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藏清代康熙民窑将军罐浅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军罐为明清时期较为盛行的器型之一,因其盖似将军的头盔、其形似武将巍然屹立,故而得名。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始烧,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器型丰满,直口丰肩,腹下部渐收,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同其他以存储为主要功能的“罐”形器一样,将军罐最初为佛教寺院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的专用骨灰罐,后由于其器型端庄挺拔、丰满俊朗,较宽敞的器物外壁又可用青花、五彩、粉彩等多种手法尽情地绘制各种题材纹饰,极富装饰意味,故逐渐被人们作为装饰家居的陈设器。清康熙时期,将军罐盛行并大量涌现,除了延续顺治朝造型外,还出现了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的新造型,这种造型自腹至足有明显的收敛,近足处向外撇,从而增加了曲线美,显得挺拔向上。装饰品种和图案题材也更加丰富,青花、五彩、三彩、黄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异彩纷呈;人物纹、花卉纹、瑞兽纹、山水纹、博古纹等应有尽有。河北博物院就收藏有一批清代康熙民窑将军罐,品种丰富,装饰多样,极具欣赏价值,现将其在器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的特点简单分析和梳理如下,以供广大收藏爱好者借鉴和赏析。
  1.清康熙 青花五彩婴戏图将军罐
  腹径28厘米,高40厘米,直颈、丰肩,腹至足逐渐收敛,玉璧形底内书“吉庆堂制”四字青花款,附宝珠顶高圆盖,整体线条魁梧、秀美。盖表、颈壁、器身四周均以红、绿、黄彩绘儿童活泼嬉戏、欢腾玩耍的婴戏图,并以浓艳醒目的青花描绘山石点缀其间,整体色彩艳丽多姿,清新明快。“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通过对孩童嬉戏场面的生动描绘,表达人们祈盼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上,宋金时期的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瓷器上也均有装饰,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其表现形式多样,以郊外婴戏和庭院婴戏最为常见,人数也不尽相同。
  瓷绘五彩始自元代,至明嘉靖、万历时成熟,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五色为主。明代时的五彩没有专用的蓝色,只能以釉下青花来表现,即以青花作为五彩纹饰中的蓝彩来表现局部纹饰,亦称青花五彩。至清康熙时,虽景德镇发明了釉上蓝彩,使得五彩成为了真正的釉上彩,并出现了白地五彩、豆青地五彩、米地五彩、红地五彩、哥釉五彩等五彩品种,但青花五彩仍继续烧制。此器便为清康熙青花五彩器,五彩发色清新艳丽,青花则相应地显得青翠明快。如此造型魁梧挺拔,画面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寓意吉庆祥和的器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陈设品。
  2.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狮子绣球纹将军罐
  腹径29厘米,高34.5厘米。直颈、丰肩,盖遗失,腹部逐渐收敛至胫部收紧,足外撇,二层台底内以青花绘双圈款。整体线条流畅自然,造型规整。颈肩部自上而下饰云头纹、云龙纹、锦地纹,腹部则以三组锦地开光狮子绣球纹为主题纹饰,所有纹饰均以青花和釉里红相互配合完成,青翠的蓝色和深沉的红色相映成趣,和谐自然。整体画面生动传神,肩部的祥龙栩栩如生,似在云海中上下翻飞;腹部的狮子形态各异,或蹲伏、或翻转、或腾跃,皆长鬃飘逸,再配以周围缭绕的祥云,充分表现出狮子戏绣球时欢快活泼的灵动之美。狮子绣球是中国传统吉祥题材,自汉唐狮子由西域进贡中国,狮子就为国人所好,相传狮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礼乐志》载,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便来源于此,寓意祛灾祈福。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即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分别绘画纹饰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工艺。明清时期延续生产,至康熙时已相当成熟,俗称青花加紫。因为青花和釉里红两者要求的烧成气氛不一致,要使两种色彩都能鲜艳欲滴更是十分困难,故制作数量不多。
  3.清康熙 釉下三彩一路连科纹将军罐
  腹径25.5厘米,高43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足外撇,二层台底内以青花绘双圈秋叶款,附宝珠顶高圆盖,颈部饰折枝花草纹,器身为釉下三彩绘就的荷塘小景。画面中,荷花灿烂盛开,荷叶随风摇曳,鹭鸶展翅飞翔,一派安然祥和的自然风光。在传统文化中,“鹭”与“路”同音双关,芦草连棵生长,“连棵”又与“连科”谐音同义,正好吻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连考连中谓“连科”之意,故此图寓意科举连连及第,仕途得意。釉下三彩是康熙时期在恢复和发展釉里红的基础上新创的一种高温釉下彩品种,即以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三种釉下彩相结合来表达主题图案。由于要求三种颜色都要取得好效果,故在烧造的温度控制上比单纯的青花或青花釉里红难度更大,成功率更低。此器物上用青花绘荷叶、鹭鸶,用釉里红绘荷花,豆青绘山石,红蓝黄三色相互映衬,色彩丰富,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荷塘风光美景。此器造型规整,色泽纯正,风格自然,极富装饰性。
  4.清康熙 青花“郭子仪祝寿”图将军罐
  腹径25厘米,高36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足外撇,盖遗失。器形古朴敦厚,胎体细密厚重,釉色青白,腹部以青花通景绘“郭子仪祝寿图”:汾阳王慈眉笑目端坐于上,其众子婿聚于厅堂之中,拱手而贺。画面人物虽姿态各异,但皆喜颜悦色,背景配以缭绕的祥云,尽显喜庆热闹的气氛。画面整体布局合理,画工流畅写意,青花发色浓而不艳,极富层次。“郭子仪祝寿图”是清代初期瓷器的传统纹饰,唐代四朝元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封汾阳郡王。相传其有七子八婿,均在朝为官,其中一子还是当朝驸马。每逢寿辰,七子八婿均携子来贺,真可谓官高位显,子孙满堂。康熙时期景德镇工匠将此场景绘成画作,以祈盼富贵长寿、子嗣兴旺,亦称“大富贵亦寿考”。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人物类纹饰,多取材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片段和场景,随意洒脱,既有装饰性,又有可读性。绘画风格则受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为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所绘插图的笔法影响,主题人物明确,线条简单粗放但却能准确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姿势。并能运用“分水”技巧,使画面产生多种不同的色阶变化,例如人物的衣纹褶皱、花朵的阴阳向背等都能准确表达出来,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饱满感。   5.清康熙 青花鹤鹿同春纹将军罐
  腹径25.5厘米,高36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足外撇,盖缺失。器形规整,胎体厚重,通体以青花绘鹿鹤同春纹。幽静的山石松林间,仙鹤飞舞,灵鹿徘徊,四周祥云缭绕,尽显祥和吉瑞之景象。鹤、鹿、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鹤为长寿仙禽,羽族之长,其地位仅次于凤凰;松作为坚贞和长寿的象征,历来被视为“百木之长”,并被赋予延年益寿、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鹿自古被视为长寿瑞兽,据说鹿从五百岁开始,其色变白,成为白鹿,只有在太平盛世,它才出现于人间,这三种事物组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长寿祥瑞的象征。又“鹿鹤”谐音“六合”,“六合”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地宇宙,“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这与康熙帝主张长城内外大一统的政治主张相吻合,故鹤鹿同春纹是清康熙时期的常见纹饰。
  此器青花发色青翠明快、赏心悦目,是典型的康熙时期的青花发色。层层叠叠的山石画法也具康熙朝特征,其采用“分水技法”,即借鉴中国水墨山水画“皴法”用笔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渲染技巧,明末已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方法是在勾好的轮廓线内,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进行渲染,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和远近疏密,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水墨画的效果。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使青花发色如同五彩般缤纷多姿,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陶雅》中这样记载:“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6.清康熙 青花龙凤纹将军罐
  腹径27厘米,高43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足外撇,附宝珠顶高圆盖,造型挺拔,线条秀美。整体以青花做饰,盖、肩处各绘一周如意云纹,寓意“如意吉祥”。腹部以两对团龙、团凤纹为主题纹饰,取意“龙凤呈祥”。团龙、团凤纹将龙、凤的形体处理为圆形,不仅使龙、凤的形体完整,且能同多种形状的图形相适配,极具装饰效果,故运用得十分广泛,除了在瓷器上使用以外,也是明清冠服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器上的纹饰线条刻画得细腻生动,团龙爪劲鳞张、须发翻飞、神色威严肃穆;团凤引颈回首、潇洒展翅,长尾飘拂,尽显灵动。团龙、团凤纹间以四组由蝙蝠、桃子、盘肠、磬组成的流苏纹相隔,虽显图案化,却也飘逸流畅,寓意“福寿吉庆”。器胫部绘一周波涛起伏的海水纹,远观似神龙瑞凤腾跃于浩瀚的海洋之间,尽显“万世升平”的大好局面。该器纹饰排列井然有序,线条描绘生动形象,青花发色又极具康熙时期青翠明丽的发色特征,且寓意吉祥,当时应是倍受欢迎的陈设佳品。
  7.清康熙 青花云肩牡丹纹将军罐
  腹径25厘米,高40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足微外撇,上置宝珠钮盖。通体以青花为饰,颈及盖面满绘缠枝牡丹纹,腹部以四组自肩部垂至胫部、内绘缠枝牡丹的如意云纹为主题纹饰。近足处绘四组内绘牡丹的方胜纹及四组莲瓣纹,其余大部分留白。如意云纹是瓷器装饰上的传统图案,应是从服饰纹样中借鉴而来,由于云头顶端朝下,又称为“垂云纹”。瓷器上大量使用如意云纹是从元代开始,主要用于装饰罐、瓶类大型器物的肩部,故又称“云肩纹”。云肩纹在形式上给人饱满、端庄、美观大方的韵律美感,在造型上头似如意、尾若卷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思想背景,配以缠绕蜿蜒且象征富贵的缠枝牡丹纹,取意“富贵如意”。清康熙时期云肩纹装饰达到极致,其面积在器物上所占比重较大,有的甚至占据通高的一半以上,体现出阳刚之美,与元代的风格接近,康熙以后,如此大面积的云肩纹就很少见了。此器形体厚重古朴,发色蓝白相间,观之别有一番风韵。
  8.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
  腹径46.5厘米,高77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腹渐下收至足部,宝珠钮盖,造型比其他将军罐要高大,尽显古朴与厚重。盖面与器身以青花满绘缠枝莲纹,颈、肩、胫部各绘一周变形莲瓣纹。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千百年来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在民间常被喻为君子,在佛教中则代表“净土”,象征“纯洁”,故常以多种形态出现在瓷器的纹饰中,缠枝莲纹便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纹饰之一。此器上的莲纹采用康熙时常用的“留白法”画就,每一花瓣均留白边,使整个莲朵显得饱满写实,层次分明,蓬勃盎然。缠缠绕绕的叶茎舒卷蜿蜒,欣欣向荣,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所有花朵都为同花同向,即以相同花形的莲花穿插在同一走向的缠枝上,使得花朵的朝向一致,故虽纹饰繁复,却也密而不乱,呈现出让人一目了然的规则美,极具装饰效果。此纹饰具备康熙早期“缠枝莲、牡丹等花卉图案,风格敦厚,线条粗放,花形状扩,满布器身”、“青花发色浓深”的特点,故此器应为康熙早期作品。
  9.清康熙 青花凤穿牡丹纹将军罐
  腹径25.5厘米,高35厘米。直口、短颈、丰肩,腹渐下收至胫部,足微外撇,盖遗失。通体以青花做饰,发色清丽淡雅,纹饰线条清晰。颈部绘一周如意云纹,腹部则满绘凤穿牡丹纹。古代传说中,凤为鸟中之王,寓意吉祥;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称之为“凤穿牡丹”、“凤喜牡丹”及“牡丹引凤”等,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此纹饰中两只凤鸟的体态舒展优美,一凤引颈飞翔、一凤回首相望,婀娜多姿地穿行于牡丹花丛中。整体画风飘逸潇洒,运笔细腻流畅,极为清新典雅。其中牡丹花的形态具有鲜明的康熙朝特征:花朵做盛开状,内心花瓣分向两边,称为“双犄牡丹”,花瓣留白,层次分明,笔力苍劲。这种图案在晚明天启时初具雏形,至清康熙时盛行,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纹样。
  (责编:辛友)
其他文献
清初花乌画沿袭了宋、元、明中期院体画审美的一些特征,但又独树一帜,呈现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清初恽格的花乌,以“没骨”写生,开创“常州画派”,以淡雅清丽之色墨闻名于清初画坛。同时又有王武,画作风神盎然,无画院习气,颇有画名。清初花乌画坛还有一特别之人,他既是花乌画家,也是重要的股肱之臣,他就是蒋廷锡。由于兼具画家与侍臣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把其定位于“词臣作家”,但综合其卓越的政绩与超群的艺术成就
期刊
三门峡虢国墓地自发现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关于虢国历史及出土器物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虢国墓地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中,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也是虢国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令许多专家学者惊叹不已。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玉质之良、工艺之精、价值之高在周代考古中实属罕见,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珍品。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用途大致可分为礼玉、佩玉、殓玉、用具、饰件、棺饰等几
期刊
(接4期)  《史记·赵世家》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283年),秦国欲联合赵国攻打齐国,苏秦的弟弟苏厉给赵惠文王写了一封信说,一旦秦人越雁门关夺险而守,那么代马、胡犬、昆山之玉这“三宝”将被阻隔,赵惠文王就什么都得不到了。昆山之玉以往是通过“玉石之路”来到晋北,交通要冲雁门关也可以看作“玉石之路”“草原道”的终点,穿过雁门关便进入晋、冀、豫、鲁中原腹地。  玉璜(图10),白玉,战国,长5.4厘米
期刊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灵”,可通灵天地,除邪晦、知祸福。自古中国人就有浓厚的崇玉传统,古人给玉赋予了很多精神内涵,因此玉文化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世界艺术的百花
期刊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由于打通了新疆和内地的运输通道,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也就是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  清代宫廷用玉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其崇尚羊脂白玉,黄玉
期刊
偶得瓷壶一把,壶身高12厘米,壶身直径13厘米,白瓷温润,制作良正,完整无残。正面为手工画粉彩山水,背面偏右四个大字:万里青山。偏左小字:子欣鉴赏小弟叶恭绰于江西。壶底红圈款字三行:江西省景德镇五□□ (二字不清)工艺生产合作社出品。  叶恭绰(1880-1968年),广东番禺人,字誉虎、玉甫等。毕业于京师大学仕学馆,历任湖北农学堂教习、两湖总师范学堂教习。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交通部次长、总长兼交
期刊
明代嘉靖年间,民窑瓷器上曾经突然流行起一种“卍”字云纹。这种云纹的画法并不复杂:其主体由四朵小云组成,小云的头部聚在一起,而它们的躯体对称地向四个方向展开,并在腰部统一地向左转折,从而巧妙地构成一个类似佛教“卍”字形的符号。嘉靖年间的瓷器工匠为什么偏爱这种“卍”字云纹?它的寓意与佛教信仰有关吗?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崇尚道教是出名的。在嘉靖帝之前和之后的明代诸帝,或者尊崇佛教,
期刊
陶瓷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并因此被西方称之为“China”,为大众所珍视。  2019辭旧迎新之际,宜春市博物馆与江西省文物商店联合举办了“陶风瓷韵——江西省文物商店精品陶瓷文物展”。本次所展览的文物均为江西省文物商店历年来收藏的陶瓷文物精品,上溯汉唐,下至民国。展出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深藏于库房中的文物展示给广大观众,重
期刊
清代绘画,以山水、花鸟较为发达,人物画次之。安徽博物院收藏有清代诸多名家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大多为我国著名收藏家或民间收藏家的旧藏精品。如“华亭派”、“娄东派”、“扬州八怪”等画派名家作品,以及大量安徽籍画家如“黄山派”、“姑熟派”、“新安画派”的作品。下面选介一些清代山水、花鸟和人物画,与大家共赏。  清 王原祁《仿江贯道山水图》 纸本墨画 纵47.5厘米 横29.5厘米  清代的山水画,“
期刊
2016年4月28日,“汉风藏韵——金铜佛像艺术展暨李巍先生佛像捐赠仪式”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博物院隆重举行。  吉林博物院成立于1951年,是一个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此次《汉风藏韵——金铜佛像艺术展暨李巍先生佛像捐赠仪式》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佛造像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为吉林博物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带来一个重量级的高规格展览。  这批金铜佛像以散失在青海、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