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的临床研究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探究移植后免疫重建的一般规律及引起aGVHD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3年11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1、3、6、12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研究免疫重建规律,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aGVHD的相关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aGVHD的危险因素。

结果

移植后1个月CD3+比例下降,移植后3个月回升至正常,平均为(63.65±6.64)%;其中,CD3+ CD4+比例在移植后降低,移植后12个月恢复至正常,达(23.94±3.15)%;而CD3+ CD8+比例恢复较快,移植后1个月即接近正常,达(31.06± 8.40)%;CD3+ CD4+/CD3+ CD8+比值在移植后处于低水平,后缓慢回升,但移植后12个月时仍处于倒置,为0.54±0.11。CD3+ CD25+比例在移植后1个月低于正常水平,为(2.16±0.93)%,3个月恢复正常;CD3- CD15+ CD56+比例在移植后1个月明显升高,达(42.31±8.47)%,移植后6个月逐渐回落至正常。移植后的前3个月,Ⅲ~Ⅳ度aGVHD组的CD3+比例高于无aGVHD组(1个月时,P=0.037;3个月时,P=0.045),CD3+ CD25+比例高于无aGVHD组(1个月时,P=0.025;3个月时,P=0.041),CD3+ CD4+/CD3+ CD8+比值低于无aGVHD组(1个月时,P=0.040;3个月时,P=0.043)。移植后1个月无aGVHD组的CD3+ CD4+比例高于Ⅲ~Ⅳ度aGVHD组(P=0.032),CD3- CD15+ CD56+比例高于Ⅲ~Ⅳ度aGVHD组(P=0.046),CD3+ CD8+比例低于Ⅲ~Ⅳ度aGVHD组(P=0.029)。供受体HLA配型不全合(OR= 2.511,P=0.024)、无关供体(OR=2.964, P=0.018)、不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GVHD (OR= 2.792,P=0.033)是发生aGVHD的危险因素。

结论

移植后早期的T细胞免疫重建主要以非胸腺依赖性的CD8+细胞为主,而胸腺功能的损伤可引起依赖胸腺途径再生的T细胞(如CD4+细胞)重建迟缓。CD25+ T细胞与aGVHD有密切关联,其表达水平与aGVH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供受体HLA配型不全合、无关供体、不使用ATG预防是发生aGVHD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表观遗传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发生遗传性改变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和微小RNA(miRNA)等基因表达调节机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在B细胞淋巴瘤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B细胞淋巴瘤中常见表观遗传学模式的不稳定性和分子突变。文章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等方面对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治
目的探讨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9例FLT3-ITD的AM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1.6 %(39/337),39例FLT3-ITD AML患者中,M5所占比例最高(43.6 %,17/39),其次为M2(28.2 %,11/39);外周血白细
目的探讨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常见的10种突变基因发生的规律。方法选取难治复发AML患者148例。基因测序检测并分析患者骨髓样本中10种常见突变基因,包括激酶类基因FLT3和KIT,转录因子基因CEBPA、NPM1和PHF6,以及表观遗传类基因ASXL1、DNMT3A、IDH1、IDH2和TET2。结果在62.16 %(92/148)的患者中检测到上述基因突变阳性,其中10.14
原发性胃淋巴瘤(PG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为目前主要的诊断手段,CT、PET-CT及骨髓检查常被用于进行分期。对于PGL的治疗,近年来逐渐向非手术治疗发展。淋巴瘤是对化疗敏感的肿瘤,常规化疗方案有效率达60%~80%,手术治疗多用于胃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双重打击淋巴瘤(DHL)通常是指发生MYC基因重排,同时伴有bcl-2和(或)bcl-6基因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DHL侵袭性强,常规方案治疗预后差,目前尚无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文章就DHL在诊断、生物学行为、预后影响因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DHL的理解,优化治疗策略,以期改善其预后。
原发乳腺淋巴瘤(PB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亚型,具有独特的特点。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他病理类型比较罕见。文章将以原发乳腺DLBCL为主,阐述其疾病定义、分期,并探讨全身性化疗、局部巩固放疗及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的地位。
酪氨酸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调节细胞进程和维持稳态的翻译后修饰,酪氨酸磷酸化的异常改变常与疾病发生如代谢障碍、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是在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过程中调节蛋白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水平的酶家族。目前研究发现人类共有112种PTP,其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该家族中研究最热、最清楚的成员之一。近年来,PTP1B作为一种积极参与肿瘤发生的酶,引起了广泛关注
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种病因及机制不明的B细胞恶性肿瘤,包括经典型H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早期正确评估患者预后是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条件。目前研究证实肿瘤微环境的改变、病毒感染等因素与HL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HL微环境组成及病毒感染因素在H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为HL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策略。PET-CT在预测HL患者的治疗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HL预后评估开辟了一条新的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自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allo-HSCT的157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回归法分析受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初诊白细胞计数、诱导疗程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目的分析首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相关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发生情况。方法收集378例AIS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患者基因组DNA中JAK2 V617F、JAK2 Exon12、MPL Exon10和CALR Exon9基因突变,并分析突变阳性患者的病史、临床资料、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其他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