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也应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教学;激励机制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激励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感兴趣的知识上。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习起着驱动和激励作用。当然,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在历史学习中,通常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一些有趣味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战争的场面、民风民俗、趣闻掌故等。如岳飞、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林肯、华盛顿、一战、二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南京地名的演变、燕子矶的传说等。这些感性的历史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刺激了他们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兴奋,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这就是感受性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一种持续性的动力。例如,大部分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但仅仅是对战争的场面和经过感兴趣,而对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却毫不关心,无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本质的分析。
对此,教师应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采用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抛砖引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方面过渡,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关心的已不是一般的历史现象,而在于思考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这种理性志趣已成为一种持久稳定并不断强化的志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就会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因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常常会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历史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这时的老师就应该抓住机会,给学生以必要的鼓励,促使其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尊重学生主体,形成主体意识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本不管学生学了多少,听懂了沒有,并“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或者书本的论点,不允许有任何疑义。素质教育要求必须调动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现“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尤其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能力。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主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要大胆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敢于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配角、观众或运动员。对学生思维中的任何因素及闪光点,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要予以肯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那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他的思维火花。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继续参加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主动参与辩论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巧妙点拨,激励他们变换思维角度进行再思维,从而形成面对挫折决不退却的坚毅人格,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燕明.论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堂研究,2008(110):65-66.
[2]王亚茹.关于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2(10):70.
[3]缪鸿孺,金萍.以真情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谈初中历史情感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122-124.
作者简介:朱亚花(1983—),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大专,主要研究方向:激励机制在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历史教学;激励机制
一、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激励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感兴趣的知识上。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对学习起着驱动和激励作用。当然,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在历史学习中,通常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一些有趣味的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战争的场面、民风民俗、趣闻掌故等。如岳飞、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林肯、华盛顿、一战、二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南京地名的演变、燕子矶的传说等。这些感性的历史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刺激了他们的神经,引起他们的兴奋,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这就是感受性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一种持续性的动力。例如,大部分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但仅仅是对战争的场面和经过感兴趣,而对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却毫不关心,无法对历史现象进行本质的分析。
对此,教师应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采用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抛砖引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方面过渡,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关心的已不是一般的历史现象,而在于思考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这种理性志趣已成为一种持久稳定并不断强化的志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就会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因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常常会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历史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这时的老师就应该抓住机会,给学生以必要的鼓励,促使其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尊重学生主体,形成主体意识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本不管学生学了多少,听懂了沒有,并“强迫”学生接受自己或者书本的论点,不允许有任何疑义。素质教育要求必须调动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现“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尤其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能力。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主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要大胆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敢于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配角、观众或运动员。对学生思维中的任何因素及闪光点,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要予以肯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那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熄灭他的思维火花。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继续参加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主动参与辩论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巧妙点拨,激励他们变换思维角度进行再思维,从而形成面对挫折决不退却的坚毅人格,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燕明.论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堂研究,2008(110):65-66.
[2]王亚茹.关于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思考[J].学术研究,2012(10):70.
[3]缪鸿孺,金萍.以真情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谈初中历史情感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122-124.
作者简介:朱亚花(1983—),女,汉族,福建漳州人,大专,主要研究方向:激励机制在教学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