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裱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全唐诗》卷六五)

【赏析】


  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又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苏味道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流传甚广,描写的是唐都长安正月十五的绚烂夜景以及民众夜游的欢闹场景。诗中“火树银花”“明月”“金吾不禁”等词语,都是古代元宵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多引此诗向幼童普及元宵节的知识。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宵禁,观灯者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嚣,市民们的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气氛十分热闹。
  诗的首联以“火树银花”喻指张灯结彩、炫人眼目的街景,一个“合”字写出了灯火辉煌、融为一体的和谐美。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辞之妙,可能是从苏诗中得到的启发。这美景自然不会寂寞、清冷,因为元宵夜“金吾不禁”,坊门大开。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
  接着,诗人写了游人之盛。观灯者打马而来,夜幕中,马蹄踏过处,卷起薄薄尘土,连明月都想要加入这欢庆的人流中。诗人用“暗尘”而非“黄沙”,说明街上人潮拥挤,骑马人无法策马扬鞭;又以“逐”字赋予明月人的性状,生动灵巧。
  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歌伎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灯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深更,然而人们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过去。尾联“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收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后使人有余音绕梁之感,回味无穷。

【知识链接】


  “火树银花”的起源
  相传正月十五“火树银花”的习俗源于汉代,一说学自佛教,一说源自道教。
  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情出使天竺求佛取经,蔡情以白馬运回《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佛像,并禀告汉明帝印度摩羯陀国每逢元月十五僧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以敬佛。为弘扬佛法,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夜,宫中、寺院要“燃灯表佛”,王公大臣、庶民百姓则要挂灯,此俗曾被记入班勇的《西域记》。《初学记·岁时部下》将南北朝时流行的《涅槃经》中的一段收在“正月十五日”条:“如来阁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可见当时佛家僧侣在望日燃灯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明代佚名画家创作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是对道教上元燃灯教规的世俗化。道教奉天、地、水三官,“上元为天官司赐福之辰”(《梁元帝旨要》),而天官喜乐,世人热热闹闹地燃起灯火以博得天官的护佑。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被古代王朝统治者选择并保留下来。隋代已经有明确的记述,《隋书·柳或传》:“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其中“燎炬照地”,说明节庆时人们手中的灯火将街市照得如同白昼。而唐代关于元宵放灯的诗文则更是不胜枚举。
  苏诗中“火树银花”的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朱淑真《元夜》中有“火树银花触目红”,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则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等等。
其他文献
当前,人们过节的意识似乎越来越浓重了,但对节日的内涵却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关注,就拿我们熟知的“七夕”来说吧,它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爪。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有着神秘力量的数字。“七”与“期”“吉”谐音,当月份和日期全都是“七”时,会给人一个特别的时间感应。“七七”蕴含着双吉的信息,是个吉利的日子。因此,
期刊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龅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龅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
期刊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中的这一句写尽了相思之情。那么,古人的衣带跟我们今天的腰带有哪些异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带”这个字。  “带”的金文字形为,像一条弯曲的长带子的形状,两端有缨,并向下垂。到了小篆时,字形就已经跟现在的写法很接近了,上面的部分表示系结处,下面的“巾”表示垂下来的部分。今天“带”字的写法是根据草书楷化而来的,被确定为规范字形。  《说文解字》:
期刊
寒冬时节,叶落树秃,稼穑暂歇,堰塘枯荷,老树寒鸦,呈现出一派朔风凛冽的萧瑟景象。相对于百花齐放、美景如画的春天,碧荷万顷、五彩缤纷的夏天,金黄璀璨、硕果累累的秋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冬天,仿佛缺少了一些鲜活的色彩。其实,冬天亦有冬天的独特韵味,那天地间纷飞的雪花精灵,那房檐下垂挂的晶莹剔透的冰凌,那旷野上千里冰封的雪景,还有那“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的腊梅,“岁暮大雪天,压枝玉
期刊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莞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策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
期刊
在古代,人们经商、远戍、应举和宦游,都难免要背井离乡。由于通讯不发达,游子只能以书信的形式与家人取得联系。这种写给家人的书信,又称为家书。家书的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竹报平安乃是永恒的主题。  家书报平安,除了以信中的文字陈述出来之外,还需在信封上加以表现。古人通行的做法是,将“平安”二字题写在信封上,让收信人对寄身他乡的游子的状况一目了然。袁枚说“大抵平安注函外”,就表明了“平安”二字见于信封之外的
期刊
帝尧时代,社会曾经面对严重的洪灾。“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记录了帝尧因此而发的感叹,并寻求主持治水的合适人选的情形。“四岳”共同推荐鲧,“皆日鲧可”,帝尧有所犹疑,但同意试用。然而“九岁,功用不成”,于是“殛鲧于羽山”。又任用禹,终于取得了成功。鲧、禹的治水工程,是中原地区迈上文明初阶的标志。夏王朝于是出现。  工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文成就的表现。
期刊
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座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在茂陵东北1公里处,并排有两座坟墓,其中最大且“起冢象庐山”的,埋葬的是汉代名将卫青。据史料记载,卫青去世后,谥号为烈,陪葬茂陵,可谓哀荣备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与西汉皇室异姓的人究竟有何功绩能够在死后享有如此殊荣呢?这就要说说卫青的人生轨迹了。卑微的出身  卫青是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父亲叫郑季,是一个小吏。郑季曾经在平阳侯曹寿府
期刊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阨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
期刊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钟歌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唐〕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  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大部分茶诗,都是饮茶过后所写,记录的是茶事心得。一盏好茶,触动万千心事,妙笔生花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有的时候,喝不到茶的人也能写出茶诗,而且可能还更精彩。白居易的这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