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沈复《浮生六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2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复的《浮生六记》,最早听闻是在中师求学期间,后来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对他的了解也是大概。近期无意间得到翻译本,听说是2017年京东畅销图书之一,颇为好奇,遂成为夜间助眠案头读本,大约读了四五个夜间,才了解个中内容一二。
  现在的《浮生六记》是残本,说是六卷,实际仅存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谈论的是闺房之乐、花酒之乐、游玩之乐,这些生活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闲情雅致。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有些版本,后面多出的两卷“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并不是沈复的文墨。
  沈复开篇申明“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文章确实如他所言“如实记来”。很多事平铺直叙,但因他典型的浙江江南市民的特点:“好热闹,喜交友,声色美景”,所以行文还算热闹。有人评价:《浮生六记》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夹杂大量风景描绘的山水卷轴画来欣赏,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评鉴,也是该书的价值所在。
  沈复,终身一介布衣,不经商不为官,辗转零落,一事无成,名不见经传,但《浮生六记》因为妻子芸娘,让他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按我的理解来看,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在于芸娘。“闺房记乐”讲述沈复和妻子芸娘的二十几年的夫妻恩爱,生活情趣,让后人艳羡。后辈大都认为芸娘比沈复更出彩,更具性情,更值得传扬。
  芸娘,是个活泼开朗、热情浪漫、坦荡率真的女子,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喜好诗词,与沈复结婚后陪沈复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情致动人。在沈复的笔下,芸娘是一个可爱浪漫的女子,她热爱自然,流连于风花雪月;喜交朋友,闺蜜众多且大多生动有趣;闲来和老公斗斗嘴;见到美好的事物如醉如痴,和妓女憨园的掏心掏肺……天下男人大都会去记载传颂妻子的良行美德,像沈复这样专情芸娘的活泼性情的,纯属少见。
  芸娘起初也是缄默、拘泥于礼教的女子,沈复想方设法逗她说话;芸娘遵从礼节,沈复若为她整袖递巾,她必站起来说:“得罪”“岂敢”,沈复笑话她说:“你想用礼教束缚我吗?礼多必诈!”一番玩笑下来,“岂敢”“得罪”竟成夫妻间打趣的话语。
  这些生活小节,其他的夫妻间或许也有。但沈复怂恿芸娘女扮男装游水仙庙,实在是惊人之举。那水仙庙是繁华的所在,芸娘很向往,又苦于自己是个女子而不能至,沈复就鼓动她穿上自己的衣服,戴上自己的帽子,脚着蝴蝶履,做拱手阔步状。其间芸娘几番迟疑,沈复强挽之而去。可以说,那一晚芸娘是快乐的,观灯赏花的快乐之外,还有逾礼而生出来的小小的暗地里的自由的快乐,而这,是她那不肯将她束缚在朱门之内的丈夫所给予的。
  蕓娘因此逐渐爽朗大方起来,除了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还乐意雇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非常小资讲究情调,对生活充满品位情趣,将草虫系在花草之间,用“活花屏”让绿荫满窗透风遮日,用六只深碟摆出梅花意境,借用荷花之心泡茶,假借回娘家之名与沈复同游太湖泛舟饮酒;还善解人意,为维护家庭和睦,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自家公公找姬妾,如此女子世间并不多见。
  沈复帮她挖掘出很多作为“人”的,而不只是“妇人”的快乐。真正的爱,就是这样,不是愿意给你更多,而是愿意带你领略更多,帮你变成一个更善于体验生命乐趣的人。
  芸娘遇到沈复也是福气。
  芸娘的可贵处,还在她的贤淑沉静。在一个不甚富裕的家庭环境里,除了拥有丈夫沈复的百般呵护疼爱外,别无其他,她默默承担着许多经济上困窘和拮据,甚至是身体的病痛,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闲散风雅劲来。沈复在后面略带得意的谈论自己肆意浪游、大兴诗会的那些篇章,我似乎可以触摸到芸娘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平心而论,沈复夫妻过的日子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勉强过得下去。
  沈复待芸娘如此义气,芸娘对沈复,亦是不遗余力,夫妻多年亦成兄弟,她为了和亲戚攀比,一定要为沈复觅一个“美而韵”的佳人——憨园。在纳妾成常态的封建时代里,芸娘此举不足为奇。后因憨园母亲把憨园许配给有钱人家,芸娘为此大病一场,沈复父亲又借此将她撵出家门,从此颠沛流离,过着穷困与病痛交加的苦难生活,最终难以为继,芸娘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嘘唏不已。悲情时代,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芸娘对沈复情深意切:藏粥被笑,心跳如舂米;同行并坐不避他人,“我笑君子爱小人耳”打趣;共约来世相见,共祭月下老人;清贫之中省俭,变卖锸子作沽酒之费用,做女红补贴家用;沈复失业贴心安慰筹谋;共谈楚辞诗赋,共行“射麝”酒令,随意连句诵诗,深闺幽阁中诗情画意。人生得一知己,难怪沈复以珠玑文字留念。
  沈复让我喜欢的最大一个缘由,是他对芸娘捧若珍宝,亦妻亦友,举步维艰的寻常日子过得如此声色盎然,情深意切,那个时代罕见,换在今天也是难得。
  任何时代中人,都难逃时代烙印。沈复,在他的时代已经算得上一个好丈夫。如果不是他让芸娘挣脱藩篱,冲破礼节,为她想出女扮男装逛游庙会之策,恐怕后来的芸娘也不会如此自由活泼有趣。夫妻相处之道,共生共存,此生彼涨,互相成就美好。
  掩卷之余,我除了羡慕沈复与芸娘的绝妙姻缘,心里竟隐隐不满:面对如此曼妙娇妻,吟诗作对、情趣相投,沈复理应倍加珍惜,但在“浪游记快”中,我们看到沈复在生活拮据之时,还饮酒作乐畅游山水,还花费百银嫖妓,在芸娘有生之年难以给她一个安稳的生活,芸娘死后再次纳妾,并以此为荣,为人生快事,沈复这些举止让我替芸娘不值、叫屈,难道沈复时代女性地位如此低下没有价值?
  像芸娘这种算高品位高素质的女人都如此遭遇,那底层寻常女子,命运可想而知,如薄纸、如草芥。
  历史的、文化的,传承下来的都是精华与糟粕并重,我们推崇沈复的《浮生六记》,应该是那些美好的、优秀的、正能量的因素,而对那些无视人性的封建礼教应该摒弃铲除。
其他文献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特点反映着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道孚藏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道孚藏族血缘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及其使用特点的综合分析,探讨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许南英是著名的台湾爱国义士,也是晚清进士、著名诗人,号蕴白或允白、窥园主人等。不论是早年在台湾南门里窥园开设“闻樨学舍”授课,创崇正(诗)社,一边传道授业,或是后来到大陆从政艰难度日,许南英都一直与闽台林尔嘉、施士洁、汪春源、陈望曾、陈梧冈、林祖密、林景仁等诸多志士及社会名流交往,以诗唱和,传世诗词千余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许南英辗转寄籍漳州龙溪县。1911年漳州光复,许南英由广东回漳州
期刊
长乐乡位于平和县西部边陲,这里不但景色唯美、民风淳朴,而且拥有许多烙满红色印记的革命胜迹。有机会到长乐走走看看,当得上是一件既赏心悦目又不乏神圣的事情。  由长乐乡政府往北,沿水泥村道曲折前行约5公里,就到了乐北村下村。那是个隐于深山密林间,地势偏远而静谧的小村落,周遭群山绵延、层林茂密,村民勤勉朴实,生活安逸祥和。时光回溯80年,在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山水虽然地处偏远却绝不平静。隐于山
期刊
镇海角位居美丽的厦门湾南岸之南,到过厦门湾游览的游人们,总不时会被其他人热烈推荐。“据传”“据说”这类的词很有意思,人的心里总有试试验证“谎言传了一千遍成了真理”“捕风捉影”的真假程度。我也期待寻访镇海角。  某天,疫情防控下,和煦冬日里,遇见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裹包着,类同阿拉伯人,从帽沿下露出的双眸,依然甜美清秀端庄美丽。呵呵,打个招呼吧。那秀美的帽子,让我想起那一幅曾经在滨海景区拍摄的“风景
期刊
猫仔粥,牛肉火锅,羊肉,鹅肉,焙肉,菜头丸,石花,草粿,豆花,清心丸,荔枝,龙眼……  论美食,诏安无以伦比。这份在外地人看来“天马行空”的菜单,很多地道的诏安人看了却直咽口水。  前不久,回乡下参加侄儿婚礼,对诏安美食深有体会。侄儿结婚前几天,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客人。侄儿很会做菜,几经忙碌,一桌丰盛的美食就摆在桌上。都是刺激味蕾的故乡风味美食,令人胃口大开,福州一些饭店的山珍海味哪能与之相比?
期刊
漳州古城内的杨老巷,东端横卧着青年路,与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相望;西临西濠沟(护城河),往南不远处,有座横跨在濠沟上的西桥亭。何以称“杨老巷”?这与一位叫杨联芳历史人物不无关系。  杨联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为官正直清廉,曾出任杭州知府,里人尊称他杨老,老百姓有感于他的德政,将杨联芳故居所在地称为:杨老巷。如今,在附近的西桥亭还供奉着一尊杨联芳塑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杨老巷
期刊
在漳州城西面6公里处,有一座革命老区村——乌石村。村庄最早命名为“瑞石”社,因村庄东面有一块巨大的磐石,通体乌黑浑圆,后来以物取名为“乌石”社。后因建筑开采石材及漳华公路扩宽改造,乌石山整座山体被彻底铲平通路,从此大磐石的原址荡然无存,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乌石村著名的红色革命运动——“乌石暴动”却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在战乱烽火的岁月中,石亭暴动是值得书写,也是值得铭记的序曲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持续深化拓展“文化润疆”内涵,全力支持闽疆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由福建省漳州市文联、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和木垒县委宣传部主办,木垒县文联、木垒县英格堡乡承办的“闽疆共携手 丹青颂党恩”——漳州市书画名家新疆木垒写生、采风和艺术考察活动,于2021年5月29日至6月4日在英格堡乡举行。  昌吉州副州长、福建援疆前指副总指挥长周小
期刊
少年时代,无论丰盛,还是寒酸,我们总是永远吃不饱,吃不足的样子,做梦主要篇幅就是进了无人饭店,却有很多佳肴。闻香驻足,知味垂涎,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面子,我们也不要面子,更遑论尊严,一切为了吃饱解馋,吃饱解馋是硬道理。面子是别人给的,面子当然不能当饭吃,而且越要面子越是挨饿,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自己感受最真实,我们要面子干什么?  就算成人以后,我们还是不忘初心,保持有生以来的传统。在南京求
期刊
临近中考的一天早晨6点多,于阳光路早餐店遇见学生小雅由妈妈带着也来用餐。我是天天在此用早餐,该生应该是首次来此,看她怯生生的在外围等。早餐买小菜的人很多,挤满一座人墙,都是怕家中孩子迟到而七嘴八舌地着急着点菜。老板娘忙得不可开交。我在此用餐久了,见多了,也得出经验来了:要是这么有礼貌地被动地等着老板娘盛菜,半小时都还轮不到你。于是我边拿盘子边招呼小雅:“想吃什么,拿上盘子学老师的样子主动出击,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