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问题,究竟是否可解?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这么多年的观测和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物理世界中,稳定的现象其实是罕见的,不稳定才更常见。
   今天我要讲的是“三体问题和天体运动”。大家可能都知道一本名为《三体》的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了三体运动的一些性质。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讲一下三体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很有趣的问题。
   三体问题的由来
   近代科学是从牛顿开始的。牛顿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发现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据说,牛顿在剑桥大学的一棵苹果树下睡午觉的时候,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在了他的头上,结果触发了他的灵感,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事实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过了牛顿之前几百年来众多科学家的共同观测和辛勤劳动,它是根据许多对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观测数据总结得来的,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应该是开普勒。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一个叫第谷的天文学家那里得来的。
   第谷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是一位丹麦天文学家,脾气暴躁,年轻的时候跟人打架,还被人削掉了鼻子。他于是为自己做了一个金属的假鼻子,粘在自己脸上,并且一生都粘着这个假鼻子。第谷脾气不好,但是他跟国王的关系比较好,国王还专门给了他一座岛,方便他在岛上进行天文观测。第谷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位用肉眼观测行星运动的天文学家。那时的观测任务非常艰难,不过国王给了他很多资源,甚至为他在岛上建了一家造纸厂,专供他研究需要使用的纸张。
   进行天文研究工作一段时间后,新国王上位了,但新国王不喜欢第谷,第谷只好前往捷克继续他的天文学研究,因为那时捷克的国王很喜欢他。
   第谷经常出入捷克王宫。不过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到达捷克后的第4年,有一天,他从王宫回来后居然死了。当时人们都在讨论为什么第谷从王宫回来就死了。虽然有人怀疑他可能是被毒死的,但更普遍的看法是,他在王宫喝了太多酒,出于作为一个贵族的礼节,他不好意思上厕所,结果憋尿憋死了。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尿憋死的科学家。
   当然,这种说法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在第谷死后300年,也就是1901年,人们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想确定他是否真的是被毒死的。结果发现,第谷确实没有中毒,他真是因为憋尿导致膀胱破裂而死的。
   特别倒霉的是,又过了100年,到了2001年,人们又开始争论关于第谷的另一件事——第谷因为打架让人给削了鼻子,那后来他给自己做的假鼻子是什么材料的呢?一部分人认为是金子做的,一部分人认为是银子做的。所以很不幸,第谷的尸体又被挖了出来。经过检查,他的假鼻子是铜做的。
   这样一个人,真是有趣又倒霉,但就是他,奠定了万有引功定律的基础。
   刚才说到,牛顿发现了微积分、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三个发现恰好把一个天文学问题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物理定律来精确计算行星运行的轨迹。
   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但到美国后就开始做数学,其实我所做的一部分工作跟天文和数学都有关系。
   大家可能知道,方程有代数方程,也有微分方程。天文学问题变成数学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将预测天体运行变成了解组微分方程。
   当然,这其中最简单的是二体问题,比如预测太阳和一个行星的运行轨迹。这时候要解的微分方程相对比较容易,人们可以把它的解写出来,而且经过简单训练的人,都可以通过微分方程得出二体问题的解。它的解是比较规范的,因为星体的运动相对规则。
   但三体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举一个三体问题的例子,比如研究太阳和两个行星的运行轨迹,这就构成了一个三体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两个太阳一样的恒星外加一个行星那样的三体问题。当你看到一个三体问题的轨迹,你会发现,这三个点在空间中的运转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形状,而且毫无规则。这也是三体问题非常基本的一个性质——三个天体的运动毫无规则可循。
   我们的太阳系除了太阳,还有八大行星,还有冥王星这类的矮行星,还有几百万颗小行星,有的行星还有卫星,还有现在没发现的其他大行星……所以,仅太阳系这组微分方程就非常庞大、非常复杂了,远远超过三体问题,是多体问题了。我们现在连三体问题都很难解决,要解决多体问题就更难了。
   三体问题是否可解?
   三体问题是否可解?也就是说,有没有一个可解的公式?很遗憾,一般的微分方程都不存在一个解的公式,因为我们所掌握的函数太有限,用初等方法是没有办法写出解的。
   学习过微积分的人可能知道,代数方程比微分方程要简单得多。一个二次方程谁都可以解,三次方程稍微看一下书的人也可以解,四次方程可能比较复杂,但也还是可以解的。到了五次方程以后,就再也不存在初等的解了。也就是说,无法用一个公式把五次方程的解写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五次方程无解。五次方程肯定有五个根,也肯定是有解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把它的解用公式的形式写出来。著名的伽罗瓦理论和阿贝尔定理,都在讲五次方程不存在一个初等形式的解。
   但是在牛顿所处的时代,还是有很多人试图解微分方程,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找首次積分,也叫经典解。
   解方程需要找首次积分。能量积分、角动量积分、动量积分,这都是首次积分。人们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想找三体问题的其他首次积分,但非常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现代数学还是证明不存在其他的首次积分。
   也就是说,用这种经典的方法去解三体问题是不可能的,在经典意义下,三体问题是不可解的。这反映到实际应用中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知道100万年以后太阳系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写不出来公式,所以就无法告诉你答案。不过,这并不等于没有解,解还是有的,只是我写不出它的公式。当然,我们可以让计算机来算,但这涉及另一个问题一误差。这种误差短期内很小,时间越长就越大。所以,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以后,到底会发生什么,用现在的计算机得出的值做解答,是不可信的。这就说明,我们没有办法预测行星运动的未来。    虽然没法预测,但我们还是想知道行星运动的大概情况。比如,太阳系是不是稳定的?我们写不出解,但能否用其他数学分析方法得出太阳系是否稳定的答案呢?毕竟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挺重要的。如果太阳系不稳定,地日距离就不稳定,离太阳太远地球会太冷,离太阳太近又会太热。
   太阳系是稳定的吗?
   牛顿(1642-1727)
   不是的,行星运动是不稳定的。
   上帝控制着行星运动,每隔一段时间就推一下,使其在固有的轨道上运转。
   可能牛顿的脑袋给苹果砸坏了!
   18世纪冲破宗教束缚后,牛顿的思想受到了科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激烈批判。
   小说《三体》中就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它有3个太阳,而且运转得非常没有规律,有时候3个太阳会同时出现,过高的温度把行星上的人全都烧死了,甚至烧成另外一种生命形态。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
   牛顿就认为行星运动是不稳定的。他非常相信上帝,后半生一直试图用数学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同时认为,太阳系不稳定,但如果有,上帝帮忙,每隔一段时间来推动一下地球,就可以解决系统紊乱的问题了。
   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牛顿居然花了很长时间,用数学公式去推导,上帝哪天会来推地球。虽然牛顿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大家的思想都比较开放,但牛顿的这种想法仍然受到了众多科学家的批判。
   那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大科学家都想研究三体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大到没法解决的问题。每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行星运动是长期稳定的,有的认为不稳定,他们都有自己的证明方法。
   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观测和研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物理世界中,稳定的现象其实是罕见的,不稳定才更常见。这种不稳定现象,套用一个现代的词汇,就叫作“混沌”。
   什么是混沌?
   下面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是混沌,希望听完之后,你们也可以轻松地告诉其他人什么是混沌。
   提到混沌,就不得不说一段有趣的历史。生活在19世纪的奥斯卡二世,是当时瑞典的国王,同时也是挪威的国王。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非常喜欢艺术和科学,读的数学书也很多,经常请一些科学家去为他做讲座。
   在他七十大寿的前两年,有个叫米塔格·莱夫勒的数学家建议他成立一个科学大奖,在两年后国王七十大寿的宴会上颁发。这个奖就是为谁能解决三体问题而设置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三体问题不可解,所以这个奖其实是白设的。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诺贝尔奖不设立数学奖,据说就是因为这个米塔格·莱夫勒,把诺贝尔心仪的女孩子抢走了。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坊间传闻。
   前面提到,奥斯卡二世特别喜欢科学。某一天,他请巴黎大学的一个数学家来宫廷做讲座,这个数学家叫潘勒韦。潘勒韦是第84届和第92届法国总理,同时他还是一个数学家。
   在为奥斯卡二世做讲座的时候,潘勒韦提出了一个猜想一在几个星体通过万有引力相互作用时,其中某个星体可能会在有限时间内,被其他星体甩到无限远的地方去。潘勒韦猜想提出近100年后,我在我的博士论文里终于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为什么我能解决呢?其实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三体或者多体的系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一种叫“混沌”的结构,我就是用混沌的机理去解决潘勒韦猜想的。
   回到刚才说的奥斯卡二世设置的大奖。跟潘勒韦一起参与夺奖的还有另一位数学家庞加莱。庞加莱对数学的影响也非常大。
   当时,庞加莱写了一篇文章参加大奖的角逐,宣称自己解决了三体问题,于是评奖委员会将奥斯卡二世的大奖颁给了他。结果,庞加莱的一个学生很快就发现他的文章里有一个致命的错误。这就麻烦了,大奖居然颁给了发表错误文章的庞加莱。庞加莱开始意识到三体问题的复杂性,于是他重新写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首次提到了混沌现象。
   最后,评委会主席魏尔斯特拉斯认为,尽管庞加莱没有解决三体问题,但因为重写的新文章非常重要,所以仍然决定把大奖颁给他。
   有趣的是,大奖金额约是庞加莱两个月的工资,但因为他写错了一篇文章,就必须自己重新写、重新印刷、重新发行印有文章的那期杂志,结果这一折腾,花了他4个月的工资。算下来,他还亏了两个月的工资呢。
   混沌与不稳定性
   什么叫混沌?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一位印度数学家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决定给他一个奖赏。数学家说很简单,我要的奖赏是:你在国际象棋棋盘的第一格上放1颗麦子,在第二格上放2颗麦子,在第三格上放4颗麦子,在第四格,上放8颗麦子.....以此类推,你只要把这个棋盘的格子都放满就行了。
   国王一听,心想这很简单,不过就是几颗麦子而已。但我们来看一看,如果要满足数学家的要求,到底需要多少颗麦子呢?
   国际象棋的棋盘上一共有64个格子,那就需要2”'-1颗麦子!我们换算一下,看看这些麦子一共是多少升。是140万亿升!
   从人类种麦子到现在,全球生产的麦子也没有這么多。按照现在的产量,估计要再等2000年才能把这么多的麦子生产出来。
  这个例子说明,经过一次次加倍,加到倍数是63次方以后,这个数字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所以,任何数据都不能一次次加倍。比如,想要GDP每7年就增加1倍,如果真按这个速度算下去,那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所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是特别快的。
   那么这跟我们的物理系统有什么联系呢?举个例子,假如我在一个盒子里放几个空气分子,我先测量这些分子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并且我的测量只有很小的误差。通过观察这些分子的运动情况,你会发现,因为分子运动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不到1秒钟,之前的测量误差就会加倍,再隔1秒钟,误差又会加倍。我说1秒钟,其实这种加倍根本不需要1秒钟就会发生。那么在60秒后,原来的误差值就可能变成刚才你们看到的那个天文数字了。    这说明一个物理系统,如果微观状态下小的误差一直在加倍,那这个误差就会对这个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然,数值虽然很大,但盒子的大小限制了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到盒子边缘后会被反弹回来,所以从整体来讲,它的误差值不会达到那个天文数字。但是从局部、从微观来讲,这个误差却可以让原来那个系统和预测的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举这个例子的原因。
   我想說明,一个混沌的动力系统,小的偏移或偏差可以导致误差以指数级形式增长,但是整体误差还在盒子的限制范围内。
   所以,什么叫混沌?混沌就是在小范围、在微观状态上,误差呈指数形式增长。在数学上,这叫正的李雅普诺夫指数,这是一个数学词汇,也是今天唯一一个数学词汇。
   混沌说明什么?说明将来不可预测。为什么将来不可预测?因为最开始测试的精度精确到多少都没有用,1分钟以后的系统就已经跟原来的系统完全没什么关系了。这就是一个混沌动力系统将来不可预测的原理。
   这项工作的确没有完全解决原先提出的问题,然而,这项工作如此重要,它必将给整个天体力学的研究带来历史的新纪元。
  ——魏尔斯特拉斯
   混沌系统的应用
   什么样的系统是混沌系统呢?比如气象系统。大家可能听说过“蝴蝶效应”。原本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有暴风雨,但实际上并没有下雨,为什么呢?原来,两个星期前,在地球另一边的芝加哥,有一只蝴蝶突然抖动了一下翅膀,对空气产生了扰动。就是这么一个小的波动,1秒钟后可能就变成2倍大的波动,再等1秒钟,就变成4倍大的波动……两个星期后,“蝴蝶效应”影响到了北京,所以今天北京晴空万里,没有下雨。
   如此说来,想要准确预告天气,就必须知道芝加哥每一只蝴蝶两个星期前都干了什么。但是,还有很多比蝴蝶大得多的物体,比如飞机、火车。这样算来,就必须把芝加哥所有物体的运动情况都弄清楚,当然,不仅芝加哥,纽约也一样。所以,不要指望看了天气预报,你就可以淡定地安排周末去爬山,没准儿周未会突然下大雨。
   但你不要怪气象局,这跟气象局关系不大,要怪就怪混沌的动力系统吧,气象系统就是一个混沌的系统。
   还有很多混沌的系统,三体问题现在就被证明是一个混沌系统,这也是为什么三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系统的原因。气象系统、湍流力学系统都是混沌的系统。
   另外,我刚才说了,为什么我能证明潘勒韦猜想?就是因为我证明了天体运动里有一套特殊的混沌动力系统。
   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法给大家解释我证明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本名叫《天遇》的书。那是一本英文科普书,书中介绍了我的相关工作,现在有中文译本。
   最后,我要讲一个混沌系统应用的例子。1991年4月,8本发射了一个名叫Hiten的月球探测器。探测器上天后,科研人员却发现燃料不够,已经无法保证探测器到达月球轨道了。于是,日本向NASA求救,NASA派了一位名叫贝尔布鲁诺的数学家来帮助日本人。贝尔布鲁诺重新设计了方案,最后终于把这个探测器重新送回到月球轨道上。
   贝尔布鲁诺其实是利用有限的燃料,把探测器送到了太空中的一个混沌区域。混沌区域不是不可预测吗,那么在这个区域中,稍微用一点燃料推动一下,就会对探测器的运动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所以,只要把探测器放到一个合适的区域就会很有利;如果这个区域不合适,那就使用一点燃料稍微让探测器抖动一下。
   有一天,贝尔布鲁诺突然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是我写的一篇文章从理论上证明了哪个区域最容易产生混沌效应。他说,当时自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设计新的轨道,假如那时就知道我的那篇文章,可能只要花几天时间就可以重新设计出轨道,把月球探测器给救下来了。
  过了几年,美国休斯公司发射的一颗卫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卫星上天后燃料不够,无法到达预定轨道。这时,贝尔布鲁诺轻车熟路,重新设计了方案,成功地把那颗卫星送到了预定轨道上。
其他文献
以银河系的眼光看地球,我们的家园也就是一小片飘零的草叶,借助超级飓风也难发出轻微的声响,人类更是渺小到可忽略不计的地步了。是智慧赋予我们洞察苍穹的渴望与能力,虽然在体量上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对彼此的认知与探索上,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我们手上。  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因为跳出地球的卫星可以为我们拍到地球的照片。可直到现在,人类的探测器也才刚刚跨越太阳系边缘,人类仍然无法预料自己何时才能跳出银河系,涉足河
期刊
虽然科学的脚步每天都在飞速前行,为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真相,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里,依然有太多的“黑暗”需要科学之光来照亮。   2019年,我们探究了意识的产生和大脑遗忘的奥秘,解释了地球磁极逆转和青藏高原“人骨湖”形成的种种可能,“彻查”了5亿年前地球氧气猛增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科学真相……进入2020年,虽然仍有许多谜团未能最终解开,但科学家们的探寻从未止步。   01水到底是一种液体还
期刊
让我们先把如何让棒球如此快地移动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我们假设投手就是正常投球,但在球出手的那个瞬间,奇迹般地被加速到0.9倍光速。从这个瞬间以后,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物理学原理进行:  这个答案证明了“许多事”,而且它们都发生得很快,但对投手而言,这并不是结束。我坐下来读了几本物理学书,还有诺兰·莱恩(美国棒职大联盟的投手)的运动图像,以及一堆关于核试验的录像带,并试着把这些整理出来。  球的运动速度如
期刊
科学的演化宛如一张巨大的过滤网:它把谬误过滤掉,并且不断地为真理填充坚实的,基础。从不科学到科学,从占星术到天文学,从自然哲学到自然科学,从毕达哥拉斯到哥白尼,从托勒密体系到哥白尼体系,无一不在证实科学认知的连续性和辩证性。   我的手中捧着一本作者寄来的沉甸甸的大作,书名是《哥白尼的问题》(TheCopernicanQuestion),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韦斯特曼(R
期刊
1971年夏,弗兰克·扎帕在瑞士的蒙特勒赌场里表演。赌场里挤满了观众,一个粉丝放了一把火,屋子里燃起了大火。扎帕像抡起斧头一样抡起了他的吉普森吉他,砸破赌场的窗户,2000多名青少年尖叫着涌了出去。在日内瓦湖边酒店观看的深紫乐队队员看到了火焰,用《水上烟雾》捕捉了这一刻,将其永久地蚀刻在蒙特勒爵士音乐节的历史上。2013年,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个视听档案《世界记忆》的一部分。  现在,《水上
期刊
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有一幢优雅的西班牙风格的红瓦屋顶办公大楼,这里有三间历史悠久的储藏室,保护了一个多世纪的天文学资料。下楼梯后向右转,有一个地下室,那里是充满奇迹的空间。有数不清的木制抽屉和箱子,从地板堆放到天花板,有望远镜拍到的底片,有太阳黑子素描,还有其他各种记录。有一股淡淡的氨气味弥漫在空气里,让人想起了老电影。  有一间储藏室外边是一扇黑色的小门,上面的门牌写着——此门莫开。  卡內基
期刊
空间包括地球空间、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人类探索的足迹遍布陆地、海洋之后,又开始向着茫茫太空进军。空间探测针对的目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监测地球上的地理和气象活动,二是监测近地空间环境,三是宇宙深空天体的天文观测。  对人类来说,与大海相比,太空无疑更不友好:单单是逃离地球的引力就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换算成金钱,其成本远远高于在地球表面跋山涉水,环游世界。为什么人类仍要探
期刊
谜题的形成  400年前,当伽利略用他自制的望远镜对准土星时,他看到了土星环。然而,由于当时望远镜的分辨率太低,伽利略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个星环,所以土星环的真正发现者是半个多世纪后的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1675年,天文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中有一条空阔的地带,这就是“卡西尼缝”。  卡西尼缝把土星环分成了A环和B环两个部分,但随着人们对土星环的观测日益清晰,土星环的结构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大致
期刊
毛蕊花又名牛耳草、大毛叶、一柱香、虎尾鞭、霸王鞭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米左右,全体密被黄色绵毛,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欧洲南部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
期刊
桶水母最先被发现,是在大西洋东北部和地中海,是一種有毒、会蜇人但不会对人类构成生命威胁的水母。它们体型巨大,成年后直径可达1米,但只吃浮游生物。    这张照片拍摄于夕阳西下的海中。摄影师说,当时,它就像一个被伞包裹的泡泡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在风中打转。这说明这只水母已经不能潜水,所以活不了太长时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