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探究性学习操作方式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试题在高考题中时而可见,如2005年高考题福建卷古诗鉴赏题第一小题: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可以预见,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和高考的进一步发展,探究性试题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历次考试之中。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也是现代学生必备的能力与素质之一。
  
  一.利用各版本教材中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探究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文言文课文更是如此。经典的东西,历
  经千百年的流转,难免会形成不同版本之间些微的区别。充分利用各版本间的这种区别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探究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是粤教版必修4《过秦论》与人教版旧教材《过秦论》之间在用词上的一些差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事先将这些版本间的区别出示给学生,要求他们用查字典、小组讨论等形式,找出其表达效果上的区别并作对比性赏析。
   下面是我所教班级学生探究所得出的较一致性的结果。
   第1组:“举”“与”,效果上无区别,但用“与”比“举”更好,这样可以避免通假。
   第2组:“朋”有“朋友”、“朋党”之义,感情色彩较明显;“伦”即“类”,无感情色彩,此处用“类”更好,不需要添加感情色彩,只是指出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
   第3组:“仰关”,写出九国之师由下往上攻打,秦人居高临下,占有地利,与前文“据崤函之固”相呼应;“叩关”,写出九国之师来势汹汹,秦人关门紧闭,严阵以待,与前文“君臣固守”相呼应。两词各有千秋,俱为上品。
   第4组:“天下已困矣”说明整个天下都已困顿不堪,当然也包括秦国在内;“天下诸侯已困矣”突出困的是诸侯,不包括秦国,结合后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用“天下诸侯已困矣”更佳。
   第5组:“施(yì)”注为“延续”,“延”也是“延续”。二词同义,但用“延”字更为通俗易懂。
   第6组:将“而”字连同其前边的逗号删去,上下文句式齐整,语气更为通畅。
   引导学生对照各版本间的区别,其目的不是要指出版本的优劣,而是借此训练学生们自行探究的能力,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从而培养起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崇拜权威,不迷信经典的创新精神。而这样的能力与精神,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是尤为必要的,也是新课程标准所一再提倡的。
  
   二.抓住文本中的精彩词语激发学生探究
  
   文言作品语句之精练、之传神、之微言大义,是任何现代文章难以企及的,品味文言文中的精彩词句,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另一最佳方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有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文中有两处使用到“缦”字:“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对第一处,课文有注释:“宫殿中间的回廊交错曲折。廊腰,宫殿的走廊。缦回,像丝绸那样回环萦绕。缦,丝绸。”第二处,有注释:“伫立,久立。”诚然,这样的注释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这两处为什么要用“缦”字?这样用有什么效果?这就颇值得去探究一番了。
   学生查字典,得知“缦”的本义是“无花纹的缯帛”,引申为“回环的样子”。据此可理解第一处“廊腰缦回”写出了宫殿布局上的曲折多姿,回环无穷。但第二处的“缦立”呢?经学生讨论,用“缦”来写宫女久立候君临幸,既写出了她们身态的婀娜多姿,极尽美好,也透露出她们渴望宠幸而不得的凄婉哀伤。这就比简单地解释为“伫立,久立”的理解要丰富深刻得多了。
  
   三.利用课文及注释中可商榷之处引导学生探究
  
   现在试行的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有了较大的改观,与此同时,编辑中的错漏也在所难免。对教材中的这类错漏,老师不妨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研讨,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从而更正,效果无疑会更好。如粤教版必修2中苏轼的《赤壁赋》,对“既望”一词的解释是:“过了望日,即农历十七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这个解释显然是不恰当的,农历记历是每月三十天的,无小月大月之分。古时记时,“望”指每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月亮最圆最亮;“既望”就是指每月的十六日。“七月既望”的正确注释应是“七月十六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布置学生去查字典、日历,搞清楚农历每月的天数、“既”“望”等词的含意,最后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既望”的正确解释,学生所得的将不仅是一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而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终身获益的东西。
  
   四.结合课文内容上的多重理解来进行探究
  
   由于所处的时代、知识阅历、个性特征、看问题的方向方式等的不同,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产生不同的见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碰到这种情形,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充分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完全表达出来,如能引起激烈的辩论,那是最为理想的。学生在这样的争辩之中,思想的火花历经碰撞,他们所得的就不再仅限于知识,而是能力,是做学问的态度,是终生受益的良好品质。如《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学生就孔子的政治观、人生理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孔子能在乱世之中坚守理想和操守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有的则认为孔不看时势,不善变动,未免迂腐。面对这样的争论,我并没有给他们下评判,而是趁机向他们推荐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鼓励他们课后收集有关资料,结合专家的评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观点。结果,部分学生由此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精彩纷呈。无心插柳柳成荫,学习的快乐莫过于此。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是思考练习题的设置不再像旧教材那样机械,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尊重多重理解的题型随处可见。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练习题,自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必修4韩愈的《师说》,练习题二:“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历来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又如必修4刘向的《晏子治东阿》,练习题二:“景公靠什么人了解东阿的情况?设想如果这个人是晏子的朋友,或者是晏子的政敌,故事结局将会怎样?”这样的一类题目,操作起来方便,确实不容我们忽视。这样的练习题开放性大,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与检测是很见其效的。
  
  钟舜斌,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博罗。本文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前次听一老师上课,有教师指出课上得好但好像太规矩,一板一眼,少了点生气,少了些高潮。该教师很大度,笑笑说高潮可遇不可求,不是你设计出来的。该教师说得不无道理,高潮确实是大音稀声。不过,如果把高潮看得很神秘,甚至认为可遇不可求,似乎又矫枉过正了。就我的理解,高潮应该指学生在课堂的某一阶段体现出来的较为积极的学习状态。高潮在课堂上尘埃落定,而备课时要有它的草灰蛇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可操作性入手,就
7O年代,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 stein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第一次研制了单克隆抗 体(McAb)。今天,它已经对医学、生物学、免疫学 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
先天性无阴道的发生率为1:4000~5000,常合并先天性无子宫。一般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但对其会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需积极治疗。该病早期多未被发现,常以青春期未来月经、婚后
期刊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收藏有丰富的文物藏品,其中有3件清顾印愚集东坡句对联。顾印愚(1855~1913年),字印伯,号所持,又号塞向翁,四川省双流
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谈到文学教育时指出,语文教学最大量的时间花在作品分析上,但分析有效性却令人悲观,主要是因为分析的方法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实际的分析只是在作品的表面上滑行,只满足于提示作品与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对此,孙绍振教授提出了“还原法”来分析作品。   所谓“还原法”分析,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
“同课异构”这种近年来兴起的教研活动,不仅贴近教学实际,深化和拓展了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从而引领教师快速成长。语文教研“同课异构”有多人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异构、校际间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它注重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关注过程中的细节,整体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一所农村初中做了20年语文教师。其实在我从教之初是没有“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模式的,当然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实现了大发展.但是,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相当多的隐患,对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