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蚂蚁记”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eb1.0时代的网络学习以主题学习网站为主要特征,多为以“知识为核心”的个别化学习。到了Web2.0时代,网络学习转变为以共享、互动、合作为特征的协作方式。网络学习正从关注技术转变为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涵。基于网络的群体协作与群体智慧共享,已成为当前网络项目学习的主要特点。
  
  “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甘肃平凉解放路小学、甘肃平凉红旗街小学三所学校师生共同组织完成的。两地师生通力协作,一起探索神奇的蚂蚁世界,通过网络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我们为什么选择蚂蚁进行研究
  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学习是项目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不同学科、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其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都需要两地师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共同协作完成,这样的学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活动主题的确定是项目学习的首要任务。如何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我们除了要充分考虑远程两地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外,还要考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兴趣。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才有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在“蚂蚁行为探究”学习中,我们为什么选择蚂蚁进行研究呢?
  我们的研究最初并不是聚焦研究蚂蚁,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确定和商讨始终贯穿在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蚂蚁行为探究”主题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昆虫世界—身边的昆虫—校园的昆虫—小蚂蚁大世界—蚂蚁吃什么—蚂蚁行为探究”。从这个阶段演变可以看出,我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由大到小不断聚焦,而这一聚焦过程是两地师生在不断协作商讨中完成的。
  从“蚂蚁吃什么”层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始终以问题为纽带,用问题贯穿整个研究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前,教师组织两地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自己对蚂蚁感兴趣的问题。两地136名学生一共提出了500多个问题,最后经过整理归纳成了90多个有共性的问题。我们以两地师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蚂蚁吃什么”为切入点,让学生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在探究“蚂蚁吃什么”的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新问题。经过两地师生商讨,大家把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打架”作为新的探究问题。在探究“蚂蚁为什么打架”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蚂蚁的气味不同就很容易打架。那么,蚂蚁是靠什么来感觉气味的呢?是不是触角的作用呢?经过两地学生共同讨论,“蚂蚁触角有什么作用”又作为新的问题使研究进入新的层面。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实践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体验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蚂蚁,了解不同生存环境中的蚂蚁,同时以“蚂蚁吃什么”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动手实验。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准备实验材料,动手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共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技术的支撑悄然改变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的项目学习中,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的学习效能工具、交流协作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决策工具来看待。学生是使用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主人,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在“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中,我们运用多种信息工具支撑并促进两地师生的分享和合作,为共同深入开展有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网络平台的运用。为了便于及时沟通和分享,我们为本次远程活动建立了专题博客。两地师生通过专题博客交流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新的研究问题,让师生的行动研究显性化。专题博客使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更为开放,它让学习者、研究者和管理者能及时分享研究活动进程,在多向对话中提高研究实效。网络平台既是沟通的工具,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是VCT(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虚拟教室漫游)模板的运用。VCT模板基于PPT但超越PPT。它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反思、活动过程以及课程资源等,能把两地师生丰富的教学过程完整有序地记录并呈现出来,使两地师生能够有效地共同分享彼此探究蚂蚁行为的整个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更加关注项目学习以学生为本,关注项目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点滴发现。这对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是思维工具的运用。在本次远程协作学习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研究支架。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实践探究的可视化支架,作为思维创新和交流合作的媒介支架,为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合作提供了有利帮助。如,深圳“蚂蚁侦探队”小组在探究“蚂蚁为什么打架”时,用思维导图共同绘制出了实验探究结果(如下页图)。通过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以及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共同读写 体味协作的快乐
  在“蚂蚁行为探究”学习活动中,我们将两地学生共同读写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两地三校学生共同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共同撰写《我们的昆虫记—蚂蚁篇》,加强彼此间的有效协作,提升语言水平。这样,就把实践活动与课程学习相关联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效能。
  在学习活动中,两地学生共同探究、共同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专题博客平台,通过共同写作、合作修改来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言语能力。下面就是一篇由两地学生共同完成、合作修改的习作。
  合作修改案例:有趣的蚂蚁搬食
  今天下午,我来到楼下的花坛边(玩耍),无意间,我在花坛石凳下一处比较隐蔽的地方发现了一些黑色的小家伙(小精灵)——蚂蚁。小蚂蚁(只见那一只只可爱的黑色小精灵)正在向前爬,我想它们一定饿了,正在寻找食物呢(吧)!
  我仔细看看(观察)它们,圆圆的小脑袋,细小的胸部和(又)大大(又圆)的腹部,还有(加上)一对细细的,(长长的)触角。(,真是可爱!)当这些小家伙爬动时,它们头上那对小触角便会左右摆动,它们的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怀着好奇心决定去看一看。
  (随着蚂蚁的爬行方向,我来)到了蚂蚁洞前,(。)我发现这个洞穴建造(筑)在比较干燥的地方,这里(不仅可以找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还可以晒到(沐浴到温暖的)阳光。这个洞很小,看起来很深,洞里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清楚。(,还不断有进进出出的蚂蚁。)洞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真想探个究竟,这时蚂蚁们满载而归,只见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奋力地扛着(用夹子似的嘴咬着)一只大青虫向洞穴走来(拖来)。到了洞口,由于洞(口)比较小,他们将食物分成(用嘴咬成)小块,一点一点地往洞里搬(拖)。早就听人们说蚂蚁可勤劳了,今天一见,果不其然,它们搬东西非常卖力,没有一个偷懒的,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真想帮他们一把。他们可真厉害,不一会儿就将那么多的食物搬(拖进)了洞里。不知他们在(狭小的)洞里是怎样享用美食的,我真想去(挖开)看一看。(,把蚂蚁的秘密告诉所有的昆虫研究者。)
  我还要继续观察,说不定还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秘密呢!)
  (作者注:本文由甘肃平凉崆峒区红旗街小学张心卉同学撰写,甘肃史健祺/郭婷婷,深圳胡宇华/周润青四位同学合作修改。修改说明:删除线为删除内容,括号内为添加或修改内容。)
  在这次远程协作学习中,两地三校师生以网络为平台,以项目学习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切入点,以信息工具为支撑,开展远程协作学习。学生在群体协作、互动分享中共享智慧,在合作探究中一起享受、一起体验共同研究的快乐。孩子们居然在上学的路上谈论蚂蚁,在上课之前说蚂蚁,课间在校园里找蚂蚁,在回家的路上观察蚂蚁,在空闲时间画蚂蚁。为了制作蚂蚁探究专题小报,几个孩子星期天一整天都聚在一起,分工合作,设计绘图,网上搜集资料,共同完成作品。
  这一份协作快乐发自师生的心底,流淌在师生的脸上。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编者注:
  2009年,在巴西举行的“第五届微软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中,“蚂蚁行为探究”远程协作学习作品代表中国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获得“最佳合作奖”第三名。这是我国参加“全球创新教师大赛”以来首次在专业领域获奖。
其他文献
韦应物,字义博,京兆万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大历时期的重要诗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韦诗诸体兼备,而尤长于古体。其古体诗远承汉魏古风,受陶渊明诗影响颇深,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韦应物于大历十二年(777)作有《长安遇冯著》,诗曰: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与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及韦应物的其他诗歌相比,此
祝福恩师  刚入师门时,先生是那么的威严,而现在,先生看起来却越发慈祥了。时间在先生身上留下岁月的印记,而先生在学生心里填满成长的记忆。教师节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教师节快乐!其实,先生一直都是辛苦繁忙的,却也总是乐观快乐的,谁说不是呢?  名师速写  李艺先生,身材魁梧,嗓音浑厚,性格豪爽,酒风极正,不仅能歌能舞,羽毛球水平也是“准”专业级的。每每出差,背起装备四处游走,巡
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人类用自身感官无法感受到的生命过程和生理现象,而数字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逼真的模拟性能够帮助人类延展感觉器官,进入神秘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本文以一堂初中生物公开课为例,呈现出基于数字媒体和课堂整合的教学过程,以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一些数字媒体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之道。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的内容是食品安全,是本章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
标点符号教学可以说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挑战。虽然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偶尔穿插标点符号的教学,但很多时候只是蜻蜓点水,再加上标点教学相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学生到了三年级,甚至更高年级,在造句或写作时,标点的使用依然是个大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感受标点的重要性,并初步学会在句子中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逾越的一道门槛。  在一次常州
【本刊讯】2012年10月20日,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是2012中国国际教育论坛的分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开放大学承办,其主题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应邀到会,围绕着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地平线报告等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作为对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相继成立
教学设计自动化由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在1984年首次提出。它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理论研究有较长时间的历史,但实践研究显得比较贫乏,目前在国内功能强大、适用性强、使用面广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平台比较少。  我们利用上海市的教育资源库设计和开发了基于网络的
浙江宁波市江北信息技术组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教研团队,整个团队偏年轻化,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和空间都比较大。自2010年以来,作为教研员的笔者开始规划名为“深海工程”的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训。“深海工程”为期三年,目前已进行到第二年。在本次教研活动之前,“深海工程”已开展过10次主题研训,包括教学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语言设计等内容。  通过系列化专题研训,本区信息技术教师的
项目概况    “国培计划”—2010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是针对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六省(区、市)的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实施的远程培训。该项目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www.teacher.com.cn)、新思考网(www.cersp.com)、百年树人网(www.edu12.com.cn)共同承担,共培训教师93,379名。其中,继续教育网负责语文、数学、英
Model-It是美国GoKnow公司开发的一款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可视化建模和模拟仿真学习软件。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整合科学课程内容,整理学生的思考过程。利用Model-It学生可以为课堂上学习的科学现象建立模型,并通过模拟仿真来测试所建的模型。这个模型体现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以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理解程度。Model-It虽然是一款应用型小软件,但使用它建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
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目标是: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更好地实现这一课程目标,与教师的创新设计、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对教材的智慧使用以及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是分不开的。  情境应为课堂穿针引线  成功的课堂引入,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