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国家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文化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出其作用。就初中生而言,是学习较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语文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很多思想和内容,将其在课堂中引出,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文章就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原则以及策略。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意义;问题;策略
  一、 引言
  语文课本中涵盖了很多的知识和内容,尤其是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其层次提升,精神内容也进一步升华。如在课本中的范仲淹所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就展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体现的也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留存的传统文化,是教育专家层层选拔、不断研究精选出的,通过在教育中将这种文化渗透,可以对初中生进行感染,达到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初中生人格的健全,精神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主要是以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为主,并不重视对文本中的一些情感、文化等进行挖掘,这也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除了能够学習到一些基本的课文之外,并不能够在人格上、精神上获得一些提升。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则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实现教育的真正突破。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其包含的德育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要求个体学会爱他人,学会爱朋友,学会爱亲人。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叛逆期,可能会和家长、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此时如若未正确引导,极易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通过将语文课本中的德育要素进行挖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高尚的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有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
  人生观指的是个体对人生的一种看法,是对各种事物存在的一种倾向。人生观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均会有所体现,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通过在语文课本中挖掘中华传统的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次理想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那么人生就会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反之毫无理想的人就会浑浑噩噩过日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和理想相关的内容,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引出,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有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阶段的语文相比于小学语文而言,其难度在不断提升,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更多。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的质量。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渗透在教学中,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树立健全的人格,为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三、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
  在初中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单,有些学校内部也并没有组织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这也使得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时,缺乏浓厚的氛围。新课改的理念虽已提出,但是离真正的渗透还有一段距离。很多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这也使得传统文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较少。比如学校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师不能够灵活地通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课堂的氛围进行调动,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传播。在家庭中,父母也没有给孩子一个较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必然会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虽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一直在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考试的结果,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比如功利心理导致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带领学生朗读、讲课、背诵。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听、老师讲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很难真正实现心灵或者是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和沟通。观念的落后必然会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的内容和知识,虽然融入了一些育人的功能,但是只是浅浅地提出,并不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更无法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语文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
  (三)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但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开展评价时,并不会出现一些对自我教学的反思,主要是以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如果学生的考试的成绩排名靠前,那么对该名学生就是表扬;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较低,名次较为落后,那么教师就会对该名学生进行批评。很明显,这种评价过于功利化,并没有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理解的内容、学到的能力,强调的是分数。同时对自身的评价也较少,这也是在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难以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忽略了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渗透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古诗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内部存在的一种精神世界、审美水平,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下的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往往只重视古诗词的翻译内容以及其表达的一些情感。在翻译内容和情感之间,教师会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翻译,对于其中的情感渗透只是一带而过。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素养,忽略了某些古诗词中作者对于田园的热爱、豁达胸襟情感的渗透。   (五)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够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开始交流、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一种崇尚他国文化,忽视本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加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并不会积极地挖掘语文文本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充分理解,这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不够,难以在语文课堂中将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
  四、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和中考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初中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面临应试教育和中考这两座大山的考验。比如在中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标语:挤掉一分,干掉千人。如果因为一分和自己所想要上的学校失之交臂,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其努力就是白费。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多学生都开始钻研语文文本中的基础内容,比如中考的背诵部分、翻译内容。长时间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无力钻研课本内容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二)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
  在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非常大。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管理,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实力,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进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和成绩的压力,出现了情绪不稳定、急躁的情况。这种压力,会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度不深,语文知识又正处于学习中。有时即使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而由于学生本身的素养不高,就很难体会传统文化中所渗透的一种热情好客、对他人的尊重等相关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语文课堂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五、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學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需要语文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执教观,明确执教的相关原则。首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每一名学生,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自身的素养也存在差别。因此,教师就需要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次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循序渐进的引导性原则。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然渗透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彻底领悟知识的来源、内容、情感,帮助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最后,确立学生主位原则。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挖掘课本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六、 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初中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促进了初中生更好地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文本的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执教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华文化学习的氛围。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语文文本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能够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将语文文本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呈现。其次,在学校内部要借助各种习俗或者是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中秋节,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的氛围。最后,在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实践活动,积极探讨中华文化,不断地健全初中生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融入情境教学,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文本中,有很多的内容均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引出这些传统文化时,教师不能过于生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感受。所谓的情境教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将一些内容采用情境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缓解语文课堂学习的枯燥性,还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出。比如,《屈原(节选)》这一课,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郭沫若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了解本剧在写作时的写作背景以及意图,了解在我国历史上屈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诗人,能够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以及爱国情怀。在该节课程中,教师可以以情境展示的方式,制作出一个简短的视频,展现出屈原和朝廷奸佞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该视频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屈原的内心独白,比如屈原的一身正气、忠贞不屈。在视频的感染之下,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也对屈原的相关优秀品质进行了呈现,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行了诠释。
  (三)融入小组探究,深度解析语文文本中的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想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断地健全初中生的人格品质以及相关素养,就需要教师能够对语文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深度进行解析,实现文本和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在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知识进行掌握,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出师表》这一课,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多义字、异义字、通假字等,了解诸葛亮的建议以及思想感情。在该节课程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多的。如,政治文化,包含“仁”“德”的政治思想,“纳谏”“用贤”的为君之道。还包含道德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等,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诸葛亮比较重视政治以及人伦的道德。教师通过组建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出师表所讲述的内容,其所渗透的情感,最终总结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不仅实现了课堂中生生的有效互动,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组织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除了需要教师能够对文本中潜藏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之外,还要构建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课堂的辩论赛,传统文化和现实结合的归纳赛等,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升华。教师可以通过对各个文化节日的充分利用,让学生体会不同节日的文化内容。如在清明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扫墓,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进行表达;在植树节,可以带领学生植树,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快乐;端午节可以组织包粽子的比赛,讲述屈原的故事,对屈原进行纪念。总之要将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相联结,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真正融合。
  (五)转变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就需要对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进行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自评,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教学的手段进行优化,不断创新教学的风格、教学的语言。其次,要合理地对学生评价。要从多元化角度,如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努力、学生的个人品质、学生的理想等,全面化的评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从传统的“好、很好”之类的口头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具体化的评价,同时,也需要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公平性。
  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特征,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深入学习的一种体现。在将其渗透时,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遵循因材施教、学生本位以及循序渐进的引导性原则,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维君.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1):39-40.
  [2]赵元明.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J].新课程,2021(6):86.
  [3]霍文强.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93-94.
  [4]丁丽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20(41):219.
  作者简介:
  李林翁,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城县白马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加严重,已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团队中的关键组成。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会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受到其一定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人生观念等都会对学生形成作用力且影响深远。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会为学生带来严重的不良作用。文章对积极情绪与职业倦怠展开简要分析,并结合积极心理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深入探究,也
摘 要:随着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应重视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应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通过进一步分析,结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文章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读写结合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读写结合  一、 引言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不断创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对批判性思维的探究与应用往往是浮于表面的,此种现象将严重阻碍新课改的普及与推进。批判性思维对于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强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力度,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初中数学;构建思路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批判性以及创新性思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难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再加上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解读新课程标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应当基于新课标的指引对语文教学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尝试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文章简单分析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新课标  一、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一)基于合作学习活动课堂气
摘 要: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尝试将“题组教学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计算、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让学生在题组学习的过程中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并且稳扎稳打切实提升个人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文章探究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题组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题组教学法”;教学策略  在运用“题组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先明确划分题型的标
摘 要:“习作难教,难教习作。”课程改革20年来,习作教学依然是我们一线教师心中的“痛”。教师们之所以畏惧习作教学,就是苦于指导的不得法,苦于批改的工作量大。而学生方面主要是缺乏习作兴趣,常常苦恼于“无米下炊”。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的习作素材如源源不断的活水,帮助学生开辟通往习作水平提高的道路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日常功夫;口头表达;积累表达;作文评语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
摘 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许多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率正在升高,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增多,亟待解决。在学校期间,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逆反心理对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逆反心理会疏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最终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个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群文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学方式,它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以及核心素养培养上更具优势。文章主要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摘 要:课堂巡视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保障。《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效的课堂巡视,不仅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管控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还使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认知状态,巩固基础、提升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文章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对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巡视展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