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花鸟画表达的浅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ang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鸟”一词给予人一种安宁祥和之气,而中国花鸟画更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主要源于人性对美的追求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将花鸟这一绘画题材深埋于心怀镌刻于我们世世代代人的心中。大自然的花鸟形象经过他们辛勤的艺术处理注入了丰沛的感情充分表达了人性的光芒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熠熠生辉的作品更多的是给予我们每个人对花鸟这一绘画题材更为深刻的启迪与感悟。
  【关键词】:审美表达;花鸟画;表现方法;情感共鸣
  引言 花鸟这一绘画题材,在我国绘画史上大概是历史最为悠久,底蕴最为深厚的绘画题材。从最简单的用线条对外轮廓的概括到精细的描绘力求栩栩如生;从最原始的情感冲动到情感的完美表达;从对个人美好愿望的描述到心灵间引发的情感共鸣。中国花鸟画这一绘画题材,从最初的稚嫩日臻成熟。对于花鸟的表达形式无论从绘画技巧本身而言还是从情感流露方式的表达都经历了一次次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心路历程,在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中国花鸟画这一绘画题材不断开创着文化领域的多重视角,在艰难的探索之路上为文化的发展与丰富翻开新篇章。
  一、花鸟在大自然中的角色
  佛陀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叶方可进入人们的世界散发的幽香熏染人的心灵,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莺歌燕舞更是装点了这个本就富饶的大千世界使之更为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春雷霹雳花草应声而醒扒开泥土探出脑袋像一个个精灵传播着春的气息,一场甘霖让他们欢欣雀跃茁壮成长。于是它们应节令而吐芳纳蕊以不同的姿态为天地增添颜色招之鸟鸣鹤舞一派春光灿烂;夏日炎炎花草更是与骄阳试比热烈惊奇斗艳各有芬芳浓烈而婉约的天地仿佛换了新装;秋高气爽渐失活力的花草更显睿智深沉似有一双深邃的眼眸在品评茫茫红尘;寒冬腊月花草卧冬而眠积蓄来年破土而出的力量而鸟儿也不再为花草的艳丽与芬芳莺歌燕舞而是留下声声悲叹的哀鸣天地也显得深沉而苍茫。
  因为有花鸟的繁盛与枯败世间有了颜色,有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欣喜;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有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怀。因为虫鸟的歌喉天地更丰富立体,有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卷;有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情趣;有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感伤。因为有花鸟大自然更显生机勃勃;因为有花鸟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因为有花鸟世间才更令人流涟痴醉。
  二、花鸟对审美的意义
  花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鸟的灵动清新促使人们产生了表达它们的冲动和欲望,花鸟的零落凋敝又使人惆怅感慨万千不禁借物喻人。在遥远的古代花鸟以其自身的文艺气息闯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根据花鸟鱼虫的形态变化进行描摹研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体系。
  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作为拟形器的陶塑作品中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  鼎就是一件很典型的具有鸟类形象的陶塑拟形器,鼎整体被塑造成一只大鸮,鸮身为鼎腹, 的两足和后垂的尾巴形成鼎的三足,鸮首从鼎沿部位伸出,目光逼人造型简陋稳重厚实体量感很强,散发着一股狰狞之气。再者山东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狗形陶鬶和两件猪形陶鬶也非常精彩。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渐渐出现了彩陶装饰绘画其中半坡类型彩陶的作品最为丰富。经过长时间对花鸟鱼虫等美好事物的观察、模拟人们的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审美追求也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对雕塑器物等具体实物的简单模拟,而是在二维空间里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彩陶艺术形态中人们懂得把装饰纹样和图案大多绘于器表的显眼部位,主要有鱼纹、人面鱼纹以及比较具体的鱼、蛙、鹿等动物形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花鸟画也渐渐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装饰着人们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断装点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的审美观也基本确立。当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由原来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人类的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花鸟画开始从工艺美术的范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具体的花鸟绘画题材的绘画艺术延续下来,直至隋唐时期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中国花鸟画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画科,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中国花鸟画对花鸟的诠释
  中国花鸟画以长者的姿态最先登上艺术的舞台,但直至隋唐时期才确立了它在画坛上的地位。以后逐渐发展开始有了水墨淋漓的写意花鸟画和工整细腻的工笔花鸟画,所谓的写意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的区别主要在于对花鸟表达的表现技法不同。
  写意花鸟画顾名思义是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的一种画法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既淋漓尽致地抒发物象的基本形态,又能寄寓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情思。由此种种决定了写意花鸟画在诠释花鸟的立意上往往渗透着人很深的思想情感,这也决定了它不单单为了描花绘鸟而表现花鸟,而是紧紧抓住花鸟等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某种相互贯通的联系加以强化表现。更重要的是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感情表达。又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通过对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等精神生活。在诠释花鸟的构图上写意花鸟画突出主体,主题鲜明善于剪裁,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疏密分布、留白讲究,空间处理力求完美和谐采用散点透视法由高及低、由远及近布置景物,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既可以在画面上根据主题要求画同一时间同一场面的景物,也可以描写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这样处理的画面更加引人入胜起到使画面更加丰富、完整的效果。在诠释花鸟的造型上,写意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白石老人讲:“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因此更大程度的实现了花鸟物象与作者的胸中逸气完美结合。通过对客观存在的记忆予以缜密的组织、提炼、概括。写意花鸟画在画面上再现自然物象的形象时要求从物象的复杂状态中简练而准确的把握其形态,表达出物象的本质精神。   工笔花鸟画不同于写意画的奔放淋漓。相比之下,工笔花鸟画更是给人一种恬静细腻柔中带刚的感觉。虽然同为表达花鸟绘画题材但是工笔花鸟画从绘画工具到表现手法都与写意花鸟画有一定区别。工笔花鸟画是将物象绘于熟宣纸上或是矾绢上。工笔花鸟画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是由顿挫有力变化多样的线条勾勒其轮廓,其轮廓线又称为白描。一幅完整的白描作品也是一幅艺术品。线与线之间的交接转换、抑扬顿挫体现出完美的节奏与韵律,既单纯又丰富,线的轻重缓急,用墨的干湿浓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细细推敲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每一条线条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艺术作品的掌握能力以及作者的艺术素养。
  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完善与发展也日臻成熟。其中分为勾勒法、勾填法、没骨法、勾勒与没骨结合、勾花点叶等技法。勾勒法是先用淡墨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着色。着色时可能色彩会压住一些墨线,着色完成后,再用相同色系的重色在原墨线处复勾,这种方法叫“勒”。“勒”用线要求挺拔、准确,不但要使原有的线更加醒目,还要力求表现出花、叶、翎毛的不同质感,使得形象更加生动明快。勾填法是色不浸墨,先用墨线勾出轮廓,墨线的浓淡要根据具体物象的深浅加以区分。没骨法与勾填法不同,不需要双勾,颜色直接点染成,没骨法要求轮廓清晰,层次分明见笔意,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工笔花鸟画的细腻雅致,又具有小写意花鸟画的清新、生动。勾勒与没骨结合的画法是在作品中同时使用这两种技法,因物象和虚实关系的不同,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为使虚实及前后层次更为明显作品画面前景可用勾填法,背景可用没骨法表现。勾花点叶法,花瓣用双勾画法,先勾墨线再染颜色,叶子用没骨法不需要勾线,用笔直接蘸颜色点染而成。花的精细严谨与叶的粗放轻松形成对照,画面更具有生气。在描绘工笔花鸟画的过程中各种技法的运用加之对物象的苦心经营产生精致动人安宁祥和的视觉效果。工笔花鸟画在抒发思想感情上,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陶冶人的情操给予人以美的享受。
  在中国花鸟画中无论是写意花鸟画还是工笔花鸟画对花鸟的诠释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将花鸟这一绘画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加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与情趣的抒发更是赋予花鸟无限的生命力,使中国花鸟画在文化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语 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出人们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花鸟之间的审美关系,不但表达题材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多样,有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之分,又因水墨技法上的差异分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等等它通过对运用水墨色彩在宣纸上的表现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无论从技法表现还是寄寓的情感抒发都将花鸟绘画题材完美诠释。中国花鸟画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符号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轨迹,有句话说得好“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都融为一种经验,即融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中国花鸟画以它符号化的形式表达着美诠释着美展现着美。表达出我们每一位欣赏者多角度不同层次的思想情感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张彦远。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历代名画记》[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贺西林  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金纳。《工笔花鸟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The person is a good letter of introduction, content to packaging", packag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it by physical means to communicate the intangible soci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设计出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体现在物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精神上,而这种精神需求与文化直接挂钩,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在室内设计中传达文化内涵是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传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应当重视室内环境的文化内涵。本文就室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传
期刊
【摘要】:本文以西班牙唯一的玛格南图片社女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加西亚·洛德罗的对现在以及传统节日宗教仪式摄影作品为出发点,从人类发自本能的希望去探索精神世界的满足,它代表了着人类对生命意义以及人性的深度思考。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越过日常的障碍去感受他人的想法,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成为人们高兴之余或者失望之后的寄托,以摄影作品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意义以及对世界的不同认知。  【关键词】:摄影;加西亚罗德罗;情感
期刊
【摘要】:展示设计创意的主题是营造空间意境,从设计的本质来看,功能性原则是设计师的创意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展示空间的主题是设计的灵魂,是象征意义的设计元素,是思想和感情的叙事空间。为了满足使用功能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功能空间增加新的附加值。因此,展示创意的主题文化内涵,体现了展示空间设计价值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序厅陈列;创意设计;主题创意;革命纪念馆  主
期刊
【摘要】:中国原始文化之一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古时的民间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的情趣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它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以及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风俗习惯。随着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逐渐融入了许多中国的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油画艺术形式。本文就我国的民间艺术与油画艺术相融合,以及民间艺术带给中国油画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油画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今一直追寻的潮流趋势,无疑是回归自然生活,这是对人生精神追求的一种高度,代表人的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么率性而为的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代表的是古代知识群体的别样人生。卸下沉重的历史责任,心回自然,回归生活的本质,矫饰似是多余,简简单单的家居陈设就能显露出自然本真,幽雅、宁静的个人世界,像是远离世俗一样,自然山水中,心灵与物质,平静柔和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每个
期刊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的广泛深入,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能够使文化的传播更加高效快捷。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特点、问题及应用策略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代景观设计;创新发展  随着传统文化的广泛深入,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千百年来的
期刊
世界不断的变化,技术不断更新,人们的需求也在变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在提高。室内空间是人们多数时间所呆的空间,室内空间决定人们生活的质量.室内设计就显的十分重要。室内设计,是一种以居住在该空间的人为对所从事的设计专业,需要工程技术上的知识,也需要艺术上的理论和技能。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他是对建筑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在我国课改中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心智迅速发展、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心理特点,音乐教育确实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娱乐性、教育性与特殊性、音乐教育之所以特别,主要凸显在他的特殊性,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并健全身心,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音乐中体会到的美的感觉净化自己的心灵。  【关键词】:审美培养;审美想象力;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音
期刊
1.博物馆新的理论以及展示形式在新技术下的发展  在现代文化中,博物馆包含着许多互相对立的意义,美国博物馆研究学者Jane Marstin说:“人们把博物馆看作一个最持久、最传统的神圣空间”博物馆目前是市场中的主导产业,现在的博物馆理论认识到参观者的主动性,不再是被动参观,以往的传统博物馆只会像填鸭一样的把知识灌输给观众,现在鼓励不同的观众相互对话。近年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技术与多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