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平台,是档案工作主动深度融合信息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近年来,吴江区档案局高举档案文化旗帜,构建“吴江通”地域历史文化网站和“吴江通”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内同行中走活了网络“先手棋”,使档案工作从“深闺”迈向前台。“吴江通”网站日均点击量从五年前的不到100人次上升到8000人次。“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在全国近400家档案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获得了2016年度冠军、2017年度亚军、2018年度继续保持领先的好名次,在全国同行业间拥有较高知名度。同时,依靠自身的努力,“吴江通”品牌也成为吴江本地重要的宣传媒体,成为宣传吴江、展现吴江“文化自信”的一张名片。
一、“吴江通”的建设模型
自2011年开始,吴江区档案局决定搭乘网络快车,将网络平台的传播快和范围广的优势引入档案中来。
首先是“吴江通”网站的创建。吴江档案原来有一个宣传平台——吴江档案信息网,但限于内容和定位,点击量始终不高,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为此,吴江区档案局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系统调研,对网站进行改版,从网站架构、功能特色、栏目设置、页面风格、网站宣传和维护运营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谋划,力求做精做优。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充实,“吴江通”网站于2013年6月正式升级运行。升级后的网站宗旨和任务,跳出原来比较单纯的档案工作宣传范围,定位为“主打吴江地域历史文化,构建网上数据库,引领档案工作”。“吴江通”依托海量的档案馆藏资源,共设置了“吴江名人”“吴江记忆”“地方志书”“吴江大事记”等36个一级栏目,100多个二级栏目。网站建成以来,已逐步成为吴江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档案文化品牌,先后被评为吴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创优奖和优秀政务网站。网站拥有2亿多文字、2万余张图片,年访问量突破200万人次。
基于“吴江通”网站开发初见成效,2014年底,吴江区档案局决定乘势而上,深化“互联网+”模式应用,着力打造快速、高效、便捷、互动的档案文化宣传新阵地——“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筹建之初,明确提出“不搞形式主义、不上低俗内容、不做标题党”,始终坚持“史料为重,内容为王”的编纂理念,努力把“吴江通”微信号建设成为吴江地域历史文化展示的窗口,提供档案公共服务的平台,构建档案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三年多来,“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共推送经精心编纂的稿件近千条,累计阅读人数达百万人次,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吴江通”的运行模式
实践中,吴江区档案局首先确定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宣传吴江地域历史文化,进而吸引社会大众关注档案文化和档案工作的思路。
在确定了“吴江通”的网站定位后,经过几次讨论最终商定了网站栏目设置,接下来借助网络专业公司力量搭建网站框架,其后,又用了几个月时间进行内容填充。各科室根据工作分工,做好具体的资料搜集、征集、编辑、审核工作,确保资料真实、可靠、完整。同时,借力社会资源,通过与区文联等单位合作,将一些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整合补充到网站上。网站建成后,由技术科负责日常安全维护,按照信息公开流程,办公室负责上网信息审核和发布工作。
“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建设初期,组建了微信工作团队,由局长担任总编,办公室、编研征集科、地方志编纂科按月轮流承担编辑任务,实行组稿例会制。稿件由编辑组在“编辑群”内集体审阅,总编把关,技术科负责制作上传。一般每周工作日发布,每天一条。在内容发布上,重点推送读者喜闻乐见和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人文历史资料,以及与档案工作紧密相关的活动报道。在扩大受众面上,发动全体人员通过扩大“朋友圈”、及时转发、点赞等方式,吸引大众关注“吴江通”,提升影响力。诸多介绍吴江外地游子的文章引发来自全国各地的点赞留言,將“吴江通”的影响力几何级数拓展。
三、“吴江通”的运行经验
吴江区档案局抢抓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以档案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吴江通”网站和微信平台构建,加快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是对“互联网+档案”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在“吴江通”网站和微信的建设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资源支撑。在建立“吴江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同时,我们结合吴江历史文化底蕴和馆藏档案资源均十分丰富的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挖掘和保护。近年来,先后设立了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吴江档案库,党史和抗战历史资料库,晚清和民国历史档案库,柳亚子、费孝通等名人资料库,“丝绸之路”工商档案库,吴江报业新闻档案数据库和吴江电子图片库等各类专题资料库。同时,通过举办“中秋显宝”大会等多种途径抢救性征集散存于社会的珍贵历史文化档案。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从“十二五”末的17多万卷增长到目前的60多万卷(件、册),电子图片库总量超过32万张,为丰富“吴江通”网站和微信稿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有一支热爱地方文化的团队。“吴江通”网站和微信是集中展示吴江地域文化的平台,也是展示吴江文化自信的平台,内容包罗万象,在完整性和专业性上都做到了吴江领先和行业领先。网站的内容得益于吴江地方文化工作者的支持,更得益于团队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吴江通”微信号除了一名技术人员是专职外,其余的责任编辑都是职能科室负责人,均为兼职,大家都兢兢业业,不言辛苦。以2017年6月为界,之前主要是局内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撰稿或邀请文史爱好者撰写;之后,“吴江通”面向社会发布征稿启事,得到热烈响应,现在基本上每天收到一两篇投稿,“吴江通”微信推文有80%是社会人员提供的,一方面减轻了局内人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选题范围。吴江下辖的所有区镇都有“吴江通”的作者,“吴江通”成为真正意义上挖掘吴江历史人文,展示吴江风土人情的窗口。同时依托作者的人脉资源,阅读量和点赞量得以巩固,保证了“吴江通”微信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是有一些能吸引粉丝参与的活动。网站和微信内容的好坏固然重要,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受众群体的扩大更为迫切。实践证明,一个微信号影响力的培育,除了高质量的推文作为基础外,结合自身特色举办活动是一条捷径,更是成功的关键。“吴江通”之所以能够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影响力,与它的粉丝数量有很大关系。2015年9月份,吴江区档案局在“吴江通”网站上举办了“万人答千题,史记‘吴江通’”活动,提供10张试卷,1000多个题目(分批),市民通过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即可完成答题。2015年底,区档案局举办了一次“最美档案人”的评选活动,宣传吴江档案人风采。2017年上半年,又举办了“我是小小讲解员”评比活动,让小学生走进吴江档案馆,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写讲解词,讲家乡的人、事、景。通过活动投票评选,粉丝数量迅速提升,最高值超过10万,扩大了“吴江通”微信号的社会影响。
四是有一些可以扩大影响的平台。从2017年2月份开始,借助以新闻更新快、内容丰富著称的“今日头条”平台,将每天的内容在平台上发布,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日均点击量达到数千人次,其中《重磅喜讯吴江人程开甲有望再获大奖,习近平将亲自颁奖!》一文达到了34万阅读量,在全国公众号中都是不多见的。同时,“吴江通”还被吴江区委宣传部主办的“苏州吴江发布”纳入其政务微矩阵之中,多篇文章在“苏州吴江发布”微信公众号上转载,成为宣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吴江通”的建设模型
自2011年开始,吴江区档案局决定搭乘网络快车,将网络平台的传播快和范围广的优势引入档案中来。
首先是“吴江通”网站的创建。吴江档案原来有一个宣传平台——吴江档案信息网,但限于内容和定位,点击量始终不高,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为此,吴江区档案局专门组织人员进行了系统调研,对网站进行改版,从网站架构、功能特色、栏目设置、页面风格、网站宣传和维护运营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谋划,力求做精做优。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充实,“吴江通”网站于2013年6月正式升级运行。升级后的网站宗旨和任务,跳出原来比较单纯的档案工作宣传范围,定位为“主打吴江地域历史文化,构建网上数据库,引领档案工作”。“吴江通”依托海量的档案馆藏资源,共设置了“吴江名人”“吴江记忆”“地方志书”“吴江大事记”等36个一级栏目,100多个二级栏目。网站建成以来,已逐步成为吴江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档案文化品牌,先后被评为吴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创优奖和优秀政务网站。网站拥有2亿多文字、2万余张图片,年访问量突破200万人次。
基于“吴江通”网站开发初见成效,2014年底,吴江区档案局决定乘势而上,深化“互联网+”模式应用,着力打造快速、高效、便捷、互动的档案文化宣传新阵地——“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筹建之初,明确提出“不搞形式主义、不上低俗内容、不做标题党”,始终坚持“史料为重,内容为王”的编纂理念,努力把“吴江通”微信号建设成为吴江地域历史文化展示的窗口,提供档案公共服务的平台,构建档案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三年多来,“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共推送经精心编纂的稿件近千条,累计阅读人数达百万人次,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吴江通”的运行模式
实践中,吴江区档案局首先确定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宣传吴江地域历史文化,进而吸引社会大众关注档案文化和档案工作的思路。
在确定了“吴江通”的网站定位后,经过几次讨论最终商定了网站栏目设置,接下来借助网络专业公司力量搭建网站框架,其后,又用了几个月时间进行内容填充。各科室根据工作分工,做好具体的资料搜集、征集、编辑、审核工作,确保资料真实、可靠、完整。同时,借力社会资源,通过与区文联等单位合作,将一些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整合补充到网站上。网站建成后,由技术科负责日常安全维护,按照信息公开流程,办公室负责上网信息审核和发布工作。
“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建设初期,组建了微信工作团队,由局长担任总编,办公室、编研征集科、地方志编纂科按月轮流承担编辑任务,实行组稿例会制。稿件由编辑组在“编辑群”内集体审阅,总编把关,技术科负责制作上传。一般每周工作日发布,每天一条。在内容发布上,重点推送读者喜闻乐见和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人文历史资料,以及与档案工作紧密相关的活动报道。在扩大受众面上,发动全体人员通过扩大“朋友圈”、及时转发、点赞等方式,吸引大众关注“吴江通”,提升影响力。诸多介绍吴江外地游子的文章引发来自全国各地的点赞留言,將“吴江通”的影响力几何级数拓展。
三、“吴江通”的运行经验
吴江区档案局抢抓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以档案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吴江通”网站和微信平台构建,加快档案文化建设的实践,是对“互联网+档案”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在“吴江通”网站和微信的建设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资源支撑。在建立“吴江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同时,我们结合吴江历史文化底蕴和馆藏档案资源均十分丰富的特点,从战略高度重视挖掘和保护。近年来,先后设立了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吴江档案库,党史和抗战历史资料库,晚清和民国历史档案库,柳亚子、费孝通等名人资料库,“丝绸之路”工商档案库,吴江报业新闻档案数据库和吴江电子图片库等各类专题资料库。同时,通过举办“中秋显宝”大会等多种途径抢救性征集散存于社会的珍贵历史文化档案。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从“十二五”末的17多万卷增长到目前的60多万卷(件、册),电子图片库总量超过32万张,为丰富“吴江通”网站和微信稿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有一支热爱地方文化的团队。“吴江通”网站和微信是集中展示吴江地域文化的平台,也是展示吴江文化自信的平台,内容包罗万象,在完整性和专业性上都做到了吴江领先和行业领先。网站的内容得益于吴江地方文化工作者的支持,更得益于团队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吴江通”微信号除了一名技术人员是专职外,其余的责任编辑都是职能科室负责人,均为兼职,大家都兢兢业业,不言辛苦。以2017年6月为界,之前主要是局内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撰稿或邀请文史爱好者撰写;之后,“吴江通”面向社会发布征稿启事,得到热烈响应,现在基本上每天收到一两篇投稿,“吴江通”微信推文有80%是社会人员提供的,一方面减轻了局内人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选题范围。吴江下辖的所有区镇都有“吴江通”的作者,“吴江通”成为真正意义上挖掘吴江历史人文,展示吴江风土人情的窗口。同时依托作者的人脉资源,阅读量和点赞量得以巩固,保证了“吴江通”微信号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是有一些能吸引粉丝参与的活动。网站和微信内容的好坏固然重要,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受众群体的扩大更为迫切。实践证明,一个微信号影响力的培育,除了高质量的推文作为基础外,结合自身特色举办活动是一条捷径,更是成功的关键。“吴江通”之所以能够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影响力,与它的粉丝数量有很大关系。2015年9月份,吴江区档案局在“吴江通”网站上举办了“万人答千题,史记‘吴江通’”活动,提供10张试卷,1000多个题目(分批),市民通过自己的手机或电脑即可完成答题。2015年底,区档案局举办了一次“最美档案人”的评选活动,宣传吴江档案人风采。2017年上半年,又举办了“我是小小讲解员”评比活动,让小学生走进吴江档案馆,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写讲解词,讲家乡的人、事、景。通过活动投票评选,粉丝数量迅速提升,最高值超过10万,扩大了“吴江通”微信号的社会影响。
四是有一些可以扩大影响的平台。从2017年2月份开始,借助以新闻更新快、内容丰富著称的“今日头条”平台,将每天的内容在平台上发布,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日均点击量达到数千人次,其中《重磅喜讯吴江人程开甲有望再获大奖,习近平将亲自颁奖!》一文达到了34万阅读量,在全国公众号中都是不多见的。同时,“吴江通”还被吴江区委宣传部主办的“苏州吴江发布”纳入其政务微矩阵之中,多篇文章在“苏州吴江发布”微信公众号上转载,成为宣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