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是怎样找到的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银河系的眼光看地球,我们的家园也就是一小片飘零的草叶,借助超级飓风也难发出轻微的声响,人类更是渺小到可忽略不计的地步了。是智慧赋予我们洞察苍穹的渴望与能力,虽然在体量上没有可比性,但是在对彼此的认知与探索上,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我们手上。
  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因为跳出地球的卫星可以为我们拍到地球的照片。可直到现在,人类的探测器也才刚刚跨越太阳系边缘,人类仍然无法预料自己何时才能跳出银河系,涉足河外星系。那么,银河系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被科学家逐一还原的呢?
  有天文观测经验的人知道,夜幕下仰望苍穹,我们看到的只是天空中的一条银色飘带,由于被大地挡住了视线,这并不是银河的整个侧面。银河侧面完整的景象是天文望远镜升入太空后才观察到的,那景象十分壮观:整个天空就像一个大圆球包围着我们,一条扁平细长的银色条带环绕整个天际,这道银河把圆球形的天空一分为二,每一半都是个半球!这让我们觉得地球是被银河系环绕着的。由此,天文学家推测银河系侧面是扁平的,根据飘带的形状猜想,银河系的侧面应该是扁平而中间微凸的形象,很像一个凸透镜的侧面。

准确命名有反复


  随着空间探测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星系不外乎这样几个类型。首先是椭圆形状的,叫作“椭圆星系”,其特点是从哪个方向看它都是椭圆形的,就像一枚鸭蛋一样。银河系侧面是扁平的,显然不属于椭圆星系。其次是旋涡形状的,叫作“旋涡星系”。旋涡星系的侧面就像个凸透镜,扁平而中间鼓凸,与银河系的侧面一样。由此,科学家猜测,银河系很可能是旋涡星系。其他还有透镜星系、圆盘星系和形状怪异的罕见星系,就外形而言,它们均与银河系不搭界。
  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有很多旋涡星系或透镜星系的中心都有个中间粗两头稍尖的棒子形状。天文学家当时虽然还不知道星系中心的“棒子”是怎么形成的,但根据星系之间的联系,天文学家推测銀河系的中心很可能也横亘着一根巨型“棒子”。
  谈到近年来天文学的巨大成就,就不能不提哈勃空间望远镜和后来的斯皮策空间望远镜。2016年4月,哈勃空间望远镜探测到了距离我们134亿光年之遥的GN-z11星系。这是人类当时能够探测到的最遥远的星系。在此之前,人类能看到的最远星系距离我们132亿光年,而GN-z11星系距离我们有134亿光年。134亿光年是啥概念?它意味着我们看到的GN-z11其实是它134亿年前的样子,那时候大爆炸才刚刚发生了4亿年。它发出的光,在宇宙中走了134亿年,才被我们捕捉到。这让我们距离揭开宇宙大爆炸之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是哈勃空间望远镜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光年之外的神秘星界,给人类天文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2年前,也就是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升空两年后,它探测到了银河系在红外光下的清晰形象。由于红外线更容易透过气体和尘埃,因此银河中心的景象就展现在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中。科学家根据银河系更真实的侧面形状清楚看到,银河中心不仅有个“棒子”,而且还是两根。银河系其实是旋涡星系中的一类——棒旋星系。中心有“棒子”的星系一般只有两个较大的旋臂,银河系便是。据此,天文学家为银河系给出的确切称谓是——有两个大旋臂的棒旋星系。

先确定银河系的中心是关键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天文学家就达成这样的共识:我们的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就处于银河系中心的位置。根据是,如果我们是在银河系的边缘部位,那么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分布,肯定是一侧比另一侧密集;如果我们是在银河系的中心部位,那么环顾四周,星星的分布密度肯定差不多。这就像我们身在树林中,如果位于树林的边缘地带,那么朝四周看,一边看到的可能也就是稀疏的几棵,而朝另一个方向看,看到的则是密如屏障的丛林。
  后来科学家才发现,银河盘内还分布着大量气体和尘埃,使浩渺银河看起来就宛如一个超级迷宫。这无疑增加了在银河系盘面上确定地球位置的难度。
  宏观世界的难题常常受到微观世界的启迪。以原子为例,它周围的电子运动也好像没有规律,但都是以原子核为中心,也就是电子云有个中心,这中心就是原子核。那银河系也一定有个中心,所有恒星都会围绕它运动。找到这个中心后,以中心为基准,再寻觅我们的位置就容易了。
  天文学家很快发现了一种叫“银晕”的光晕,就是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中的星团看似各自为政,不相关联,但是能看出它们都在围绕一个点旋转;而且越靠近这个点,球状星团的密度就越大,数量也越多,于是在它们围绕的那个点周围形成了一个球形的光晕,这就叫“银晕”。一般的星系中心都由一个球状星团组成的光晕包围着。很显然,这些球状星团围绕的那个点。就是球形光晕的中心,就是银河系中心!
  找到了银河系的中心,就等于找到了纲。纲举目张,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有了造父变星这个好帮手,剩下的工作就是缜密计算了。造父变星是一类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也就是其亮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它的光变周期(即亮度变化一周的时间)与它的光度成正比,根据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可以确定星团、星系的距离,因此它被天文学家誉为“量天尺”。
  首先,银河系中心上方的某个星团与地球的距离可以推算出来,之后根据三角关系就可以算出银河系中心与地球间的基本距离了。
  经过先计算后印证,印证后再计算的方法,我们总算知道了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盘面内,距离银河系中心2.6万至2.87万光年。
  科学家还以银晕中垂直于盘面运动的球状星团为参照,算出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速度。因为这些球状星团是垂直于盘面运动的,可以看作是竖在银河系盘面的一根标杆,从而可以算出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运转速度大约是220千米/秒,也就是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转一圈需要2.3亿年时间。
其他文献
1940年2月27日清晨,化学家马丁·卡门坐在寒冷黑暗的警察局里。警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外逮捕了这位衣冠不整的科学家,他们指控他涉嫌参与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一系列谋杀案。   但警方无法确定卡门犯了什么罪,因为这位科学家过去3天一直被关在实验室里,和他的同事——化学家塞缪尔·鲁本一起,做一个把氘粒子投射到一小块石墨样品上的实验。被释放后,卡门回家小睡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实验室,做出了20世纪最
期刊
“我不是吸血鬼!”2018年11月,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PeterThiel)在《纽约时报》的年度论坛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过去几年,坊间一直流传一个八卦:为了实现长生不老,彼得·蒂尔开始往自己身体里注射年轻人的血液。甚至有媒体写道:“彼得·蒂尔每个季度都会花费4万美元,从一名18岁的年轻人那里获得新鲜血液。”由此,彼得·蒂尔被冠以“吸血鬼”的名号。   这并不是蒂尔第一次试图对抗衰老和死亡。
期刊
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未知探索领域。  在2000多年的時间里,我们一直争论着宇宙的生命形式,尤其是宇宙中是否潜在地外高等智慧生命。然而,这场争论似乎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这种局面很可能已经接近尾声。在过去20年的系外行星革命中,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充满了系外行星。更令人兴奋的是,我们掌握到这些星球的大气层可能暗示生命形式存在的直接证据,用于证实地外生命形式的存在。  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可能最终获得宇
期刊
天文观测技术与接收信号的波长密切相关。在可见光波段,哈勃空间望远镜已做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但在更短波长的×射线高能领域,尚有若干重大科学问题有待突破。这为中国空间天文探测冲击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难得机遇。  高能天体物理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那些极端物理环境中的神秘天体,包括超新星爆发之后的致密残骸——中子星或黑洞。它们与星系的产生和演化,以及时空和物质的基本物理特性都有着
期刊
微软、英特尔等科技巨头,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与人类学家开展广泛合作,在人机交互设计、全球市场开拓等方面展现人类学的价值。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学家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和设计师、工程师的跨学科合作,让科技避免陷入可能的伦理陷阱。   他们做了哪些事情?未来,他们还可能完成怎样的任务?   人类学通常被误认为是小众、暖昧不明甚至过于浪漫的学科。人类学经典《西太平洋上的航海
期刊
在茫茫宇宙的“中国方阵”里,与“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相比,“慧眼”虽是新人,却引起了全世界的持续关注。“慧眼”的独特技术优势在于,它既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X射线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同时还具有高灵敏度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测能力。  早在2005年8月和2007年3月,高能X射线望远镜就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和《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在
期刊
自1995年瑞士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公转的行星飞马座51b以来,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搜寻和研究就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天文学最前沿、最热门、最令公众感兴趣的领域。从事这方面观测的天文学家,被人们形象化地称为“行星猎人”。在行星猎人的不懈努力下,到2018年3月末,已经有3708颗系外行星被确认。得到这些成果所用的观测设备中,主要用于寻找系外行星的两个航天器——欧洲的天文卫星“科罗”(corot)
期刊
在跨越宇宙一半以上距离的地方,有一颗绰号为伊卡洛斯的蓝色巨星,它是有史以来“哈勃”见过的最远的恒星。通常情况下,即使使用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望远镜也无法看到。但是,因为前景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大幅放大了该恒星的微弱光芒,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天文学家找到了这颗遥远的恒星,并设定了新的距离记录。  这个团队的成员里有西班牙坎塔布里亚研究所的何塞·迭戈和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史蒂文·罗德尼,他们把
期刊
老一代科学家李惕碚和吴枚先生虽然成功解决了“成像”难题,奠定了技术基础,但在望远镜研制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技术障碍。比如卫星热控设计方面,为保证有效载荷探测精度,必须将高能、中能、低能探测器集中安装在同一支撑结构上,但它们对温度的要求相差极大。有些灵敏的仪器设备必须在-80℃至一60℃的低温下才能正常工作。“慧眼”卫星工程总工程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马世俊和研发团队成员相互启发、集中
期刊
天文学家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宇宙膨胀率(即宇宙的膨胀速度。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就认识到,他的学说将会得出一个震撼人心的预言——宇宙在膨胀。当时,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宇宙一直是那样的,它不会随时间改变)做了最精确的测量,与首次计算间隔近一个世纪。有趣的是,这次的测量结果迫使天文学家相信,宇宙中可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发生作用。  这是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