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t1990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和对书本里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做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其学会如何预习、思考和质疑,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尽可能照顾到“面”,以让学生“跳一跳拿得到”为基本原则,目标导向一定要到位。再后就是想尽千方百计创设一种赋有感染力的读书氛围,激励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学生要根据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认真读书、思考、探讨。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就记下来,以便在学习小组讨论时提出解决。待学生自学后便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讨论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在争论中问题会越争越清楚。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小组间共性的问题要及时点拨,注意点到为止,不可一点到位,要给学生留有深入讨论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穷追不舍的顽强意志。
  三、整合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通过信息技术能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构建出与课文匹配的情景并能有效进行拓展的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阅读课的乐趣。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效果:第一,能拓展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改后,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创设更贴切的阅读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宽松、与课文更贴切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第三,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发展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大大增加学生的看、听机会,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能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堂内外沟通,学生思维发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从多方面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诵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五、加强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这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探究,采用合作的方式尤其重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机制,对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人单个学习要好得多,而且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组织得法,不能搞得像一盘散沙,课堂要把握有序有节,切忌无效合作。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阅读教学的策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哨而忽视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教学中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感染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到:以文动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同时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讲和读之间的矛盾,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不仅从重音、停顿、语速这些方面开始练习,而且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自我感受和体验得以加强,情感得到升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其他文献
所谓双语教师,是指履行双语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在我省民族地区已实行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民族为主(占全州总人口的75.5%)的民族地区,自195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汉双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已逐步形成了共识:认为在民族地区实行
大部分的老师们在备课时会对教材作适当处理,因为确实教材中的有些主题已不吸引学生。但是,很少有老师去深入分析教材,对课本的上下节内容进行调整。在教学中,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按照自己的计划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从内容的要求、技术操作的要求、语言的要求等作了重要的调整。几个学期下来,发现学生喜欢课堂,喜欢信息技术课,也喜欢自己的创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1、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受。”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标首次提出“形成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对于学习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语感?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是为了“应试教育”。2、是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神,主宰一切。3、是教学方法简单粗糙。那么要改变这种乡镇中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更新观念是首要的。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实质,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研究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迫在眉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能思善想的具有主观能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
一、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  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1、是以“书”为本。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何谓语感,各家学说见仁见智,没有一个严格完整的定义,但对语感的把握却有其一致性——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它往往可以不经过思维分析、逻辑判断,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直觉地感悟到其情味、意蕴、哲理,它是快捷的、直觉式的、整体的把握与感知。语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确实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一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也是语文教师感到很棘手的部分。在平时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种情况,许多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在其作为或者随笔中使用方言文字,有些是喜欢使用而有些是不知不觉的就将方言写进了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使用比较的恰当,使得文章立刻显得生动起来,但有些学生的使用,却使得自己的文章反而变得不伦不类。面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使用方言词语和语法的现象,应当指导对方言有兴趣的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学生的生命价值、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
期刊
Multiple types of stem cell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but their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remains elusive. In this study, a 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