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中国课改的脚步,情境教学这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逐渐融入了各科课堂教学,同时也很好服务了《道德与法治》这种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大众生活的课程。生活情境教学在增加教学趣味性和增强师生互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将为学生对于知识点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提供支撑和保证。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并给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伴随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青少年作为建设和复兴中华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突出,由青少年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基础教育中新课程的改革变化,现代教学思想也与之前有了较大的不同,针对《道德与法治》这种较为贴近生活,服务生活且注重体验的课程,学校的教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针对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贴近学生生进行生活情境创设
之所以言之为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模拟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事件、因、果等。这就要求所设定的情境,首先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脱离了大众的现实生活的臆想的生活情境模拟,对于教学和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点没有任何用处。其次,只有贴近生活、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情境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学习兴趣,利于同学对知识点的加深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邻里发生矛盾、纠纷到找社区居委、法院等协助处理的生活情境,就很好地贴近了生活,因为邻里矛盾是现实存在的,以及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学习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相关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生活情境的设计中,很容易被教育工作者忽视的一点便是,虽然该情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初中生,老师设计的一个关于企业家对股权纠纷的模拟法庭情境,显然不太适用,不够贴近学生的日常。而没有机会或者只有极少机会接触的实际案例,学生的接受程度必然不高且事后没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适龄学生,甚至不同教育、家庭背景下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生活情境。
除此之外,创作生活情境的内容,也可以引入人们较为熟知的人物故事,这种人物故事,可以是当下社会热点新闻里的案例,比如之前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彭宇案”就能作为一个很好的情境素材,围绕“遇到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这样的社会道德问题,和“如何切实保障自身权益”以及“预防好心办坏事”这样的法治问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当然,除了当下社会热点外,选择影视作品中和书籍典故中的人和事,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演绎,同样能让学生在情境演绎中学习到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觀念。
2丰富生活情境开展形式
2.1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简言之就是需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个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来共同完成的情境课题。合作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信任和默契,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合作情境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每个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家的观点和建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2.2竞争情境
除了合作情境,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设计竞争情境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应用知识点的积极性。
例如一个模拟处理公司劳务纠纷的生活情境,让同学分饰原告和被告的辩护律师,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待问题,维护原告和被告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此情境中引入了思辨的元素,能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
2.3视听情境
通过给学生播放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的音频、视频资料,让他们了解当事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所想所为,进而达到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如播放《感动中国2019-的四川木里森林扑火勇士》,可以让学生在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当地扑火人员的壮烈牺牲中学到人民卫士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2.4角色扮演情境
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角色扮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应该是该生活情境的主演。需要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学生,不应该是像看情景剧一样地看表演,老师们应把学生安排进情境角色中,比如模拟法庭,就应该让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审判长(法官)、辩护律师,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切实体会到整个执法流程,才能了解到法治生活的真实面目。
3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类型,让同学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将极大增加初中生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淑艳. 新时期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 赢未来, 2017, 000(014):0076-0076.
[2]刘春晓 浅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 2019, (05):338~340
[3]李吕波 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专线, 2018, (06):159
【关键词】生活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伴随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青少年作为建设和复兴中华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突出,由青少年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基础教育中新课程的改革变化,现代教学思想也与之前有了较大的不同,针对《道德与法治》这种较为贴近生活,服务生活且注重体验的课程,学校的教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针对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贴近学生生进行生活情境创设
之所以言之为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模拟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事件、因、果等。这就要求所设定的情境,首先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脱离了大众的现实生活的臆想的生活情境模拟,对于教学和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点没有任何用处。其次,只有贴近生活、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情境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学习兴趣,利于同学对知识点的加深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邻里发生矛盾、纠纷到找社区居委、法院等协助处理的生活情境,就很好地贴近了生活,因为邻里矛盾是现实存在的,以及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学习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相关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生活情境的设计中,很容易被教育工作者忽视的一点便是,虽然该情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初中生,老师设计的一个关于企业家对股权纠纷的模拟法庭情境,显然不太适用,不够贴近学生的日常。而没有机会或者只有极少机会接触的实际案例,学生的接受程度必然不高且事后没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适龄学生,甚至不同教育、家庭背景下的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生活情境。
除此之外,创作生活情境的内容,也可以引入人们较为熟知的人物故事,这种人物故事,可以是当下社会热点新闻里的案例,比如之前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彭宇案”就能作为一个很好的情境素材,围绕“遇到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这样的社会道德问题,和“如何切实保障自身权益”以及“预防好心办坏事”这样的法治问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当然,除了当下社会热点外,选择影视作品中和书籍典故中的人和事,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演绎,同样能让学生在情境演绎中学习到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觀念。
2丰富生活情境开展形式
2.1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简言之就是需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个学生之间的研究讨论来共同完成的情境课题。合作情境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信任和默契,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合作情境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每个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家的观点和建议,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2.2竞争情境
除了合作情境,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设计竞争情境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调动孩子们主动学习、应用知识点的积极性。
例如一个模拟处理公司劳务纠纷的生活情境,让同学分饰原告和被告的辩护律师,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待问题,维护原告和被告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此情境中引入了思辨的元素,能培养学生使用辩证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
2.3视听情境
通过给学生播放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的音频、视频资料,让他们了解当事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所想所为,进而达到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如播放《感动中国2019-的四川木里森林扑火勇士》,可以让学生在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当地扑火人员的壮烈牺牲中学到人民卫士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2.4角色扮演情境
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角色扮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应该是该生活情境的主演。需要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学生,不应该是像看情景剧一样地看表演,老师们应把学生安排进情境角色中,比如模拟法庭,就应该让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审判长(法官)、辩护律师,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切实体会到整个执法流程,才能了解到法治生活的真实面目。
3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类型,让同学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将极大增加初中生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淑艳. 新时期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 赢未来, 2017, 000(014):0076-0076.
[2]刘春晓 浅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 2019, (05):338~340
[3]李吕波 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专线, 2018, (0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