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中直接面对用户的输电系统配电自动化是保证配电网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是以新时期电气的自动化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此种技术的重要使用意义,着重对此种技术应用于国家的电网建设工作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求使自动化技术为电网建设发挥更高助益。
关键词:电网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发电厂、变电站、高压网络、电力调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在配电网络方面还较为滞后,这是由于我国电力建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侧重电源和大电网建设的缘故。使配电网络技术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造成了配电网用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方面较难满足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各种新电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对电的依赖日益加深。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国家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生产以及生活对电网建设提出的各种要求,使电网的建设以及应用实现对于严峻形势的有效应对,在当前时期逐步地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加大了对自动化技术的研讨工作,力求以有效技术理论以及实践,使自动化技术更好的为电网建设服务。
一、自动化技术含义及应用意义分析
1、自动化技术含义
电气的自动化技术是在对计算机及网络、电子电力、机电一体化、电器电机等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技术产物,主要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产品研发作为其发展的方向。其中,信息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具有的信息综合处理的作用,对电气工作进行一体化以及自动化完善,进而使电气工作中的某些部分实现对人力的解放,而转变成为计算机的自主控制操作。而智能化则主要是指各种电器产品能够以操作者的指令为指引,做出自动化的工作反应。
2、技术的应用意义
我国的电网建设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逐步地改善整个电网的工作条件,使电网系统的运行实现无人化值班与管理,同时,还可以推动电网系统中各技术及设备部件的优化升级,使电网系统运行中的各个部位充分地实现一体化工作。而且,以上两种作用还可以充分地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效率,进而为电力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及应用成果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针对整个全局进行智能控制的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涵盖了配电、输变电和用户以及调度、发电的各个环节。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中,同时一样的还有诸如调度柔性交流输电以及自动化系统等。目前这种数字化电网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能电网的雏形,实际上也为我国建设智能电网做着准备工作。智能电网中较为典型的有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依托计算机的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双向性、可靠性的特征论文联盟Www.LWlM.com,需要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该系统也是完全依托計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具有信息管理系统。
1、技术具体应用
1.1变电运行自动化。电网系统中的变电站是维持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以自动化技术辅助开展变电工作,使变电站中常规电磁设备被自动化的微机装置所替代、电力信号电缆被光纤或计算机电缆所替代,进而保证变电站中各项设备的运行得到自动化的监控、记录以及管理,避免变电运行中人为操作失误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提升变电运行的工作效率。
1.2调动工作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网建设的主要部位,就在于调度工作的自动化,通过为中心调度室配备计算机系统、网络(广域网)、服务器、显示器、工作平台以及打印设备等,实现中心调度部门对于以下各级电网中工作部门、设备运行、数据采集、运行状况等方面的自主远程调控,进而使整个电网的运行实现有效的连通。
1.3发电测控自动化。电网建设人员还可以利用工程师及运行员工作平台、过程控制单元、以太网(冗余数据高速通讯的网络形式)等几项设备,开展对于发电测控系统的分层式布设,进而推动发电测控工作的自动化。具体来讲,过程控制单元是最为核心的自动化部位,它直面发电厂的生产工作,通过对电气量、脉冲量、开关量、变送器以及热电阻等信号进行接受、计算、输出,进而沟通系统的各环节实现测控的自动化。
2、技术应用成果
2.1智能化一次设备。设计人员利用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的一次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二次常规设备的功能直接引入到一次设备中,保证一次设备达到对于自我运行的监控与保护,并且使一、二次设备在进行沟通时,减少对于电力信号以及控制工作的电缆的应用。比如,智能化的开关柜、开关及箱式的变电站等。这种自动化的设备可以充分地应对电网运行中的各种电子部件运行故障的出现,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2.2光电式的互感器。设计人员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运行的互感器设计工作中,使传统的互感器升级为电子式或光电式的新型产品,可以充分地提升其运行中对于电流与电压标准的使用,降低互感器运行中的过早饱和、信号谐波等问题的出现。但是,此种互感器的研究当前还存在着信号较小、绝缘保护、电源供给等方面的技术难点,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研发。
2.3继电保护及测控。建设人员利用自动化技术对继电保护装置中的保护器、测控设备等进行优化升级,省略原有设备中的隔离互感器以及电路转换器、信号处理电路等装备,可以充分地提升继电保护装备对于故障的应对速度。
3国际标准的应用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几年来,开始越来越普及,IED电力自动化方面也出现了广泛地应用。为了实现各个厂家的IED设备的信息共享与互相操作,使得厂站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主要的开发系统,而后国际的电工委员会也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用于规范这一系统。为了使我国与国际接轨,国内目前已经开始了按照IEC61850标准来进行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发。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当中的一项主要技术。它包含在计算机技术当中,它主要的表现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它正沿着并行处理分布式的方向迅速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智能建筑的当中,它以通信管理、信息、控制等多个方式在智能建筑OAS、CNS、BAS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构成了主干告诉网络技术,主要有快速FDDI、以太网、ATM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网络互连设备等等。一般的局域网主要是采用以太网或者是环型令牌网等为主的,主要是用以满足建筑物内部多个业务的需要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智能建筑的对外界通信的主要网络是运用局域网或者是Internet等广域网来共同承担建筑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结合技术正在向家庭办公的方向迈进。
三、结语:
国家各地各级电网在当今时代实施全方位、高效、彻底的自动化建设,已经成为电网顺利运营所无可避免的潮流趋势,相关研究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以实现对于这一趋势的有效应对,为国家的电网建设的逐步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宇杰.浅谈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7(10).[2]洪秀平.浅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3]杨科.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讨论[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12(04)
[4]李帆,肖红亮.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浅探[J].科技信息,2010(21)
关键词:电网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发电厂、变电站、高压网络、电力调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在配电网络方面还较为滞后,这是由于我国电力建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侧重电源和大电网建设的缘故。使配电网络技术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造成了配电网用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方面较难满足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各种新电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对电的依赖日益加深。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国家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生产以及生活对电网建设提出的各种要求,使电网的建设以及应用实现对于严峻形势的有效应对,在当前时期逐步地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加大了对自动化技术的研讨工作,力求以有效技术理论以及实践,使自动化技术更好的为电网建设服务。
一、自动化技术含义及应用意义分析
1、自动化技术含义
电气的自动化技术是在对计算机及网络、电子电力、机电一体化、电器电机等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技术产物,主要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产品研发作为其发展的方向。其中,信息化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具有的信息综合处理的作用,对电气工作进行一体化以及自动化完善,进而使电气工作中的某些部分实现对人力的解放,而转变成为计算机的自主控制操作。而智能化则主要是指各种电器产品能够以操作者的指令为指引,做出自动化的工作反应。
2、技术的应用意义
我国的电网建设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逐步地改善整个电网的工作条件,使电网系统的运行实现无人化值班与管理,同时,还可以推动电网系统中各技术及设备部件的优化升级,使电网系统运行中的各个部位充分地实现一体化工作。而且,以上两种作用还可以充分地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及效率,进而为电力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及应用成果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针对整个全局进行智能控制的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涵盖了配电、输变电和用户以及调度、发电的各个环节。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中,同时一样的还有诸如调度柔性交流输电以及自动化系统等。目前这种数字化电网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能电网的雏形,实际上也为我国建设智能电网做着准备工作。智能电网中较为典型的有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依托计算机的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双向性、可靠性的特征论文联盟Www.LWlM.com,需要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该系统也是完全依托計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具有信息管理系统。
1、技术具体应用
1.1变电运行自动化。电网系统中的变电站是维持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以自动化技术辅助开展变电工作,使变电站中常规电磁设备被自动化的微机装置所替代、电力信号电缆被光纤或计算机电缆所替代,进而保证变电站中各项设备的运行得到自动化的监控、记录以及管理,避免变电运行中人为操作失误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提升变电运行的工作效率。
1.2调动工作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网建设的主要部位,就在于调度工作的自动化,通过为中心调度室配备计算机系统、网络(广域网)、服务器、显示器、工作平台以及打印设备等,实现中心调度部门对于以下各级电网中工作部门、设备运行、数据采集、运行状况等方面的自主远程调控,进而使整个电网的运行实现有效的连通。
1.3发电测控自动化。电网建设人员还可以利用工程师及运行员工作平台、过程控制单元、以太网(冗余数据高速通讯的网络形式)等几项设备,开展对于发电测控系统的分层式布设,进而推动发电测控工作的自动化。具体来讲,过程控制单元是最为核心的自动化部位,它直面发电厂的生产工作,通过对电气量、脉冲量、开关量、变送器以及热电阻等信号进行接受、计算、输出,进而沟通系统的各环节实现测控的自动化。
2、技术应用成果
2.1智能化一次设备。设计人员利用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的一次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将二次常规设备的功能直接引入到一次设备中,保证一次设备达到对于自我运行的监控与保护,并且使一、二次设备在进行沟通时,减少对于电力信号以及控制工作的电缆的应用。比如,智能化的开关柜、开关及箱式的变电站等。这种自动化的设备可以充分地应对电网运行中的各种电子部件运行故障的出现,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2.2光电式的互感器。设计人员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运行的互感器设计工作中,使传统的互感器升级为电子式或光电式的新型产品,可以充分地提升其运行中对于电流与电压标准的使用,降低互感器运行中的过早饱和、信号谐波等问题的出现。但是,此种互感器的研究当前还存在着信号较小、绝缘保护、电源供给等方面的技术难点,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研发。
2.3继电保护及测控。建设人员利用自动化技术对继电保护装置中的保护器、测控设备等进行优化升级,省略原有设备中的隔离互感器以及电路转换器、信号处理电路等装备,可以充分地提升继电保护装备对于故障的应对速度。
3国际标准的应用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几年来,开始越来越普及,IED电力自动化方面也出现了广泛地应用。为了实现各个厂家的IED设备的信息共享与互相操作,使得厂站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主要的开发系统,而后国际的电工委员会也制定了IEC61850国际标准,用于规范这一系统。为了使我国与国际接轨,国内目前已经开始了按照IEC61850标准来进行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发。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当中的一项主要技术。它包含在计算机技术当中,它主要的表现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它正沿着并行处理分布式的方向迅速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智能建筑的当中,它以通信管理、信息、控制等多个方式在智能建筑OAS、CNS、BAS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构成了主干告诉网络技术,主要有快速FDDI、以太网、ATM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网络互连设备等等。一般的局域网主要是采用以太网或者是环型令牌网等为主的,主要是用以满足建筑物内部多个业务的需要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智能建筑的对外界通信的主要网络是运用局域网或者是Internet等广域网来共同承担建筑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结合技术正在向家庭办公的方向迈进。
三、结语:
国家各地各级电网在当今时代实施全方位、高效、彻底的自动化建设,已经成为电网顺利运营所无可避免的潮流趋势,相关研究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以实现对于这一趋势的有效应对,为国家的电网建设的逐步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宇杰.浅谈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7(10).[2]洪秀平.浅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3]杨科.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讨论[J].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12(04)
[4]李帆,肖红亮.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浅探[J].科技信息,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