位),两年累计削减5.21%和7.33%;今年1-9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6.1%,“十五”以来首次低于9%的增长水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 3.3%和5-9%;预计2008年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1-6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8.72%和12.33%(前三年节能减排数据为预测数,最终以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正式公布结果为准),我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进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目前,我省在保持经济平隐较快增长的形势下,水、大气等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各界对此满意度逐年提高,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我省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转折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在短期内也难以得到有效缓解,由此形成的节能减排外在压力和内在阻力以及许多不确定因素,明后两年我省节能减排将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调研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尽管节能减排是两项硬约束指标,但长期来由于受重经济、轻环保发展惯性的影响,有些地方仍然是抓GDP增长“一手硬”,抓节能减排“一手软”;有的地方对节能减排的思想认识还没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口号响、行动小,决心大、措施少;有的地方节能减排说是重要,但对如何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缺乏具体办法,任务分解不具体、目标责任不明确、措施落实不到位;也有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节能减排,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怕节能减排影响本地区的发展后劲。还有一些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主体意识不强,存有侥幸心理,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情况下,仍然只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而忽视资源能源的损耗和环境成本的控制,存在着超标耗能、违法排污的象。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尚未形成自觉的节能观念和减排习惯,节能减排还未真正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还有较大难度。尽管各级备部门为节能减排付出了艰苦努力,但节能减排指标如期完成仍有较大难度。一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今后两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必须年均下降4.84%、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必须年均削减3.56%和1.53%才能完成目标任务,除二氧化硫外,其他都高于前三年年均下降4.05%和年均削减3.00%水平。加上节能减排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十一五”能耗和排污新增量又要自行消化,这给下一阶段节能减排带来更大压力。二是节能减排潜力受限。从节能来看,2007年我省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83吨标准煤(最底的台州市为0.59吨标准煤),已居全国领先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十一五”期末要求达到的0.98吨标准煤的规定;从减排来讲,我省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在全国相对比较低,2007年我省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为全国平均的53.9%和42.7%,节能减排空间趋小,潜力受限,难度加大。加上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不少企业经营受困,资金短缺,节能减排挖潜受阻状况进一步加剧。三是资源环境容量趋紧。这几年,我省总体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比较脆弱,但经济仍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原来计划“十一五”未全省生产总值为2万亿,实际执行情况2007年就达到18780亿元,年均增长14.3%,远高于9%左右的预期目标,预计2008年将突破2万亿元,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长速度比预期离的情况下,相应的能耗和排污总量也会增加,这将无疑给我省节能减排增加了难度。
  (三)经济转型升级难以跟上节能减排的刚性要求。尽管这几年我省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产业结构“低、散、弱”的格局仍没根本改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且调整滞缓。我省经济发展仍然过于依赖工业支撑和拉动,且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不少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还没有退出市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依然偏低。2006、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分别只提高了0.1和0.6个百分点,与规划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即2010年三产比重45%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2007年实际完成20.2%,两年仅提高0.7个百分点,与2010年25%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加上我省的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和规模扩张阶段,节能减排投入无力,水平很低。二是结构重化产生的能耗和排污开始显现。“十一五”时期环杭州湾、温台沿海等一批临港重化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产能开始集中释放,必将大幅抬高我省总体能耗和排污强度,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将增长1000万吨以上标煤,加上居民生活用能每年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随着结构重化趋势明显,我省总体能耗和排污将会继续增加。经济转型升级所形成的节能减排量将被这种增量惯性所抵消。加上现有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即使经济转型升级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无疑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四)现有体制机制法制仍影响着节能减排的进程。尽管这些年几经改革我省在体制机制法制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但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入实施,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体制尚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资源配置及其作用发挥,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还有差距,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仍然存在,权责脱节、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比较突出,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攻坚难度。二是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相对滞后。支持和引导企业节能城排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配套政策措施还没完全到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还不健全;一些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还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服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单靠政府行政措施来推动,阻力、困难较大。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不同行业的能源、环境管理上还缺乏相应的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我省的节能减排有效推进。与此同时,相应管理体制的理顺、市场机制的发挥、政策措施的到位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体制机制法制效应的显现,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的节能减排的进程。
  (五)基础工作还欠扎实。目前,我省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还跟不上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节能减排尚未考虑区域的差异性。目前,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实行“一刀切”,没能充分体现地区差别,存在着鞭打快牛和不科学、不适用的问题。加上核算原则变化多端,同一节能减排类型尺度把握不一,造成基层无所适从。二是环保基础设施的建、管、用还不能达到要求。一些地方尽管燃煤电厂上了脱硫装置,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但因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运行、截污纳管滞后等多种因素,其设施运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截至今年8月,全省83家县及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率在60%以下的有31家,占37%。加上各县(市、区)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刚起步,主体工程及相应配套的管网建设仍需加大力度。三是能力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市、县两级相关部门,节能减排监管力量还显不足,人员少,装备差,资金缺乏保障,在机构队伍建设、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还难以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加上有些地方和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也会对我省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带来明显影响。
  
  三、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节能减排既是我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具体实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创”总战略为要求,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在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根据调研,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节能减排责任感和紧迫感。节能减排是当前的重要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中央和省里领导同志已多次对节能减排作出重要指示。目前,离“十一五”期末只有两年多一点时间,也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最后冲刺阶段,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任务艰巨,压力很大。各级政府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就是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真正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任务来完成,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扎扎实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节能减排工作分工和目标任务,各负其责,抓好本行业、本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各市、县、区政府也要明确相关部门的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提倡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在节能减排中示范和引领作用,使节能减排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严格总量控制,着力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节能减排是两项约束性指标、刚性任务。这既是承诺,更是责任。一是各级政府要从考验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高度,来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制度,确保在责任、措施、投资、监管等方面进—步落实到位,逐步形成节能减排互促共进的良性机制。改变目前节能减排任务分解“一刀切”的做法,促使节能减排与其发展水平及能力相对称。灵活应对核查变数,始终掌握节能减排主动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巩固节能减排成果,深挖节能减排潜力,着力加大杭州、宁波等重点区域和纺织、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力度,以此强力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开展规划能评和环评,从规划和决策的源头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性能评和环评及前置审查制度,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增长,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的地方和行业,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切实把好资源、环境准入关,严防“耗能高手”和“污染黑手”进关。三是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结合“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以“节能降耗十大工程”、“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和“环境保护八大工程”为载体,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工业设备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生活节能和燃煤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实现节能减排指标与具体承载项目、建设项目以新带老与总量控制增减替代对接,尽快形成有效节能减排能力,真正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效益,确保我省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硬指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目前,我省正处经济转型升级、共求和谐、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有利时机,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一是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下大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减轻能耗污染负荷,腾出资源环境容量和经济发展空间。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尽快建立起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和区域产业布局,实现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二是根据我省三产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降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可削减0.95个百分点的测算情况,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临港产业和现代能源产业。进一步强化杭州、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促使工业从产业链附加值最低端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两端延伸,通过产业整合、延伸,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促其进和集聚发展。三是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全力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经济社会“大循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保证。当前,我省要进一步加快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要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企业和科研单位围绕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适合我省的替代、减量、再利用、资源化、新能源开发利用、高效能量转化等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攻克节能减排技术难题。积极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替代能源,突破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要着力探索适应我省实际的技术示范和推广模式,重点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用替代、减量、再利用技术落实减量,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延伸链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优化存量,用高新、清洁、循环技术提升增量。组织实施一批实用性强、对产业链延伸有示范意义的重大技术推广示范工程,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按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主导、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社会参与,多方配合的建设原则,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
其他文献
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09年1月14日在杭州举行。  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的委托,王永明副主任主持各次全体会议,副主任徐宏俊、吴国华、刘奇、程渭山、张家盟、冯明和秘书长姚民声及委员共56人出席会议。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机关副厅以上干部列席会议。会议纪要如下:  一、会议审议提出了《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
期刊
(2009年4月1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经过认真审查,决定批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09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券预算调整方案。
期刊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这是今年常委会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还批准了宁波市报批的两件法规,依法决定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列席人员,审议了常委会工作报告稿,讨论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稿,为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了必要的准备。会后,这4个工作报告稿修改后要抓紧印发省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并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省委将对提交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
期刊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虎林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法制委员会于3月18日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法制委员会认为,决定草案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切合浙江实际,未对决定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期刊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事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也关系到“两创”总战略的全面实施。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监督,体现了常委会监督工作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总体要求。会前,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深入调研,提出了翔实的调
期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主任会议委托,就《关于补选高强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作如下说明: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补选高强同志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函》(常办联字[2009]1号)的精神,根据中央人事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机动名额中增加一个名额给浙江省,用于省人大常委会补选高强同志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
期刊
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09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杭州举行。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主持备次全体会议,副主任王永明、徐宏俊、吴国华、刘奇、张家盟、冯明和秘书长姚民声及委员共56人出席会议。省人民政府吕祖善省长和金德水副省长、茅临生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齐奇院长和王幼璋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陈云龙检察长和顾雪飞副检察长列席会议。列席会议的还有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
期刊
(2009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一、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二、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三、审查和批准2009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券预算调整方案  四、审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的决定(草案)》  五、
期刊
浙江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玉根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鉴湖位于绍兴城南,是绍兴黄酒的主要水源地。《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88年9月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鉴湖水域环境,保障绍兴人民饮用水安全,尤其是保护当地特有的绍兴黄酒生产水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管理要求的提高,鉴湖水域的保护范围需要调整扩大,对近年来逐步加重的生
期刊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振濂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8年12月23日经杭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在,我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就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和经过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产业在我市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