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in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孙耀红(1990-)女,汉族,山西运城市人,经济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企业与市场理论。
  周锐(1989-)男,汉族,山西太原市人,经济学硕士,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企业与市场理论。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了第三产业中的核心行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是学术界一直讨论的话题。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也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持有的观点主要有: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指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服务。它不是用来供消费者直接消费而是充当生产资料进行再生产。
  1.需求遵从论。“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扩张所产生的引致服务,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Cohen & Zysman(1987)、Rowthorn & Ra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ri & Meliciani(2003)、陈宪、黄建锋(2004)等。这种观点主要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那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成本远远大于制造业。
  2.供给主导论。“供给主导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会有生产率高、竞争力强的制造业。刘志彪(2006)指出,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降低服务业投入成本并提高服务业投入品质,有利于制造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顾乃华等人(2006)通过全国的面板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较弱;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企业自身不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对制造业的提升作用更大。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运用1998—2004地区层面数据和1993—2003年行业层面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得出生产者服务业的扩张促进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提高。
  3.互动论。“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表现为: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同时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随着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增加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顾乃华(2010)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他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外溢生产效应”和其本身发挥的“外溢改革效应”。乔均、金汉信、陶经辉(2012)通过以江苏省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及关联,结果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还没有完全形成,当前两者处于互动发展的初期阶段。陈晓峰(2014)通过对长三角地区1986-2011年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值进行VAR模型分析,得出制造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的增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其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产业内部的关联效应较弱;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两者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资源争夺效应。
  4.融合论。“融合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模糊,呈现逐渐融合趋势。Vandermerwe等(1988)将制造业的价值链向前、后移动,通过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将这种通过服务转型的过程叫做服务化。Pappas and Sheehan(1998)将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创新、生产、销售等服务过程统称为制造服务部门。至此,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界限由清晰变为模糊、逐渐融合。Wirtz(2001)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媒体业与通讯业的融合,认为融合包括价值链分解与价值链重构两个阶段。李美云(2006)通过分析服务业的跨产业融合现象,将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分为结合型、互补型和替代型等模式。胡晓鹏、李庆科(2009)通过产业共生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其间的关系是一个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初始阶段为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的非均衡状态,第二阶段为制造业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非均衡共生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对称共生的状态。杨仁发(2013)通过价值链理论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得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开始显著,产业融合是制造业效率得以提高的途径。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关系的研究
  Venable(1996)指出交通成本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空间定位,减少交通成本将促进集聚,进而推动地区经济趋同发展。Andersson(2004)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从实证方面验证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武云亮和李佩(2008)认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商务成本的变化,进而会促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分布。陈建军、陈菁菁(2011)依据Venables(1996)的垂直关联模型对浙江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空间层面的协同定位效应检验,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协同定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受制造业区位影响的程度小于其对制造业分布影响的程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效应受城市规模及交易成本影响。陈娜、顾乃华(2013)运用Venables(1996)的垂直关联模型对全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江曼琦、席强敏(2014)运用投入产出表和产业间空间集聚程度指标从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产业关联度和协同集聚度,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性在城市空间层面总体上并不显著,只有部分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与信息、商务、科技类生产性服务业有着较强的空间协同集聚倾向,同时城市交通运输
  服务业是影响城市制造业空间聚集的重要产业。在城市范围内投入产出关系只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集聚的动因之一,但非唯一的动因,对于大量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其空间协同集聚的产业并非为产业的关联度所决定。
  三、结束语
  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研究随着时间推移在发生变化,由80、90年代需求遵从论到20年代的供给主导论到21年代的互动论,可以想象未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间的关系会成为融合论。(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江曼琦,席敏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学报.2014(1):153-160.
  [2]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3]乔均,金汉信,陶经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2(3):20-28.
  [4]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2007(8):52-62.
其他文献
过去十年,医药行业的收入、利润平均增速都在20%左右,可谓是黄金十年,尤其2009年之后国家推出新医改更是加速了行业的发展。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保的持续投入,医药行业景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管理上没有永远最优的方法,任何方法都是双刃剑,Arose has its thorns.只有在某时期最合适的方法——即在某时期更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管理方法。一个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了上网购物这一方便快捷的新兴交易方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增强自己的议价能力,与商家讨价还价
作为高新技术行业的典型代表,SZSM税务行业本部的盈利状况与其所处的应用软件行业并不相符,经常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虽然SZSM税务行业本部一直在不断成长壮大,但行业信息化的有
近年来,国内国际环境使得企业成本压力与日俱增。《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出现的“用工荒”,推动了人工成本的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和国内持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和《报纸期刊年度核验办法》的有关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对新疆2009年公开出版的127种报纸
6月15日,湖南省应急管理厅党组书记周赛保主持召开厅党组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专题调度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的讲话精神以及全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
期刊
随着社会前行、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尤以物质生活的改变为最。然而在尽情享受物质丰富带来的多彩生活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情感却遭遇了相当的困境:
L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66年专业开始从事户外烧烤设备进出口贸易的德资企业,销售市场为全欧洲大陆,是欧洲最早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烧烤炉进口商之一。L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
近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对外披露,已经与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签约。这意味着,有着百年传统的帝斯曼饲料将通过农村淘宝平台下沉到中国的千县万村。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饲料行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