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一个时代的后空翻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
—— 冯小刚
  
  再没有比去史家胡同12号更愉快的采访了。
  那天早晨突然刮了一阵劲风,把多日来笼罩着北京的浓重雾霾瞬间吹散,一些硕大的树叶如散落的纸张盘旋在幽静的胡同深处,如同一出戏的场景。叩开12号院的朱红大门,郑晓龙正在吃早餐,大片阳光洒在他的身后。
  在玄关处换鞋时,听他在餐桌那边热情地招呼,“吃过没?一起来吃点儿!”
  跟着,便觉他的热情是习惯使然。他并不急于聊由他执导并在热播的《后宫甄环传》,而是蹲在水池边喂鱼,“喏,锦鲤贪吃,长得特快,夏天的时候才这么点儿大。”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长度,继续说,“一天喂几次要掐着点儿,不能让它给吃撑了。”接着,他走到一丛盛放的红杜鹃前,说起冬天养花要注意的事项云云。再然后,他开始讲史家胡同的故事,西边的51号院曾经有过的纠葛,人艺的宿舍楼里过往的恩怨,以及他与冯小刚、葛优、赵宝刚的从前……
  难怪,很多人说郑晓龙是故事篓子,他背手而立,娓娓道来,再平凡的事也能讲得荡气回肠。故事里的每个人,在时光的剥落里有的仍相知,有的长别离,而有的渐老去,但那些感动,仍然有着蓬勃的力量。郑晓龙作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拓荒人,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影视业30年发展之路,当这些往事经过他的创新重组,也成为一部部观照现实、紧贴时代的作品。
  观众对郑晓龙的认知,就是源于这样一批优秀作品。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以及正在热播的《后宫甄嬛传》,等等。而他故事里出现的王朔、冯小刚、葛优、赵宝刚这些如今在文艺界响当当的人物,早于30年前就聚集于他的周围,见于微时,并彼此成全,有些至今仍保持着相见甚欢的关系,除了志趣相投,最重要的是能各取所需。
  后来,他又起身喂了一次鱼,决定说说《后宫甄嬛传》。见他话锋转来,便请他点评一下今年大热的几部宫斗剧。他狭长的眼眸里闪出一道略显狡猾的光,“给我下套儿呢吧!”然后笑笑,和言悦色地说,“我不在乎网络上说什么,我更在乎知识界、文化界的评价。这部戏是有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价值的宫斗剧,不管别人怎么胡来,我要做一件正本清源的事。”
  所以,他的身上除了笑看风云的气度,还有一种严谨的学问态度。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文中说:“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
  
我不是伯乐
  大约27年前,郑晓龙认识了冯小刚,专门去看他的画,感觉风格前卫。冯小刚当时颇为得意,认为自己的画反映了一种自由思潮,而郑晓龙却不以为然,说他形式大于内容,应该改变,令形式变成内容。
  都是年轻人,聊起来,明里是话语的碰撞,暗里却是思维的较劲。
  不知谁影响了谁,这次讨论后不久,冯小刚对郑晓龙说希望有机会调到“北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来。当时郑晓龙是分管生产的副主任,他建议冯小刚先到剧组实习,便安排他进了《大林莽》剧组做美术。有一天,郑晓龙来探班,带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闲时翻看,边看边乐。这吸引了冯小刚的注意,便问他什么书这么好笑,他把书递给他,结果,这一看便改变了冯小刚的命运。
  倾盖如故,这大约是冯小刚初见王朔作品时的心情。后来,他要郑晓龙帮他两件事,一是调他来北视,二是介绍他认识王朔。
  郑晓龙与王朔同在部队大院长大,王朔虽小他几岁,却是他们中不折不扣的玩主。郑晓龙形容,他们是当时的潮人,思想前卫,旗鼓相当,而他恰好做了北视的生产副主任,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刚刚起步,给了他们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正好,他的工作可以把一帮哥们儿拉到一起。
  《大林莽》拍竣后,王、郑、冯三人便有了第一次会面。郑晓龙笑言,打这之后,冯小刚有了吃饭的本事,他能把王朔的语言学得惟妙惟肖,包括写剧本都是这个路子。如果不是王朔指引,光靠着做美术的基础,不可能当上导演。
  他眼里的冯小刚是一个极聪明,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在做《编辑部的故事》剧本时,冯主动请缨,当时主抓剧本的李晓明不同意,但前面定下来的几个编剧写得一塌糊涂,郑晓龙建议用冯小刚试试,让他写了七八集,果然他与王朔的风格最为匹配。冯小刚在自传里,也坦陈自己是在王朔创作风格的指引下,跨出了作为编剧的坚实一步。
  这部电视剧风靡一时,并埋下了冯氏喜剧的种子。它同时成就了很多人,冯小刚、葛优自不在话下,还有初执导筒的赵宝刚。
  “很多人说我是他们的伯乐,我真没那么高尚。在某种意义上说,调他们进来,是对北视有好处,把他们培养成好导演,也是对这个产业有好处。他们想改变命运,都在非常努力地做事,并不是媒体说的那样,我把这几个人捞上来,我真不覺得要图什么回报。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郑晓龙所指的“他们”,除了一位非凡的,对中国电影有开创性贡献的导演冯小刚,另一位便是在电视圈大放异彩、铺陈出无数风花雪月的言情大师赵宝刚。
  赵宝刚原是首钢工人,因在《四世同堂》里出演角色,便顺理成章留在北视做事。出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他格外努力,从剧务到导播、导演助理、副导演,每一项均表现出色。直到《编辑部的故事》,赵宝刚终于等到执导机会。
  拍这部戏时,郑晓龙得了肝炎,因原来的导演与摄像沟通不畅,致使进度缓慢。一天,他带病来到剧组,做了几个决定:第一是把赵宝刚派来做导演;第二换掉一个摄像,一个演员;第三,定下拍摄风格,保证资金到位。起用赵宝刚的原因,缘于他在《渴望》剧组的经验,他熟悉三台机位的拍摄方法。而赵宝刚不负所望,碰上一个好剧本,便成了一个好导演。
  “论才华,他比不上冯小刚,但因为入行比较早,占了先机,只要给他好剧本,他就是个好导演。我建议他要提高文学上的修养,如果不能提高,在这方面就要用高人。”
  如果从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身上学习一种品质的话,那么,效仿他做事时付出心力的过程,是最见成效的。北视作为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探索者,除了自由的创作氛围和不拘一格的用人思路,为各个环节和工种的创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是郑晓龙认为最重要的事。
  当时,北视除了郑晓龙、李晓明等4个中文本科生外,大部分人没进过大学。在郑晓龙的建议下,北视花费了十几万跟广播学院合办大专班,把课堂设在中心食堂,请来广院的老师集中授课。但这种好事并非人人买账。有一天,郑晓龙走进课堂,见老师在上面讲,下面只有4个人听课,其他人却在办公室聊天。他站在楼道破口大骂:你们对自己是什么要求?花了钱为你们请老师,你们却在这儿聊天!
  这段故事,似乎蛮符合他国企领导的职业身份。但他这样端着的时候实在不多。作为生产主任,他更明白做这份职业的人首先应该尽何种本分,而非应该持何种腔调,这也使他没有养成喝茶看报开闲会的官场范儿,反而始终保持着诗人般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因此,他虽履行着行政职务,但同时更是一个作品不失水准的好导演。
  
“北视”出了个刘二冬
  人们对最好时代的总结,通常伴着对青春岁月的追忆。北视的拓荒之路,也是郑晓龙他们整整一代人的路。在这条路上,他们的青春得以安放,激情和梦想始终飞扬。他说那是最好的时代,充满渴望,思想解放,着迷创新和艺术个性,人人有理想和精神追求。
  北视食堂有位做饭的师傅叫刘二冬,他是中国目前唯一走过奥斯卡红地毯的影视人。当年他从玉渊潭公社调入北视,饭菜做得地道不说,平时更一门心思往剧组里扎。有机会做了剧务后,再一步步做到制片、制片主任、制片人,后来跑到国外拍电影,机缘巧合成为李安导演的中方制片人之一。如今几乎海外大片的中方制片都经他手,手里动辄调用几亿资金。
  聊起这段往事,郑晓龙意气风发。在北视的履历里,除了为文艺界输送人才,还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室内剧《渴望》;第一部幽默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银行贷款,全程赴美国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1年,《北》剧筹拍,北视在美国的发行公司成立。作为一个作风前卫,态度达观的人,被派往美国的郑晓龙,面对一无所知的市场和千头万绪的琐碎,仍然保持着乐天心态。第一步怎么走?没人告诉他。他拉着装满碟的小车在唐人街挨门推销,希望用卖《渴望》的钱来为《北》剧筹资。但收效甚微,只好回国再想办法。后来得到“三九胃泰”的赞助,拿到首批拍摄资金,也开了植入广告的先河。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北》剧计划全程赴美,所需资金极大,他提议以资产抵押向银行贷款,这在当时又是创举。《北》剧用120万元的投资,为中国观众献上了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洋插队”命运变奏的优秀剧集,并令当时的“出国热”退烧。而在美国一段推销员的经历,也令郑晓龙在创作时有了更扎实的生活体验。
  “当时中国的环境跟美国差距很大,而且故事的矛盾冲突在中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展开,这需要一个格局观。我在纽约邀请当地华人和留学生开了六次座谈会,我要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有了现实的认知,作品才有思想含量。我们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对家人报喜不报忧,这也是‘洋插队’们在外面受苦,却不能回国的原因,把这些背景和心理交代出来,人们就不至于像疯了一样奔外国。”
  很多人说郑晓龙的作品能够按住时代脉搏,具有人文关怀。这包含了他的自我精神取向,更有对现实主义的执著表达。比如《北》,他用亲身实践,告诉人们美国并非遍地黄金。而坚持用姜文饰演王启明,也是他对现实主义的另一种坚持。
  在他的認知里,知识分子多种多样,他们的形象不应该框定在文弱的诉求上。姜文当时是电影界大腕儿,电影对他而言是一件极神圣的事儿,如何肯屈尊来演一部电视剧呢?同事们除了对他形象与知识分子脱节的担心,更多在于他是否真能做这件事。但郑晓龙说,请姜文来他还真没费什么劲儿,当时《编辑部的故事》已经播出,姜文喜欢得不行,觉得电视剧完全可以做得很艺术,很牛逼。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繁华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着毛”,这是剧中葛优饰演的李冬宝的自嘲语式。在这部之后,葛优今日的煌煌成就,也证实了姜文看待艺术的标准和慧眼。
  事实上,《北》剧后来所引起的轰动,不仅让当时高居电影圣堂的姜文接着了地气儿,也使他的第一次荧屏秀没有任何遗憾。
  此后,两人交情甚笃,郑晓龙说他们是一路人,热血、义气、爱较劲。后来,姜文在郑晓龙的《金婚风雨情》里再次友情出演。
  
兄弟,别装
  前段时间,郑晓龙首次导演的古装大戏《后宫甄嬛传》在北京热播,收视突破12点,创北京地区全年新高,引起观众热捧及圈内专业人士热议。有人说,看了郑晓龙的《后宫甄嬛传》,十年内不用再看古装剧了。
  在这部剧里,郑晓龙以对历史、文化的批判性思考,给予这部作品一种别开生面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直是人们对郑晓龙的作品的认知标签。抛开他在北视的行政成绩,单看他作为导演的作品。虽说各花入各眼,功力见仁见智,但事实上,从《渴望》到《金婚》,直至《后宫甄嬛传》,郑晓龙一直在坚持一件事,把神圣者推下神坛,于平凡中提炼伟大。
  30年前,《渴望》作为中国第一部室内剧,是在电视新技术的发展下催生的。但这部剧不仅开创了电视技术的先河,也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万人空巷,平凡善良的刘慧芳,成为当年的全民偶像。郑晓龙回忆说,主题歌的传唱度,慧芳服的流行,犯罪率的下降,观众自发的热爱,是今天任何一部电视剧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电影方面,他2001年的作品《刮痧》,以中美文化的冲突为主线,把“中医”的神秘不动声色地落地,当时反响很大。这也使很多人以为,一向不怎么规矩的郑晓龙,这下要朝着大银幕去了。然而,他情绪的尾巴游到这儿便开始返航。
  在他看来,影视作品就像他的笔,涂抹的是人间万象,有无奈的分离和温暖的团聚,也有人性中善恶邪正的较力,但最终折射的无不是人间真情的永恒延续。他的创作力,不在作品的形式、数量或质量,而在于,他能让故事中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剥离虚伪矫饰。
  观众也因此有幸看到更多奔跑在艺术轨道上的生活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年又一年》、《金婚》、《春草》、《后宫甄嬛传》,等等。
  再从人以群分的角度往上回溯,同见郑晓龙作品与其性情的一脉相承。
  从他对王朔的欣赏,以及兄弟情谊,彼此难免不被互相影响。也许就在友谊宾馆或蓟门饭店的创作讨论会上,王朔时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兄弟,别装!
  别装!郑晓龙是彻底的。我们很难从他的作品里看到离地三尺的矫情、清高、虚伪甚至高贵。如果决定触碰,也是以批判的勇气和嘲弄的讽喻。
  在长达76集的《后宫甄嬛传》中,郑晓龙将原作者架空虚构的故事“落地”到雍正年间,并从作者营造的梦幻男欢女爱氛围中跳出。他让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凭借自身的美貌善良、聪明才智最终成长为一个善于权谋的深宫妇人,直到登峰造极,成为一朝太后。
  郑晓龙说,“重述历史必须真假分明、正伪分明,如果年轻观众将自己的情感、情怀、情谊毫无保留地投掷在虚幻的想象之中,从而忽视对现实的关注,那就只会失望。”而皇宫就是这样一个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残酷之地,每一个身处深宫的人都面临着为个人和家族命运必须进行的斗争中。
  “这才是符合艺术规律和人性发展的。我们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也要有责任和勇气去树立正确的史观和价值观!”
  想起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据说那位“山寨版”巴顿将军,是冯小刚根据郑小龙的想法改编进去的。
  问他是不是真的?郑晓龙有点撮火:“我就吃亏在做行政工作,这让我没法多拍片子,想想这是让我最不舒服的地方。”
  或许,若他能专注于创作,是不是会有更高的艺术成就呢?
  疑问还不及出口,郑晓龙便已释然,笑眯了眼道:“反正就这么过来了,其实这30年我都挺平和的,片子好不好且不说,我觉得对得住自个儿就行。”
  巴顿将军说,当30年后,你坐在家中壁炉边,腿上抱着你的孙儿,他问你:“二次世界大战时你在做什么?”——你就不用沮丧地回答“唉,我在路易斯安那铲粪。”
  在史家胡同12号的宁静阳光里,郑晓龙喝茶看书,偶尔打打乒乓球。想必,他也有过类似的人生感喟。
  
“很多人说我是他们的伯乐,我真没那么高尚。在某种意义上说,调他们进来,是对北视有好处,把他们培养成好导演,也是对这个产业有好处。“
—— 郑晓龙
  
“反正就这么过来了,其实这三十年我都挺平和的,片子好不好且不说,我觉得对得住自个儿就行。”
—— 郑晓龙
其他文献
年度作品及角色:《失恋33天》——黄小仙(票房:3亿4千4百万)主要杂志拍摄:《尚色》、《好主妇》等  《失恋33天》前,白百何仅是陈羽凡的妻子。之后,她便是固执深情的“黄小仙”。  如果问,最感人至深的爱情是什么?大概是一个个普通人从内心生长的爱与恨。  2011年末,电影《失恋33天》以小人物为视角,由失至得,讲述最平凡最真实的恋爱实录。就是这样一部投资不足1500万的小制作影片,在短短几周之
期刊
公益成就:从“微博女王”到“明星公民”    2011年9月29日,姚晨正式出任“海淀警方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大使”,并现场揭幕了四张主题为“姚晨大戰诈骗怪兽”的创意宣传海报。姚晨把公益和慈善做得有模有样热火朝天,还颇具趣味性。  很多,或者说无数的明星说过成名是件又幸运又疲惫的事。因为明星不能再有正常人的生活,会被窥视,会被放大,没有自由。但是,没有哪个明星像姚晨一样,把自己真正放到这个“普通公民”
期刊
年度作品及角色:《步步惊心》——十四爷主要杂志拍摄:《瑞丽》、《红秀》、《时装》  多少御姐们正躲在办公室角落偷偷看他的微博?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年代,直白表露内心的欲望和自己花痴的心态才让你显得更萌,更有人间烟火气。  偶像并不稀缺的年代,内地的偶像男星却总是这么可遇不可求。早些年有本土气息浓重的陆毅,后来又有戏路渐开的陈坤,如今终于有了不山寨不学院很潮很阳光的林更新。  林更新是不折不扣的新人,《
期刊
年度作品及角色:《步步驚心》——马尔泰若曦 广告及代言:伊芙丽、佰参堂    刘诗诗站在如今波澜起伏的演艺圈名利场上,其实真的不算打眼。尤其又是不喜欢急功近利和自我炒作的类型,总是把持着一种自己的分寸和味道。这样的演员往往比较慢热,但是貌似也会比较持久。扮演了这么多角色,估计刘诗诗自己也没想到是这部清穿剧让她走俏了。之前她在《仙剑奇侠传》里演龙葵,扮相清纯可人的,也没有多少声势。  所以,不管是她
期刊
姚晨离婚事件    身處娱乐圈特殊环境之下,艺人发生感情事件,幕后团队应当如何处理?这关乎艺人的职业生涯,良好的处理方式将有助艺人扭转败局,同样,糟糕的手段也有可能将艺人推向无底深渊。在几对“金童玉女”组合中,姚晨和凌潇肃曾是备受羡慕的一对儿。然而随着姚晨事业的高峰渐显,二人的感情也逐渐呈颓靡之态。终于,2011年年初,姚晨和凌潇肃长达数年的感情宣告失败,姚晨团队对这一事件的危机公关处理也颇为耐人
期刊
由影评人程青松发起的电影金扫帚奖,旨在鞭策中国电影而设立的奖项,已经步入第三届。2012年1月评选已经正式启动。今年的奖项主要分为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最令人失望男演员、最令人失望女演员。增加了最令人失望集体表演奖、最令人失望中小成本影片、最令人失望动画电影、最令人失望引进影片奖四项奖。由景甜、孙红雷主演的《战国》和由张柏芝、任贤齐等人主演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当仁不让分别入围男、女演
期刊
慈善事件:以总拍价553万笑傲某明星慈善夜所获称号:第三届中华慈孝节“慈孝人物”  2011年,已是某杂志举办明星慈善夜的第九个年头,此次募集所得善款将为获救归家的被拐卖儿童以及身患重大疾病的儿童提供救助。尽管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等大牌当晚悉数到场,但全场“标后”并未从几人中产生,而是由许久未露面的田海蓉摘得殊荣。  当晚,田海蓉共拍得两件藏品,其一为时装设计师Diane von Fursten
期刊
  
期刊
上位作品及角色:《宫》——八阿哥、《鸿门宴》——项羽(票房:1.5亿)代表作品:《男才女貌》、《宫》、《后宫》等 微博粉丝数量:550万广告及代言:雪佛兰景程汽车、娇韵诗、天梭手表主要杂志拍摄:《芭莎男士》、《嘉人》、《大周末》、《风尚志》  经过十年的打磨和沉淀,冯绍峰终于突出重围,在影视圈中稳占了一席之地。  10年前,还轻狂的年纪,冯绍峰踏出上戏校门,也许对自己的演员生涯未有太大野心和憧憬,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