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材表述的一点商榷与补充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4553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选举人制度,教材,商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9)01—0052—02
  
  笔者在执教岳麓2007年第3版高中教材必修1《政治文明的历程》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发现教材对美国宪法表述不准,令人难解。教材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有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其中“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这里的候选人是指候选的总统还是候选的选举人?如果是指候选总统,那么各州议会是没有选举的权利的;如果是指选举人,那就符合美国宪法的表述,也符合上下文所指。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各州选举人也不是由各州议会选出,而是由各州议会所定办法产生,今天都是选民投票选出。因此,正确的表达是各州选民投票选出“选举人”。这里就涉及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选举人制度。
  
  一、什么是选举人制度
  
  今年11月4日美国举行总统大选的全国投票,第二天票数出来:奥巴马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乍一看,美国总统这不是选民投票选出来的吗?其实不是。美国总统实行的是选举人选总统的特殊制度。什么是选举人制度?先由全体选民在各自所在的州投票,选出选举人,然后再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根据该州一人一票的投票结果投票选出总统。因此美国的总统选举分两步。首先由全体选民选出选举人,第二步才是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具体操作如下:在每个选举年的总统大选日——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今年是11月4日),所有美国选民都到指定地点进行投票,在候选人之间作出选择并在同一张选票上选出各州的总统“选举人”(在职的议员和行政官员不得入选)。如果一个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在一个州的选举中获得了相对多数的胜利,那么他(她)就获得了这个州的全部总统“选举人”票,这种规定被称为“全州统选制”,也叫“赢者通吃”,也就是说等于该州全部选民都选他。各州选举人在投票时按照第一次大选的结果,全部投给获得本州多数选民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因此,第一次总统大选的投票结果就决定了总统的当选与否。但美国有两州例外:一是缅因州,二是内布拉斯加州。这两州是按第一次大选时候选人的得票比例来分配选举人票。因此总统大选日的投票结果,不是直接产生总统而是选出代表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选举人”。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和其在国会参众两院中的代表数是一致的(参议院每州拥有代表都是两人;众议院的代表数按其人口多少按比例选举产生,大约每50万人一代表)。真正的总统选举是在该选举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举行(今年是12月15日)。届时,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被推选出的“选举人”将前往各州的首府进行投票。各州投票的结果随后送交联邦参议院议长,参议院议长当着参众两院全体议员,拆开所有来件,计算票数。得票最多者,即其所得票数超过全体选举人的半数,当选为总统,并于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如果双方票数相当,则交由众议院投票表决,选举其中一人为总统,此时各州众议员合投一票,即每州不分大小只有一票。既然这样,美国制宪者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的设计出需要第二轮投票的选举人制度呢?
  
  二、为什么要实行选举人制度
  
  1787年5月25日到9月17日,美国的制宪会议开了一百多天,就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体展开激烈争论。其中讨论总统的权力和选举占去了20多天。先后提出十余种方案,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议会选举;二是选民直接选举;三是选民间接选举。经过充分的辩论,反复考量,最终在最后定稿的宪法中采纳了第三种:选民间接选举即先由选民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的选举人制度。
  为什么总统要实行选举人制度?这体现了当时美国宪法制定者们的集体智慧。“美国的立法者得益于这些有利条件……剩下来要他们做的,只是从不同的选举制度中选择危险性最少的制度……是找到一种能够充分表达人民的真正意志,不致过于激发人民的情感,并使他们尽量减少政权空位感的选举方式”。这种方式是“应当把选举权委托给本身代表全国人民的立法机构呢?还是需要成立一个以选举总统为唯一目的的选举团呢?美国人选择了后一种办法。”
  为什么不让国会选总统呢?因为:“想当总统的人。可能对议员封官许愿,拉选票;议员以票相许争取当选总统给予一官半职。尤其是争取连任时,这种相互勾结更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并且“美国人认为,让那些被推选去制定普通法的人再负责选举全国的首席行政官,只能不全面的代表民意;他们当选已经超过一年,而他们代表的选民这时可能改变了主意。”
  为什么不实行选民直选呢?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当初有13个邦。在那个交通不太发达,通讯媒体欠缺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政党政治,如果由选民直选,那么各邦选民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本邦人作候选人。这样一来,候选人太多,全国很难出现一个赢得多数的候选人,即使出现一个赢得相对多数的候选人,他也代表不了全国大多数选民的意愿。人数多的邦显然比人数少的邦占便宜。同时也是要防止选民对当选总统施加太大压力而做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决策。
  
  三、选举人制度的特点
  
  首先,既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民主原则,又体现了大邦小邦的平等原则。选举人制度属于选民间接选举总统,但归根结底总统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而不是世袭继承。选举人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选举人的投票也就代表了选民的选择。选举人制度充分考虑了大小州利益。选举人数量由代表平等的每邦两票加上代表邦大小的人口票组成,这样,既照顾了小邦的弱势又体现了大邦的优势。公平合理的票数分配调和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维护美国联邦的统一。
  其次,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选举人制度由选民间接选举总统,使总统和选民之间拉开距离,避免了选民直接给总统施加压力而使得总统为讨好选民而做出一些损害美国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政策。选举人制度的严密程序,既排除了可能导致拉帮结派、营私舞弊的因素,又防止了权力的传代和腐败。
  最后,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和长久的生命力。选举人制度诞生于18世纪,几经修改沿用至今。虽然也曾出现过2000年大选时,现任总统布什在第一次大选中输了戈尔54万多张选民选票,但由于其获得的选举人票领先而获胜的匪夷所思的选举,但戈尔坦然承认失败并祝贺布什当选,这体现了美国人民对选举制度的强烈认同。虽然选举人制度看起来麻烦,但美国人至今也没打算改用全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而废除它。因为选举人制度既是各方利益协调与妥协的结果,又是大州与小州自主平等的象征,更是各方权力平衡的现实需要。
  
  [责任编辑:吴 丹]
其他文献
过去网络界的一大争论就是,到底使用以速度取胜的有线网络,还是以移动见长的无线网络。最新版本的Wi-Fi提供了与有线网络相匹敌的速度,结束了这个争论。有线连接仍然速度更快,但是对于大多数用户应用(包括视频)而言,两者在体验上毫无区别。展望未来,下一代无线技术将远远超过1Gbps,使用无线技术是不二的选择。  如今,企业所面临的下一个重大决定是:究竟该采用哪种无线技术?  过去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Wi
?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  初夏时节,我们代表天津师范大学,参加了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本科生历史教学竞赛,并且“以“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获得了一等奖。由此也引出了一些关于历史课的新标准和新动向的思考,特将本次参赛之教学设计整理撰文,与同仁分享。  一堂成功的
[摘要]回望世界近代文明,革命的本真在于现代性,中共革命亦是如此。纪念日作为国家现代政治的产物,或是观察中共革命现代性的一种视角。从相关的研究成果看,围绕纪念日,中共既有政治利用的表现,还有话语、仪式和符号等现代权力技术的运用。这种现代性阐释将中共革命定位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上,从中评估中共革命的时代意义,描绘出中共革命创设出新秩序的现代元素,因此发掘“现代性”或是中共革命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之
关键词 士大夫,科举,士商合流,社会统合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2)19-0060-05  新课程高考从2008年实行分省命题以来,以“科举制”为考点的试题先后两次出现在江苏卷中。如2009年江苏卷第21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
[关键词]阅读,备课,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48—02    我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两年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重视,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并组织相互听课学习和集体备课,让我受益匪浅。青年教师往往会将精力放在如何上课,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上面,结果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实际上,广泛阅读,对备课更为重要。  
[摘 要]本文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研究了全面抗战时期,日军空袭对游客的生命、旅行、游览造成的威胁与影响,以及特殊的旅行遭遇——“跑警报”下的生命体验。游客在经历个体之痛和家国之痛后,其个人际遇成为民族命运的缩影,并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想象与认同。而在转化过程中,风景叙事起到了重要作用。风景叙事方式是采用风景意象来唤起民族共同价值认同、用风景的差异性原则来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用风景的隐喻和比附来重塑民族性
摘 要 1766年在文人共和国发生了“卢梭-休谟事件”。卢梭与休谟事件可以说是文人共和国的一次危机,卢梭与休谟是主角,巴黎的启蒙哲学家们则一起参与并推动了这个事件走向公开与激化。与政治人物之间针锋相对和相互攻击不同,文人们相互对待应以礼貌与文明方式,而这个事件对于文人共和国来说是一种文明的丢失。  关键词 卢梭,休谟,启蒙哲学家,文人共和国  中图分类号 K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
摘 要18世纪的苏格兰与美利坚同属大英帝国的“文化省份”,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与美国早期政治领袖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具有相通之处。随着苏格兰移民进入美利坚、两地社会网络的发展、苏格兰启蒙学说书籍的进口与重印、苏格兰人对美利坚高等教育的影响,苏格兰启蒙学说在北美大陆得以广泛流传并被美利坚民众和政治精英们所接受,成为美国建国立宪的重要思想资源。  关键词苏格兰,美利坚,启蒙学说,传播  中图分类号K14 文
[摘要]英国責任内阁制确立于19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是1841年皮尔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上台组阁。其成因包括虚君制的出现、两党制的形成和政党组织的发展。此后,内阁加强了对议会立法工作的控制,影子内阁出现并有所发展,首相地位上升。内阁不仅是该国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实际上也是国家政权总系统的顶点和最高决策机关,并凸显了英国行政和司法交叉混合的特征,淡化了“议会至上”原则。英国强化内阁制职能的基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开放性问题,环状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44-05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这部分内容,居于必修三的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同组成一课,本课教学将“新文化运动”单列出来,设计安排一个课时。  课程标准对本课所做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