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希望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thz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留守儿童,很多摄影师都拍摄过,而我拍摄的“留守儿童”其实是一群外来农民工子女,他们随父母来到或者出生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然而,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又去另外一座城市打拼,他们就成了当初这座城市的“留守儿童”,我称他们为“二次留守儿童”。
  拍摄这个群体,一是可以解读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外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进步,二是可以发现被歧视、被忽略、被冷漠等诸多社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我也试图通过影像来帮助他们,为他们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用了四年时间拍摄这个群体,接下来我可能还会至少用五年的时间来关注他们。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来自云贵地区,因缺少文化和技术,只能在城市里干些体力活。一方面他们生活艰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计划外超生,少则三四个孩子,多则七八个,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这组照片中的孩子大多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虽然当地政府已建立多所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按同城待遇给予他们同样的义务教育,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因为家庭贫困、孩子多,交不起伙食费而不让孩子上学,有些家长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很多时候这些孩子成了孤独、忧郁、无助、迷茫等词藻的“代言人”。这些孩子只能在工地里帮助父母干活,大一点的孩子除了干活外,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有些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孩子与城市里生活优越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渴望读书,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走出父辈贫穷的境遇,但是家庭的窘困使他们难以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就像是丑小鸭,有着同样的渴望—期待自己能够变成美丽的天鹅。当镜头停留在这群孩子面前,我希望镜头记录的只是他们的瞬间,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蜕变成美丽的天鹅,无忧无虑地飞翔在湛蓝的天空。
  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老师曾我为写下这样鼓励的话:检察官杜剑2009年开始在砖厂、煤场、拆迁工地、垃圾场、火车站、招工市场、农村老家等地点拍摄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生存和生活场景,记录他们的生存境况,他希望这群孩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想试探有人看到这样的照片,能不能伸出援助之手。
  通过拍摄来改善某些人的生活,是一些摄影师发自内心的良好愿望。至于这种愿望在实施的过程中能达到多少效果,还有待考证。但不管怎样,杜剑的“留守儿童”,让我最想说的是:亲爱的孩子,对不起!
其他文献
富士公司在2012年发布了旗舰可更换镜头相机X-Pro1,时隔不久,取消了光学取景的富士X-E1又隆重登场,短时间内连发两款中高端可换镜头微型相机,可以看出富士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笔者在试用了富士X-E1后,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归纳出来与大家分享。  X-Trans CMOS  2012年初,富士公司推出了新一代影像传感器,并命名为X-Trans CMOS,与传统CMOS传感器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前者
期刊
晚秋时节,笔者拿到了佳能发布的第一台无反光镜可换镜头微型相机EOS M,此时的中国北方大都进入落叶时节,笔者带着它前往正值气候较为怡人的马来西亚拍摄,几天的拍摄下来让我对小巧的EOS M有了更多的认识。  源自IXUS  佳能的第一款可换镜头微单相机EOS M体现了佳能在小型相机上的一贯审美风格,沿袭了源自IXUS方中带圆的框架感,这已经是佳能的经典造型了。EOS M套机包含两支镜头,不得不说的是
期刊
2012年11月18日,结束了短暂的“哈药”之行,本刊编辑又应邀来到有中国粮仓之称的黑龙江省绥化市。  绥化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地,文化发展也齐头猛进,特别是在摄影领域更是干劲十足。以绥化市摄影家协会刘忠泽为主席的领导班子,以辛勤的工作和极大的热情,把当地的摄影爱好者团结在一起,让地区摄影风声水起。  此次本刊绥化影友联谊会吸引了300多位热心的影友,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场面其乐融融。交流中不仅有热
期刊
上官高翔:  你好!  作为一个一直用镜头关注乡村教育的摄影人,能看到在浮华年代、浮躁环境中,有后生也能深入乡村把镜头对准懵懂求学的孩子们,并准确摄取了这群孩子的天真好学的面貌,让我深感欣慰。  科技的发展,让拍摄简便易得。当今,是一个人人都想拍照、时时都在拍照、事事都被拍照的年代。读图时代让我们每天不得不阅读大量的图片,以往图片的新鲜与赏心悦目的效应,被不断累加的图像稀释了,眼睛终归变得麻木。 
期刊
乔治·伊斯曼生于1854年7月12日,幼年是在纽约州北部尤提卡地区的华特维尔村度过的。5岁时,他父亲把全家迁到了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本来父亲是想在这里建一所伊斯曼商业学院,但突如其来的不幸降临这个家庭 ……父亲意外病故,留下一个陷入财务困境的四口之家。  这时家庭花销越来越难以支撑,而且一个姐姐还有严重的身体残疾,这使得乔治·伊斯曼在14岁时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寻找一份能给家庭带来一些收入的工作。他
期刊
对于青年摄影,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摄影,本刊一直给予关注。在2005年和2010年,本刊分别推出高校摄影教育的相关专题,集中呈现了国内外摄影专业院系学生的影像实践和现状。今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大学生,以及他们拍摄的照片,与以往仅局限于专业摄影院系的学生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更加注目非摄影专业学生所拍摄的照片。  摄影数码化所带来的便捷拍摄,让拍照几乎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关注当代,就
期刊
“生命的存在如此庄重,命运这般吊诡,源于生存、生活的深情,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飞逝、空间的变迁而异化,反被永恒的影像,嵌入‘存在的神情’里。”这是陕西摄影师李泛最近在曲江西安美术馆的展览《生命之重》前言的一段文字,100余幅超过一米的影像,也是李泛多年来“西部影像四部曲”的一个汇总与精选。  从大凉山彝族聚居地苏祖博坦到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李泛的脚步不可谓不远。而从摄影本身的因素来考量,李泛的影像
期刊
中国摄影:你的西部系列,主要包括哪几组重要的作品?  李泛:主要是西部影像四部曲,总的题目是《存在的神情》。第一个系列是彝人,在近八年的时间里,我一共去过20多次。然后是塔吉克,喀什的高台民居其实是包含在这个过程中的,我拍摄了大量的当地居民生存状态的图片,现在喀什的老民居已经拆掉了。然后是云南的基督徒,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我想重新命名为“云南乡村信仰”,这个系列主要是集中在云南的茨中拍摄的。其实基
期刊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照片要能震撼观众。接着就是要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把新闻与艺术联系在一起。”  —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  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对亚洲感兴趣最早是源于1986—1987年在亚洲第一次比较密集的旅行。后来他供职于一些著名的杂志社如《明镜周刊》、《时代杂志》、《STERN》和《德国国家地理》等,直到90年代末期他才有了较多的时间在远东进行自己的创作,这些创作最终都以摄影集的形式
期刊
对年轻人的拍摄现状稍有了解,但要说点什么,确实诚惶诚恐。  想来想去,只能说几句酒话—“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临墙,推倒胡床。旁观拍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说了,一笑了之;听了,一笑了之。  看到许多年轻人的照片,准确地说感受是有大喜也有隐忧: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水平相当高,与时代同步,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在这些难能可贵的成绩与收获的背后,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社会环境对年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