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小学儿童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下,在知识经验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学习兴趣也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主要趋势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直接兴趣是由某些带有情绪感染力并能引人入胜的事物或活动而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事物发展的结果所具有的意义而引起的。因此,直接兴趣指向学习形式本身,而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的结果。自己通过教学的实践,深刻地体会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打造高效课堂是十分重要的。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动手操作得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阅历浅,缺乏生活感受,同时,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教學过程中必须要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考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不借助教具与学具的演示,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即使教师讲得怎么起劲,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听起来也是干巴乏味的,提不起兴趣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授课前叫学生将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硬纸皮盒拿出来,全班分开几个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品评一下谁做的纸盒最精美,并说一说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样,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事情,但学生拿出自己所做的纸盒来观察、与同学之间互相品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不但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发芽率”这节内容之前,我布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几个盆子,分别放下不同数目黑豆(100粒左右)让其发芽。待学生学到这一内容时,我先讲授完“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再分别让几组学生数出各盆里发芽豆子的粒数,算出各盆的发芽率,并说说那盘发芽率最高、那盘发芽率最低。这样,通过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二、合作探究,激发兴趣
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围绕某关键问题进行探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了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如讲“分数除法”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分数除法分数成法有什么区别,然后来概括一下分数除法法则,在概括分数除法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要“0除外”这一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结果是:因为分数与除法比较,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同时“0”是没有倒数的。为什么呢?请学生继续讨论一下,学生们纷纷发表了意见,教师作总结并进行板书如下。
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三之间有如下关系。
显然0÷0=5是不成立的,故“0”不能作除数,也不能作分数的分母。通过讨论,充分说明了结论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显身手,引发兴趣
有些教学内容,教师若能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教学,显一下身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激发起来,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如,教“简便方法计算”,一开始就板书一道用一般方法难以口算的题目(如1421÷25),当即教师口算出结果(56.84),顿时,几乎每个学生都瞪大了小眼睛,用惊讶的眼光射向老师,深表佩服老师神机妙算。又如我讲授“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在投影幕放出了一连串的口算题,要学生在一分钟内说出结果(说出下面各数是零点几: )许多学生甘拜下风,而教师一口气地说出结果(0.15、0.35、0.4、0.45、0.55、0.28、0.32、0.44、0.52、0.84),当教师说毕,学生大为赞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正题: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些分数,不难看出它们分别是分母是“20”“25”的分数,我们可以这样算:二十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二十分之一,它有三个这样的单位,二十分之一是零点零五、零点零五乘以三就是零点零一五,二十分之七的分数单位是二十分之一,它有七个这样的单位,二十分之一是零点零四、零点零五乘以七就是零点零三五……如此类推,同样的道理:二十五分之七的分数单位是二十五分之一,它有七个这样的单位,二十五分之一是零点零四、零点零四乘以七就是零点二八……如此类推。从而,通过这样来帮助学生熟记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数据,为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带来简便。以上这样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进了最佳状态,比平铺直叙好多了。
四、余趣未尽,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兴趣和发挥个性特长的好举措。我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学生的居住地是分里居的,这给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带来有利条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学生学得有趣,教师要预先制订好活动计划,并要备好课,备好课时要考虑活动内容富于知识性、思考和趣味性,使全体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的体积计算,而还没有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就尝试拿出一根直径是5厘米、长是10厘米的圆柱体铁条让学生算出它的体积,要求各里居小组回去研究。到第二天上数学课时,各里居小组汇报时,全班共8个里居小组,出乎我的预料,有3个小组能算出来。我问:你还未学过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是怎样算出来的?他回答:因为平时我们里居的同学玩石头掉进水缸里,水满溢出,从中得到启发,首先拿来一个盛满水的长方体水缸,把圆柱体铁条系上一条细线,然后把圆柱体铁条掉进长方体水缸里,跟着牵动细线取出圆柱体铁条,最后量度一下长方体水缸的水位降低了多少,水位降低了的体积就是圆柱体铁条的体积,这样算出圆柱体铁条的体积了。学生的回答,我不禁感慨:这是了不起的发现呀。接着我又拿出几块不规则的铁块,要求算出它们的体积,同学们很快说出用前面的方法来算了。所以,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得更加活。从而令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肯想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那就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得到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阅历浅,缺乏生活感受,同时,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教學过程中必须要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考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不借助教具与学具的演示,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即使教师讲得怎么起劲,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听起来也是干巴乏味的,提不起兴趣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授课前叫学生将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硬纸皮盒拿出来,全班分开几个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品评一下谁做的纸盒最精美,并说一说是怎样做出来的。这样,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事情,但学生拿出自己所做的纸盒来观察、与同学之间互相品评,感受就截然不同了,不但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发芽率”这节内容之前,我布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用几个盆子,分别放下不同数目黑豆(100粒左右)让其发芽。待学生学到这一内容时,我先讲授完“发芽率”的计算方法,再分别让几组学生数出各盆里发芽豆子的粒数,算出各盆的发芽率,并说说那盘发芽率最高、那盘发芽率最低。这样,通过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二、合作探究,激发兴趣
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围绕某关键问题进行探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了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如讲“分数除法”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分数除法分数成法有什么区别,然后来概括一下分数除法法则,在概括分数除法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要“0除外”这一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结果是:因为分数与除法比较,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同时“0”是没有倒数的。为什么呢?请学生继续讨论一下,学生们纷纷发表了意见,教师作总结并进行板书如下。
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三之间有如下关系。
显然0÷0=5是不成立的,故“0”不能作除数,也不能作分数的分母。通过讨论,充分说明了结论的正确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显身手,引发兴趣
有些教学内容,教师若能采用渲染的手法来教学,显一下身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激发起来,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如,教“简便方法计算”,一开始就板书一道用一般方法难以口算的题目(如1421÷25),当即教师口算出结果(56.84),顿时,几乎每个学生都瞪大了小眼睛,用惊讶的眼光射向老师,深表佩服老师神机妙算。又如我讲授“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在投影幕放出了一连串的口算题,要学生在一分钟内说出结果(说出下面各数是零点几: )许多学生甘拜下风,而教师一口气地说出结果(0.15、0.35、0.4、0.45、0.55、0.28、0.32、0.44、0.52、0.84),当教师说毕,学生大为赞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正题: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些分数,不难看出它们分别是分母是“20”“25”的分数,我们可以这样算:二十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二十分之一,它有三个这样的单位,二十分之一是零点零五、零点零五乘以三就是零点零一五,二十分之七的分数单位是二十分之一,它有七个这样的单位,二十分之一是零点零四、零点零五乘以七就是零点零三五……如此类推,同样的道理:二十五分之七的分数单位是二十五分之一,它有七个这样的单位,二十五分之一是零点零四、零点零四乘以七就是零点二八……如此类推。从而,通过这样来帮助学生熟记常用的分数、小数互化数据,为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带来简便。以上这样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进了最佳状态,比平铺直叙好多了。
四、余趣未尽,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兴趣和发挥个性特长的好举措。我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学生的居住地是分里居的,这给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带来有利条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学生学得有趣,教师要预先制订好活动计划,并要备好课,备好课时要考虑活动内容富于知识性、思考和趣味性,使全体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觉。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的体积计算,而还没有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我就尝试拿出一根直径是5厘米、长是10厘米的圆柱体铁条让学生算出它的体积,要求各里居小组回去研究。到第二天上数学课时,各里居小组汇报时,全班共8个里居小组,出乎我的预料,有3个小组能算出来。我问:你还未学过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是怎样算出来的?他回答:因为平时我们里居的同学玩石头掉进水缸里,水满溢出,从中得到启发,首先拿来一个盛满水的长方体水缸,把圆柱体铁条系上一条细线,然后把圆柱体铁条掉进长方体水缸里,跟着牵动细线取出圆柱体铁条,最后量度一下长方体水缸的水位降低了多少,水位降低了的体积就是圆柱体铁条的体积,这样算出圆柱体铁条的体积了。学生的回答,我不禁感慨:这是了不起的发现呀。接着我又拿出几块不规则的铁块,要求算出它们的体积,同学们很快说出用前面的方法来算了。所以,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得更加活。从而令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肯想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那就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