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心理教育学角度上来看,游戏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够满足儿童对快乐和知识获取的需求。而数学游戏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将数学知识隐藏于游戏活动当中,能够兼备数学与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在玩游戏当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本文建立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对数学游戏活动的展开和构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推行数学游戏教学来改善数学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因素;开发策略;有效性学习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需要游戏帮助学习的,游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外部世界。游戏有着很好的同化作用,能够通过想象来改造现实,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当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也能够体现出游戏化,将知识性和趣味性集于教材当中,将数学游戏和故事编入教材当中,提倡在玩中学习,在做中学习,为学生打造更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从而更快乐健康地展开数学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将游戏引入课堂当中,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就有着十分丰富的游戏教学资源,除教材之外,在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游戏素材,但仍然存在游戏味不足、游戏活动呈現方式比较简单等情况,使得这些游戏教学资源并没有很强的操作性,使用效率也不高。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针对如何挖掘和开发以及利用这些游戏因素展开深入探究。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做好改编和创编以及收集工作,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实际学习需求,对于教学活动与方法进行优化,更好地发挥出游戏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一、挖掘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游戏课程资源的挖掘:一方面可以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游戏课程资源,比如,在教材例题中、在教材课后练习题中挖掘;另一方面,可以挖掘身边直接可以利用的游戏资源,比如,学生的课堂作业本以及生活数学问题,等等。
例如,在第八册教材的第44页,可以围绕这一页的主题图创设一个“孙悟空打妖怪”的背景故事,可以将金箍棒的变化转变为学习线索。孙悟空在打妖怪的过程中,掏出了金箍棒,金箍棒从0.09米一点点变长到0.9米,最后变成9米,然后去和妖怪搏斗。用这种图片结合数字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够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情况和金箍棒的长短变化情况,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和数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再搭配简单的文字,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材的练习题目当中,也有着很多的游戏因素。比如,在第一册的第38页,在“你说我搭”这一练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两人为一小组完成这一练习活动:用隔板将两人隔开,一名学生发布指令然后摆放物体,另一名学生跟着指令摆放物体。在摆放结束之后,将隔板取下对照两人的摆放结果,若摆放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该小组就完成了此次活动。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题目当中,有很多像这样的游戏因素,比如,练习题中的“剪一剪”“演一演”等。再例如,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还可以设计一个模拟购物的小游戏;在教会学生认识尺子之后,可以设计一个测量小游戏。
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游戏活动是一种新型教育方法,能够充分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和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能力。
二、改编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其它资源,或者是其他教师使用过的游戏活动,对其进行改编、补充和提升,使其更具备趣味性与针对性,有着更深的思维含量,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第一册的第55页,在课本游戏“找朋友”中,演示图中每九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学生手上分别拿着从1到9的数字编码,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报数字完成“找朋友”和“手拉手”的游戏。但这游戏有以下几点不足:当小朋友手中编号大于指定数字时就无法参与本轮游戏。比如,报出的指定数字为7时,那么手中编号是7到9的学生就无法参加本轮游戏。从这可以看出,这一游戏在实际操作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时,教师就需对这些游戏进行改编,可以让学生每10人为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持有1到9号的卡片。此外,还需对游戏规则进行优化:在听到指定数字后,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手中任何一张卡片,然后在小组内找到编号加起来是指定数字的学生,然后手拉手报告结束。
再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本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完成沿着莫比乌斯带进行二等分线与三等分线的“剪一剪”要求,还要继续沿着四等分线和五等分线以及六等分线进行剪一剪。同时,学生需要思考:如果沿着最边缘的等分线来剪,可以一次减完所有等分线吗?这样改编这一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完成游戏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数学规律,形成更有深度的数学认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游戏化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本能与自然冲动,利用这些提升学生的判断力与理解力的游戏,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增强学生对行动能力的控制。若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效果,游戏活动只会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意义。
三、创编
所谓创编,指的是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教学需求,围绕数学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编写出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创编动手类游戏和竞猜类游戏以及情境类游戏。例如,在围绕“排列与组合”这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编一个情境类游戏与竞猜类游戏。
游戏一:摆实物游戏,通过摆实物让学生学习多种排列方法。 教师可以先语言引导:今天就是周末啦!小动物们要出门去旅游了。然后用录音机播放动物们的声音“小朋友们,带我们出去玩耍吧!”
1.两只小动物排成一队
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准备好的塑料袋中拿出一只小动物,摆放在课桌上,然后说出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小动物。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袋子中一共有三只小动物,若拿出一只放在桌子的一角,那么,袋子中还剩几只小动物?然后将袋子中的剩下两只小动物拿出来,摆放在桌子的中间,然后让小动物以两只为一队排列好。
学生一步步跟着教师的引导完成排队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小白兔和小鹿、小马和小白兔、小马和小鹿、小鹿和小白兔、小白兔和小马、小鹿和小马这六种排列情况在黑板上板书;然后,指着两幅都有小鹿和小马的图片问:“同学们,可不可以把其中一幅去掉?”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发现这两幅图中的小动物只要站的位置不一样,就能出现六种不一样的排列方式。
2.三只小动物排一队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问学生,课桌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紧接着,教师就布置了这一次的排列任务:“在旅行时,每个小动物都想排在第一名,这一下就让教师为难了;然后,小动物们又发扬了“互让精神”,个个都不想排在第一名了。这时,学生们可不可以帮助教师想一想,到底该怎么排列?“同学们,你们先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一只吧?”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排在队伍的第一名,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说一说这样摆放的原因。
学生们通过自由摆放和思考试验,摆放出了六种不同的摆放形式。这样的摆放方法能够让每个小动物都有着两次排到第一位的机会。这样,每个小动物都可以高高兴兴地排好队伍去旅行了。
四、收集
从现有的数学游戏中收集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游戏活动。这种数学游戏包括电子类和文本类,也有一些数学游戏隐藏于报刊杂志和课题以及论文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就要通过有效搜集,将这些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收集起来,扩大自身的資源库,为后续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做好准备。
例如,孙世杰发明的24点游戏,这一游戏在课后游戏和数学竞赛游戏中被频繁应用。24点游戏也经过实践的筛选和优化成为了优质数学游戏。游戏规则: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后还剩52张,其中设置A=1、J=11、Q=12、K=13,然后从中抽取四张牌,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自由排列组合使牌面数字计算成24,并要求每张牌必须且只能使用一次。这些游戏可以先让教师抽去卡片,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计算比赛,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在组内完成比赛。游戏的适用范围很广,都适宜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五、结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不断探索和开发出更好的数学游戏活动,并让教育和游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游戏所具备的独特教育性,发挥出其它教育活动难以发挥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8(15):78.
[2]李春兰.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5):7-19.
[3]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11):17.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因素;开发策略;有效性学习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需要游戏帮助学习的,游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外部世界。游戏有着很好的同化作用,能够通过想象来改造现实,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当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也能够体现出游戏化,将知识性和趣味性集于教材当中,将数学游戏和故事编入教材当中,提倡在玩中学习,在做中学习,为学生打造更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从而更快乐健康地展开数学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将游戏引入课堂当中,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就有着十分丰富的游戏教学资源,除教材之外,在数学课堂与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游戏素材,但仍然存在游戏味不足、游戏活动呈現方式比较简单等情况,使得这些游戏教学资源并没有很强的操作性,使用效率也不高。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需针对如何挖掘和开发以及利用这些游戏因素展开深入探究。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做好改编和创编以及收集工作,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实际学习需求,对于教学活动与方法进行优化,更好地发挥出游戏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
一、挖掘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游戏课程资源的挖掘:一方面可以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游戏课程资源,比如,在教材例题中、在教材课后练习题中挖掘;另一方面,可以挖掘身边直接可以利用的游戏资源,比如,学生的课堂作业本以及生活数学问题,等等。
例如,在第八册教材的第44页,可以围绕这一页的主题图创设一个“孙悟空打妖怪”的背景故事,可以将金箍棒的变化转变为学习线索。孙悟空在打妖怪的过程中,掏出了金箍棒,金箍棒从0.09米一点点变长到0.9米,最后变成9米,然后去和妖怪搏斗。用这种图片结合数字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够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情况和金箍棒的长短变化情况,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和数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再搭配简单的文字,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材的练习题目当中,也有着很多的游戏因素。比如,在第一册的第38页,在“你说我搭”这一练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两人为一小组完成这一练习活动:用隔板将两人隔开,一名学生发布指令然后摆放物体,另一名学生跟着指令摆放物体。在摆放结束之后,将隔板取下对照两人的摆放结果,若摆放结果是一样的,那么,该小组就完成了此次活动。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题目当中,有很多像这样的游戏因素,比如,练习题中的“剪一剪”“演一演”等。再例如,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还可以设计一个模拟购物的小游戏;在教会学生认识尺子之后,可以设计一个测量小游戏。
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游戏活动是一种新型教育方法,能够充分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和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能力。
二、改编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其它资源,或者是其他教师使用过的游戏活动,对其进行改编、补充和提升,使其更具备趣味性与针对性,有着更深的思维含量,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第一册的第55页,在课本游戏“找朋友”中,演示图中每九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学生手上分别拿着从1到9的数字编码,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报数字完成“找朋友”和“手拉手”的游戏。但这游戏有以下几点不足:当小朋友手中编号大于指定数字时就无法参与本轮游戏。比如,报出的指定数字为7时,那么手中编号是7到9的学生就无法参加本轮游戏。从这可以看出,这一游戏在实际操作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时,教师就需对这些游戏进行改编,可以让学生每10人为一个小组,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持有1到9号的卡片。此外,还需对游戏规则进行优化:在听到指定数字后,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手中任何一张卡片,然后在小组内找到编号加起来是指定数字的学生,然后手拉手报告结束。
再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本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完成沿着莫比乌斯带进行二等分线与三等分线的“剪一剪”要求,还要继续沿着四等分线和五等分线以及六等分线进行剪一剪。同时,学生需要思考:如果沿着最边缘的等分线来剪,可以一次减完所有等分线吗?这样改编这一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完成游戏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数学规律,形成更有深度的数学认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游戏化教学时,要抓住学生的本能与自然冲动,利用这些提升学生的判断力与理解力的游戏,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增强学生对行动能力的控制。若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效果,游戏活动只会成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意义。
三、创编
所谓创编,指的是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教学需求,围绕数学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编写出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创编动手类游戏和竞猜类游戏以及情境类游戏。例如,在围绕“排列与组合”这一课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编一个情境类游戏与竞猜类游戏。
游戏一:摆实物游戏,通过摆实物让学生学习多种排列方法。 教师可以先语言引导:今天就是周末啦!小动物们要出门去旅游了。然后用录音机播放动物们的声音“小朋友们,带我们出去玩耍吧!”
1.两只小动物排成一队
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准备好的塑料袋中拿出一只小动物,摆放在课桌上,然后说出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小动物。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袋子中一共有三只小动物,若拿出一只放在桌子的一角,那么,袋子中还剩几只小动物?然后将袋子中的剩下两只小动物拿出来,摆放在桌子的中间,然后让小动物以两只为一队排列好。
学生一步步跟着教师的引导完成排队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小白兔和小鹿、小马和小白兔、小马和小鹿、小鹿和小白兔、小白兔和小马、小鹿和小马这六种排列情况在黑板上板书;然后,指着两幅都有小鹿和小马的图片问:“同学们,可不可以把其中一幅去掉?”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发现这两幅图中的小动物只要站的位置不一样,就能出现六种不一样的排列方式。
2.三只小动物排一队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问学生,课桌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紧接着,教师就布置了这一次的排列任务:“在旅行时,每个小动物都想排在第一名,这一下就让教师为难了;然后,小动物们又发扬了“互让精神”,个个都不想排在第一名了。这时,学生们可不可以帮助教师想一想,到底该怎么排列?“同学们,你们先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一只吧?”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排在队伍的第一名,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说一说这样摆放的原因。
学生们通过自由摆放和思考试验,摆放出了六种不同的摆放形式。这样的摆放方法能够让每个小动物都有着两次排到第一位的机会。这样,每个小动物都可以高高兴兴地排好队伍去旅行了。
四、收集
从现有的数学游戏中收集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游戏活动。这种数学游戏包括电子类和文本类,也有一些数学游戏隐藏于报刊杂志和课题以及论文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就要通过有效搜集,将这些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收集起来,扩大自身的資源库,为后续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做好准备。
例如,孙世杰发明的24点游戏,这一游戏在课后游戏和数学竞赛游戏中被频繁应用。24点游戏也经过实践的筛选和优化成为了优质数学游戏。游戏规则: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和小王后还剩52张,其中设置A=1、J=11、Q=12、K=13,然后从中抽取四张牌,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自由排列组合使牌面数字计算成24,并要求每张牌必须且只能使用一次。这些游戏可以先让教师抽去卡片,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计算比赛,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在组内完成比赛。游戏的适用范围很广,都适宜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五、结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不断探索和开发出更好的数学游戏活动,并让教育和游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游戏所具备的独特教育性,发挥出其它教育活动难以发挥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8(15):78.
[2]李春兰.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5):7-19.
[3]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11):17.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