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事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ulong198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时代,无论丰盛,还是寒酸,我们总是永远吃不饱,吃不足的样子,做梦主要篇幅就是进了无人饭店,却有很多佳肴。闻香驻足,知味垂涎,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面子,我们也不要面子,更遑论尊严,一切为了吃饱解馋,吃饱解馋是硬道理。面子是别人给的,面子当然不能当饭吃,而且越要面子越是挨饿,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自己感受最真实,我们要面子干什么?
  就算成人以后,我们还是不忘初心,保持有生以来的传统。在南京求学期间,国内温饱已基本解决,而饥饿始终困扰我们这些贪吃人士,公家发给的一天一斤饭票五毛菜票,对于我们这些消化功能本来就所向无敌的农村人来说,只能算点心,而对消耗最大的这个年龄段来说,似乎只能维持生命。上午四节课,到第三节课,生命体征就好像到了极限,呼吸微弱,心力衰竭,头昏目眩,老师讲的再美好再精彩的诗文,都不如“食堂”两字更加迷人,更具美学价值。食堂是我们心目中的天堂。我们在学校尊敬老师,更崇拜厨师,他们要是把勺子第二次放进我们的碗里,比老师给我们加分还动人,我们就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旁边同学看到似乎比他那份肉多一块,不是羡慕,就是嫉妒。即使平时我们心里都怨恨食堂贪心和厨师吝啬,见死不救,但是见到他们,我们还是满脸笑容。可悲的是我们的笑容鼓舞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感觉良好。我们用自己的笑容害了自己。
  为了确保第一时间到达食堂,我们干脆就把碗筷放到课桌里,好似箭在弦上,近似一级战备。老师都是拿工资的过来人,无论营养和修养都比我们深厚,所以,他们即使听到激动人心的下课铃声,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在诲人不倦,意犹未尽地总结要点,提出要求,以致我们几次站起又几次坐下,很让老师白眼,以及南方女同学和勤奋好学的班干看不起。
  如果当时有录像,今天再回放当时的情形给我们看,要么我们羞辱而死,要么潸然泪下,要么可以像讲革命故事一样向后代夸夸其谈。看我们的表情,面对那打饭的小麻子,我们像信徒一样把手和碗伸向他接受洗礼,从内心真诚又急切地呼喊:陈师傅!陈师傅!像年幼无知的孩子呼唤他们崇拜的歌星。陈师傅是个麻子,谈了几个对象都因为麻子而吹了。可是陈师傅要是给我的碗率先接下去,要是打完菜,又象征性地补充一点,我们就觉得他的麻脸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脸,根本看不出一点瑕疵,而是群星璀璨,百花盛開。女生大多爱面子,但是在拥挤时也偶尔能听到断气般又娇滴滴的“陈师傅,哎呦喂,陈师傅,哎呦喂”的呼救声。要是只听那声音,会以为陈师傅在非礼。
  吃饭时,我们喜欢和女生坐一起,但绝无邪念,因为我们还没解决温饱,即便有,也得等到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我们目前只需要她的肉——碗里的。她们要苗条,要高雅,所以肥肉就不吃,不吃就扔到泔水缸里,那种与肥胖不共戴天的壮举令我们痛心,我们就来代替泔水缸。每次吃饭我们就默契接近,喏,喏声中捐款一样往我们碗里捐肥肉。放假回家,认识我的人不相信我在外寒窗苦读,而以为是当了老板。他们不懂文化,总是看我的肚子,以貌取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仅嗟来之食我们照样吃得很香。而且采取各种手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同样是兴味盎然。刚入学的时候,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到学校附近部队菜地偷菜回来,用电路代替炭火、用洗脸盆替代火锅,享受生活,用我们那位女同学苗条的身躯,没有首先献给恋人,而是用于穿行那食堂狭窄的窗户,把我们盼望已久的猪腿拖出来做火锅主料,在我们大快朵颐又心有余悸之后,我们开始把吃转向更广的领域,手段也渐趋文明。
  在南京一个深冬的星期天,女同学都回家了,没有了“捐赠”,我和同学顾青(化名)在一个饥寒交迫的黄昏,抓住(严格说是捡到)一只受伤的鸽子,是我们腿勾住河沿边上树根,猴子捞月亮似的从陡峭的河沿下凹陷处,掏出一只受伤的鸽子,能发现鸽子在那里已经不易,掏出来就是不易的平方了。河上薄冰,深有丈余,掉下容易,易如反掌;爬上难,难于上青天。若不是我们基本功了得和食欲加持,恐怕死的还不一定是鸽子。
  鸽子的左侧翅膀几乎脱离腰肌,脖子还流血,估计是气枪或老鹰攻击所致。我们先前看它挣扎还很是同情可怜,接着就不约而同论证鸽子已经病(应该是伤)入膏肓,无药可救,即使放归也是死亡,或落入猫、黄鼠狼、狗的口中,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由我们发落更为恰当。有了这个理念支持,我们就心安理得,长痛不如短痛地把鸽子早早结束痛苦,我以极简生活方式,去掉鸽子身上不能吃的部分,余下在饭盒里放点盐和水,在电炉上煮了一只不断改变形状盐水鸽。最后,连骨头也没有了。事后,我又良心发现,虚伪地写了一篇散文《重返蓝天》,文中主要写道:我们发现一只受伤的鸽子,经过我们细心治疗喂养,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们让它重返蓝天(鸽子临终前我确有此念)。此稿随即寄给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没几天就播出了,播音员声情并茂,听起来很感人,又过几天寄来稿费十元,该如何使用这笔巨款(当时十元不算少)也是踌躇一番,最终买了一只盐水鸭,这次吃盐水鸭,开始既觉得有点虚伪卑鄙,也觉得有点残酷幽默,也想到有点化悲痛为力量的意味,最后还是安慰自己……但愿我的大作能唤起更多善良的人们善待鸟类,保护环境,想到此,盐水鸭依然满口香醇,余味无穷了。
  我们有时也在金陵城里寻找已有家室的朋友、老乡、熟人,使其成为根据地,堡垒户,临时饭店。我的一个老乡,和我还是同姓,还晚我一个辈份,又和我有点相同的文学爱好,有话可说,是我首选。他在省城有房子有老婆,日子过得小康,于是,我们时常假装有事,在他家有一搭,无一搭地把时间推向吃饭的时候。在放寒假即将回家的头天晚上,我们再次找到一个告别的充分理由,来到他家,恰好他们单位发了过年的香肠和变蛋,众目睽睽地摆在桌子上,他们生活那时已经到了讲究营养和保健的境界,香肠变蛋不再是尤物,加之这些东西已经被我目击,就是珍贵,也不好转移,以免让我对他们有心存小气的嫌疑,于是主人用一斤香肠,六个变蛋,一碗炒饭,半瓶子酒招待了我。我以不能浪费为由,悉数吃下所有。片刻,远在重庆读研究生的胡朋老友乘列车驾到,大家都是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招待必然,依然香肠变蛋。我又陪风华正茂的胡同学吃了许多。这一夜,我们再没有做有关吃的梦。很满足、惬意。只是半夜被警察叫醒,查验身份有点扫兴,因为我们住的是小巷子里五块钱一晚上的小工棚子,沭阳人开的,据说发生不少刑事案件。那时已经有几百元一晚上的宾馆,且离我们不远。而警察总是经常检查这小工棚子而不去宾馆,好像坏人也经常来住这里,而宾馆里都是好人,这搞得我们这些青年才俊很没面子,但面子需要钱来支撑,我们身无分文,只有两张回家的车票,到家了,无论如何也是如鱼得水。   第二日我们回家,在距家一百多里的地方,桥塌了,车就无法开走了,只有等待天明来轮渡。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举目无亲,朔风阵阵,黑夜沉沉,我们就只有无助地坐在车上死等天亮,寻求转机。晚上回家的一切大吃大喝的计划全部随风而去。车越停越多,像集体迁徙的甲虫,黑压压,不知尽头。远处老百姓很快抓住商机,很快挎着篮子,带来半生不熟,少油无盐,但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来,他们有点雪中送炭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意思是趁火打劫,每个馒头包子都要一块钱,两块钱,而省城当时也就两毛一个。我们本以为晚上到家不再需要途中花钱,也根本没有想到在金陵向本家借点应急。具有诗人气质的胡先生不停地感叹,牢骚,赞美外国,身边一个能打发时光的女孩脾气也不好,仅言语上的交流也时时中断,即使秀色可餐,也不能充饥,而且漆黑的夜,秀色也秀不了哪去。饥寒交迫,身心煎熬,我就不得不故伎重演。就在胡同学喊饿的时候,我已经把几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塞到他手里,胡知道我比他更穷,身无分文,家底是以负数计。不用说,这馒头包子来路不明,他学的是法律专业,他居然没有质询我,也没有上纲上线,更没有依法处理我,而是对馒头包子给予了准确量刑,及时判决。现在已是人五人六的胡博士胡院长看了可能不高兴,但这是历史,我们要尊重历史,决不能篡改,更不能抹杀,也不能让它在我手中再受创伤。
  走向社会,我们多了一个吃饭的地方,那叫飯店,先前叫小吃部、小酒馆。那里是刚富起来的人们集中的地方,他们似要把穷日子吃光,把以往的亏空补回来,他们尽情地吆五喝六,猜拳行令,有开怀大笑,有嚎啕痛哭,有破口大骂,还有掀桌子摔酒瓶的。饭店老板司空见惯,只顾算账,那些动情者在酒友们劝说安慰和压制下很快也就安静了,根本不需要维稳。刚出门,估计那个是全国最瘦的饭店老板就自言自语地说,都是酒拿的,酒老爷当家了。我们几个还没富起来的人没事也就不知不觉忝列其中,身不由己地就聚到一起,喝点酒,吹吹世界国家和文学人物,兼及自己。酒是白干酒,菜是豆腐千张炒肉丝,猪头肉,也都是自己掏钱,欲望无限,要求不高,菜,解馋就行;酒,能让头晕乎乎的就达到目的,走出饭店看一切都很美好,绿水青山带笑颜,身子有点荡漾,漂飘皆有,陶醉大约就是如此吧。
  后来虚荣和虚伪也时时接踵而来,遇到饭局,有时还装作不好统筹兼顾,有的还跑片子,赶场子,还要考虑人际关系、座次,规格、气氛、情调、口味,还要考虑夹菜的动作,喝汤的声音。餐巾纸不是一抹了之,而是鸡啄米一样从左唇角向右唇角缓缓啄来。那种自然纯粹,争先恐后,余味无穷的吃相没有了。
  前不久,听说我曾经成长的庄子上小虎死了,小虎不大,五十多岁,按理说属于英年早逝,这位老乡,早年初中辍学,回乡凭一身虎劲,不惧劳累,倒也有吃有喝,到了五十多岁时,农业干不了,工业也不行,这时乡村死人有了动物祭祀的项目,凡死人出殡,就在桌子上放猪头,公鸡,鲤鱼等食物,象征意义或许只有少数人知道放这干什么,但小虎只需要知道这些东西在死人火化前可以抢夺,且不受主人家制止。舆论也不干涉,于是他每天只要听到人家的噩耗,他就犹如喜讯,放下一切活动,等待祭祀的时刻到来,在祭祀场合,大家一片真假悲哀,小虎如虎,安静的混在人的丛林中,一旦祭祀仪式(死者亲友列队,工作人员抬着祭品,孝子举柳枝,捧遗像,跟着唢呐手,仪式领队,围着死者村庄门前游行、磕头、烧火)结束,小虎便如猛虎下山拎着猪头抱起鸡(再拿鲤鱼等物已经无手可用,竞争者也接踵而来)奔跑而去,实际上竞争者并不多,类似的只有三两个人。但问题是有两个人就形成了竞争可能,所以小虎奔跑有道理。按说,这样小虎后半生应该是鱼肉不断的小康生活,可惜的是经常饕餮猪头公鸡烟酒之类,身体支不住了,血压惊涛拍岸,冲垮血管的堤岸,最后一次吃那死者家猪头还剩一半,就和死者一前一后去了火葬场。没吃到猪头人总说,那是死鬼勾他的,与猪头无关。果然,后来者没有从猪头方面找原因,找危险,继续抢猪头。
  我们村子里人死了,头顶都要放一碗米饭,谓之“倒头饭”,嘴里还要塞一块冰糖,第二日圆坟还要带上酒菜,未来逢年过节依然把纸钱酒菜奉上,这一切都是说,生命停止,尸骨化灰,但吃喝不会也不能停止。 人的一生采取一切所能采取手段,获取一切所能吃的东西,用各种形式把东西吃下去,满足的有,遗憾的有,后悔的也有,活着吃,死了也还要吃,这就是吃的人生,吃是如此重要,所以人人都承认,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其他文献
去东溪窑,自然是为了寻瓷。  东溪窑有上东溪和下东溪之分,上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华安县的高安镇三洋村,下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靖县龙山镇的梧营村。我去的是南靖的东溪窑,也就是下東溪。其实上下东溪只相隔一条山沟,它们在历史上属于一个整体,所以无论是南靖还是华安,都叫东溪窑。其实就是连成一片的窑址,规模约十平方公里,因为分别属于两个县的行政管辖权,而被分开成两部分。在一群文友有关东溪窑的谈论中,我们到
期刊
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本来叫长教,因为同名电影在这里拍摄,就叫成现在的名字了。以前的名字有点说教的味道,现在的名字很有诗意,这恐怕也是吸引许多人来此一游的原因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溪,有点宽,还清清且涟漪,溪岸种满大榕树。这榕树有十三棵,起码百年、千年,很是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将近两千平方米,树丫长达三十多米,树干底端要十多个大人才能合抱。这么大的一棵榕树,恐怕也绝无仅
期刊
[摘要]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特点反映着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道孚藏族亲属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道孚藏族血缘亲属称谓系统本身及其使用特点的综合分析,探讨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和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道孚藏族;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许南英是著名的台湾爱国义士,也是晚清进士、著名诗人,号蕴白或允白、窥园主人等。不论是早年在台湾南门里窥园开设“闻樨学舍”授课,创崇正(诗)社,一边传道授业,或是后来到大陆从政艰难度日,许南英都一直与闽台林尔嘉、施士洁、汪春源、陈望曾、陈梧冈、林祖密、林景仁等诸多志士及社会名流交往,以诗唱和,传世诗词千余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许南英辗转寄籍漳州龙溪县。1911年漳州光复,许南英由广东回漳州
期刊
长乐乡位于平和县西部边陲,这里不但景色唯美、民风淳朴,而且拥有许多烙满红色印记的革命胜迹。有机会到长乐走走看看,当得上是一件既赏心悦目又不乏神圣的事情。  由长乐乡政府往北,沿水泥村道曲折前行约5公里,就到了乐北村下村。那是个隐于深山密林间,地势偏远而静谧的小村落,周遭群山绵延、层林茂密,村民勤勉朴实,生活安逸祥和。时光回溯80年,在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山水虽然地处偏远却绝不平静。隐于山
期刊
镇海角位居美丽的厦门湾南岸之南,到过厦门湾游览的游人们,总不时会被其他人热烈推荐。“据传”“据说”这类的词很有意思,人的心里总有试试验证“谎言传了一千遍成了真理”“捕风捉影”的真假程度。我也期待寻访镇海角。  某天,疫情防控下,和煦冬日里,遇见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裹包着,类同阿拉伯人,从帽沿下露出的双眸,依然甜美清秀端庄美丽。呵呵,打个招呼吧。那秀美的帽子,让我想起那一幅曾经在滨海景区拍摄的“风景
期刊
猫仔粥,牛肉火锅,羊肉,鹅肉,焙肉,菜头丸,石花,草粿,豆花,清心丸,荔枝,龙眼……  论美食,诏安无以伦比。这份在外地人看来“天马行空”的菜单,很多地道的诏安人看了却直咽口水。  前不久,回乡下参加侄儿婚礼,对诏安美食深有体会。侄儿结婚前几天,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客人。侄儿很会做菜,几经忙碌,一桌丰盛的美食就摆在桌上。都是刺激味蕾的故乡风味美食,令人胃口大开,福州一些饭店的山珍海味哪能与之相比?
期刊
漳州古城内的杨老巷,东端横卧着青年路,与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相望;西临西濠沟(护城河),往南不远处,有座横跨在濠沟上的西桥亭。何以称“杨老巷”?这与一位叫杨联芳历史人物不无关系。  杨联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为官正直清廉,曾出任杭州知府,里人尊称他杨老,老百姓有感于他的德政,将杨联芳故居所在地称为:杨老巷。如今,在附近的西桥亭还供奉着一尊杨联芳塑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杨老巷
期刊
在漳州城西面6公里处,有一座革命老区村——乌石村。村庄最早命名为“瑞石”社,因村庄东面有一块巨大的磐石,通体乌黑浑圆,后来以物取名为“乌石”社。后因建筑开采石材及漳华公路扩宽改造,乌石山整座山体被彻底铲平通路,从此大磐石的原址荡然无存,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乌石村著名的红色革命运动——“乌石暴动”却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在战乱烽火的岁月中,石亭暴动是值得书写,也是值得铭记的序曲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持续深化拓展“文化润疆”内涵,全力支持闽疆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由福建省漳州市文联、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和木垒县委宣传部主办,木垒县文联、木垒县英格堡乡承办的“闽疆共携手 丹青颂党恩”——漳州市书画名家新疆木垒写生、采风和艺术考察活动,于2021年5月29日至6月4日在英格堡乡举行。  昌吉州副州长、福建援疆前指副总指挥长周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