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九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特辑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嘉榆
  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获2020年“《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九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决赛高中组特等奖。
  企图
  ——关于我的阅读与写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3)班  张嘉榆
  考试周刚结束不久,人群匆匆,天气阴沉,我和同学一块下楼。楼下挤上来一团刚上完体育课,浑身还冒着热气的高一学生。我俩被挤到一边,一下子觉得我俩像是辛波斯卡诗中那两只布鲁格猴子,被铁链锁住坐在窗台上,有点没趣。同学忽然开口,说他曾问父亲,他有什么个性,他父亲不假思索道:“你没什么个性啊。”他说那个时候觉得自己被谋杀了。我们长久不语,去食堂吃了晚饭,又沉默着回来,各自埋头苦算排列组合。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读点什么写点什么,就是为了不让自己慢慢成为失掉个性的人吧。这里所说的个性并不是指标新立异,而是指具有某种自我意识,并且能清楚地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一种内驱力。到目前为止,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一直处在一个价值取向很单一的信息茧房里,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经由别人精挑细选的。我们遇到怎样的老师,他们有怎样的价值观,是我们无法决定的;我们好像也无法决定我们自己的思想,就像我们无法决定谁是我们的父母和出生在怎样的家庭。如果有人突然提醒“你没多久就要高考了”“你马上就要十八岁了”这两件事,后者反而更让我们感到震悚和不安。作为学生,一个几乎与整个社会割裂开来的群体,除了对今天是星期几比较清楚以外,我们其实没有年龄变化这种时间概念。突然有一天被告知,“你要成年了,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了”,而我们自己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念。更令人焦灼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个人的无价值感。那我们的舞台呢?自然也是没有的了。所以说,阅读和写作于我们的意义绝不是应付考试而已,它更像是一个通道,将我们从一个封闭的空间引向一个广阔的世界,不管那个世界是何种模样,总而言之,我们能看得更高更远。当你经历了书中更为激荡的思想与灵魂的碰撞之后,当你尽情宣泄表达欲的时候,当你不再先入为主地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当你慢慢不再把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当作时政考点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学生最幸福的时候。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喜欢这句话,并且不认为“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什么不好。有些自以为聪明的大人用这些话讥讽少年的天真与幼稚,无形的恶意几乎扼杀了少年跃跃欲试的表达欲,结果我们连“强說愁”的本能也几乎退化了。为什么这些珍贵的思想碎片反而变成了令人羞于启齿的东西?我们总不能期待看到一个少年人老气横秋地感叹“天凉好个秋”吧。我们其实有权利自己选择去了解什么,而非从一个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这个世界;我也愿意相信有一群人,一定知道什么是值得坚持和不能妥协的。我们要趁着表达欲还旺盛的时候,尽情地叙说和书写,去理解,去爱,甚至去厌恶,去体会自己,并且是属于某个体系以外的自己。文字,不论是写的还是看的,都是我们守护自己的净土,一座“地坛”。
  我想这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力量。最后分享一首辛波斯卡的诗《企图》,愿我们都能拥有并保留这份“企图”,直到很久很久的将来。
  企图
  〔波兰〕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噢,甜美的短歌,你真爱嘲弄我,
  因为我即便爬上了山丘,也无法如玫瑰般盛开。
  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别的不能。那毋庸置疑。
  我企图生出枝叶,长成树丛。
  我屏住呼吸——为求更快蜕化成形——
  等候自己开放成玫瑰。
  甜美的短歌,你对我真是无情:
  我的躯体独一无二,无可变动,
  我来到这儿,彻彻底底,只有一次。
  [市赛作文]
  本文为张嘉榆同学参加“《七彩语文》杯”江苏省第十九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南京赛区选拔赛作文
  好的坏习惯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3)班  张嘉榆
  ①沿途经过黄昏,满目珠黄。
  ②人在某一刻会突然甘于生命的短暂,而后选择与疾驰而过的时间和解。
  ③黄昏以其史诗般的悲壮凝滞于一切时间之外,与灿金色的光辉一齐翻涌而至的是太古乃至未命名的将来。这一刻,思想的火光被永远地保存了下来,赐予你哲学的气质。
  ④我开始喜欢上慢慢地走路,以期碰见属于我的那个黄昏。习惯一旦形成,再难改变。
  ⑤在晨间赶公交的人潮里,我懒散到几乎被影子拖着走。在那么密实的、冰冷的人群里,一个散步的闲人总能引来他们宝贵的侧目。我只是愿意让脚掌与土地完全地接触,这种切实的安全感足以为精神活动提供能量。慢慢走,可以让你看得更清楚。你可以看见远处飘来的一抹云,也可以看见昨夜死去的一只小虫。当你看见所有的人群连带着他们的喧嚣离你远去时,你的心中是轻盈的幸福,一个诗化生命的人格就这样悄然诞生。慢慢走,给你的身体足够时间忘记预设的目的地,让不确定性成为某种慰藉,就这样游荡在大街小巷,游离于一切之外。你是秩序的迟到者,同样也是黄昏的朝圣者。
  ⑥也许是因为走得太慢,我活得更像是被潮流遗忘的一代。如果我能看见我自己的脸,我希望那上面有一种冷静而坚决的表情,富于张力,承认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跟风者。我迷恋老歌,迷恋厚重的文字和意蕴隽永的画。在明星、衣服和口红色号以外,我坚信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而不妥协的。慢慢地走更像是隐忍的反叛,一种难以被谅解的固执。慢慢把自己活成一块榆木疙瘩,一把淬火后瞬间冷却的刀,再慢慢等待时间的打磨,我愿能永远保持这种不肯趋同,也深知以后再难有如此奢侈的勇。
  ⑦在某些时候,我会感到异样的震悚。当我看见手持书本的同学认真而空洞的脸,好像每个人都长得一样,大家都在默不作声地赶路,只为挤进一个你我都毫无概念的未来。当定义权被收拢,价值体系也就此定格。我们所有人都排在了一个整齐得近乎苛刻的方阵里,喊着口号盲目地向前走去。慢慢走,似乎已经成为原罪。赶不上集体步伐的我,是试图逃离统一体系的异类,这隐秘的逃亡,每一步都走在被黄昏祝福的大地上。   ⑧逃亡者从不否认他们的意图,放慢的脚步挑衅了无形的“殖民者”的意志,换来的是无尽的反噬。但逃亡者只会越来越多,因为激荡的灵魂总是难以抑制打破枷锁的欲望,我们赶的本不应该是同一条路,也不应该赶路。
  ⑨理想主义者的追寻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他们缓慢地行走在历史的缝隙里,步履不停。我还是坚持做一个缓行者,一个怀着天真而汹涌的希冀边行走边观察的缓行者。标签本就是虚无的武器,只要你足够坚硬,它就不会消减你的勇气。
  ⑩每个人都应该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慢慢地行走,你会发现总有一批人与你殊途同归。我要在我短暫的生命中慢慢地走过每一个选择,最终走进浸透着理想主义光辉的、灿金色的黄昏。
   在困窘单调的学生时代里慢慢走,拥抱骤雨,也拥抱光明。
  题目中的“好”与“坏”是对立的两种评价,而用“好”来修饰“坏习惯”,体现了对这种习惯的自我认同。
  作者以世人眼中普遍意义的“黄昏”色调开场,简笔勾勒中隐喻垂暮与终结。
  第②段则由黄昏场景生发出对生命的体悟,透射出理性认知。
  第③④两段是对第①段认知的颠覆,强调了“黄昏”的“史诗”意义:既超越历史走向今天,又超越今天指向将来。黄昏,不再是终结,而是发展。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认知。第④段以“习惯”承续上文的“哲学认知”,形成因果关系;同时以此引领下文,开启对社会生存的理性思考。
  第⑤⑥⑦三段中,作者分别从“快与慢的生活行为”“物质化与精神化的生活态度”“统一与自由的价值体系”三个层面,以对比的方式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三个层次从具体上升到抽象,逐步深化,通过递进展示了一种思维深度。另外,这三段在写作艺术上丰富多姿:既有具体化的场景与细节,也有精准漂亮的比喻。如“榆木疙瘩”“淬火后瞬间冷却的刀”,用以形容人看似固执迟钝实则勇敢坚定,有神来之韵。
  第⑧⑨段承接前文,从个体上升到群体,从具象中抽象出实质。站在既定的体系中评价,坚持自由意志就意味着“逃亡”;而在自我价值体系中,坚持自由则意味着坚守理想。因而“逃亡”实质上是主动挣脱、超越与自我确认的过程。
  结尾两段呼应开头的“黄昏”时刻。在世俗主义者看来,现世是实用主义的蓬勃早晨,却是理想主义的末路黄昏。但在作者的心中,“黄昏”则是理想主义者充满期许的未来。全文以简短的话语开始,也以简短的话语收束,坚定中透出孤傲。
  (点评:大赛评委   张健)
其他文献
记录生活中微小、真切、幸福的瞬间。  安徽省青阳县实验小学505班 吴昊苏  深蓝色的帷幕缓缓拉上,月亮升起,像一盏悬挂着的明灯。亮处是星星和岸上的璀璨灯火,暗处是乌蓝的海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我漫步在海边,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晚归的渔船停靠在岸边,海水“刷刷”地冲洗着沙滩,连海风都变得清新温柔。不断起伏的海水,仿佛在对星空说着悄悄话。  指导老师 施敏霞  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四(1)班 耿
期刊
玛丽·奥利弗,1935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3岁开始写诗。1984年获得普利策奖,199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年隐居山林,创作多以山野自然为对象,被称为美国当代的“归隐诗人”。诗作短小隽永,深含禅意。在她的诗中,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东方隐者的高洁气质。2019年1月18日,奥利弗因病逝世,享年84岁。  这个世界  〔美〕玛丽·奥利弗  我想写一首关于世界的诗,其中 
期刊
写作情境  小明的表哥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不久前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被某机关录用。表哥在兴奋之余发了一条“朋友圈”:“学习生涯终于结束,以后再也不用和书本打交道了!开启新生活!”并附上一张图片:书架上空空如也,没有一本书。小明看到后,很替表哥担心。  请你以小明的口吻,给表哥写一封电子邮件,劝他工作后不要放弃学习。  情境说明  虽然终身学习已是大势所趋,但仍有很多人把学习当作考取大学或获得高薪工作的敲
期刊
单元任务  写作任务:从《雷雨》选段和《哈姆莱特》选段中任选其一撰写戏剧评论,可以是对剧本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点评,不少于800字。  一部戏剧,就是一种人生。著名评论家李健吾认为,“人性”是戏剧美学的核心,追寻戏剧中的人性、探索人性的奥秘、寻求人性的价值,乃戏剧评论的题中之义。  戏剧评论,不同于常态的高考作文,它的立意是从写作者自己对戏剧作品的直觉感受和理性理解中来的,这需要对作
期刊
每一首诗,都是即时即刻的。  它被书写出来的那个片刻,转瞬即逝,不可复制。所以,读诗的最佳路径,是以诗人的年龄、身份、遭际为出发点,站到诗歌发生的那个片刻里去。  大历三年(768年),57岁的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三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今属湖北),是年岁末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他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写下了《登岳阳楼》。  读这首诗,我反复思量的,是一个
期刊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在《雷雨》的情节发展中,酒起到不可或缺甚至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酒让道貌岸然的周朴园放松警惕,撕掉伪装。周朴园喝醉时告知蘩漪,周萍的母亲被赶出周公馆后投河死了。冷酷的资本家、封建大家长周朴园决不会在清醒状态下讲出心里的秘密,只有酒后他才能吐真言,道出内心压抑许久的情感。其中残忍抛弃自己年少时候的恋人侍萍的那段往事,藏在他心中最柔软、最内
期刊
情感是真实的又如何?  师:讲到《雷雨》,大家最喜欢讨论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情感是不是真实的,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价值很有限,情感是真实的又如何?  生: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  师:我们运用“真实”一词时常常有个潜藏的前提,即真实地袒露自己的赤诚、热爱、勇敢、担当等;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实暴露自己的狡诈、自私、卑怯、无耻等。如果是后者,真实又如何呢?周朴园真实暴露了自己的无情无义、自私残忍,当然也真实展现
期刊
这是一曲由马克思唱给19世纪工人的颂歌。它旋律简朴,不失雄浑的气势,语言灵动,逻辑严密,意蕴深刻。  它来自一位深层意义上的革命者,一位持有洞见的思想家。可以想象那个讲演的现场:《共产党宣言》发表8年后,时年38岁的马克思走上了英国宪章派朋友们集会的讲坛。作为居住在伦敦第恩街28号的流亡者,马克思贫病交加,刚刚失去了8岁的儿子;但讲台上的他思想深邃,针对19世纪的现实和历史问题侃侃而谈,身后仿佛站
期刊
《谏逐客书》是秦朝文学家李斯撰写的一篇奏章。公元前237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让他同意修一条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浩大的水利工程缓和秦国对韩国的军事威胁。这一计谋被秦国识破,于是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劝秦王驱逐在秦的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谏逐客书》。这篇文章读起来音节和畅,气势充沛,富有情韵之美,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道:“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
期刊
创刊以来,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小学生作文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十三届了,累计有近200万名同学参加。今年的比赛也有约40万人参与,能从这么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得到奖项,实属不易。  在评选过程中,我们读到了很多优秀的作文。其实评价一篇作文好或不好,有很多标准,比如内容是否精彩,結构是否合理,词句运用是否得当,等等。但我始终以为,“真实”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什么是真实?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