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6日,美国和加拿大进入了冬令时。中国不采用冬令时,但冬天还是不可阻挡地来了。且看立冬之时的天时变迁:“水始冰,地始冻,芦始荻。芳草化薪,枯树独吟。叶红霜冷,万物始藏。雉入大水,日落西塘。寒衣方换,饺子待尝,进补宜药,取暖需汤。”
万物冬眠,大地开始蕴藏一股强大的能量。冬天开启了人类现代认知的过程,1800年以后人类对煤的利用,使得漫长的冬天逐渐有了文化意义。在冬天,一切正在安眠,一切准备开始。
大鸟飞到“大水”边变成了大蛤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代苏轼的一首《冬景》,将立冬前后的时令变迁描画得淋漓尽致,秋去冬临,萧瑟冷落中独有丰硕生机。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人将立冬后的15天划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为野鸡一类的大鸟,大水为海,蜃为大蛤。立冬后,大鸟不多见了,海边或淮水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羽毛花纹相似的大蛤。立冬后,雉飞到“大水”边变成了大蛤。
大鸟变成了蛤,古人的想象力够丰富的。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寒风乍起,把酒当歌,收获祭祀,设宴庆丰,民间曾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之说,并举行各种立冬习俗活动。
李白有诗言:“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天冷时温一壶酒,坐窗前,就暖而喝,颇是一种享受。
秋收早已结束,空旷的原野上,麦苗贴着地皮。一场雨过后,麦苗上挑着一层薄冰。大地安息,世界开始冬眠。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被更多人读到,大明湖的荷花只剩了残枝,趵突泉的水愈发清凉,满树的黄叶覆盖了南部群山。水更清,清澈见底;天更灰,大半年未见的雾霾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
雾霾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暖气也来了,我们就可以在屋里吃雪糕了。而在南方,真正的冬天才刚刚来临。等到大雪纷飞之时,天寒地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按照消寒图的索引: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
冬天开始的时候,经过107小时的营救,奇迹没有出现,河北坠井男孩聪聪还是走了;邻国的朴大妈因为不断坑人的闺蜜,正步入仕途的寒冬;大洋彼岸的希大妈,败给了一向不靠谱的川普,希大妈还是没能撼动玻璃天花板。
冬天还在继续深入,我们将继续面对冰冷的世界。聪聪走了,但我们共同筑起的爱的长城没有坍塌。这片土地上,更多人在冬天忙碌。
除了养生,冬天更重要的是养文化、养思想
从汉魏时期开始,皇帝会在冬天刚开始的时候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谓之“迎冬之礼”,敬畏和感恩天地四时的赐予。皇帝会赐群臣过冬衣被,对为国捐躯的将士及其子孙进行表彰与抚恤,敬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
还有一种风俗被称为贺冬,亦称“拜冬”。贺冬就是贺人,备上酒肴,拜谒老师和尊长,同贺冬日。
魏新说:“过去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方式欢迎你。穿上新衣服,互相拜贺,谓之‘拜冬’。现在看起来,虽有些形式化,但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大家见个面,寒暄一下,哪怕说话时嘴里冒着白色的寒气,心里还是暖的。如今顶多发个朋友圈,或群发微信,手机按的烫手,心未必会热。”
立冬、冬至、新年,为什么重要日子都吃饺子呢?“节”是草木新的生长点,而因为我国以农立国,非常重视二十四节气。而“饺子”音近“交子”,以吃饺子示“交子之时”之意。大年三十是旧年与新年相交,立冬是秋季与冬季之交,故而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冬季养生最重要的,便是收藏养气,而睡觉则是第一大补,这也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理。
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也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甚至一天和一年一样,也有自己的“四季”。而人一天的生活节律则要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相符。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为日冬;
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为日春;
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为日夏;
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为日秋。
晚上9点就到一天“立冬”的时节了。这时,万物收藏,天地已歇,人若拒不入睡,则是与天地斗气,勇气可嘉,但必败无疑。而若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却可“借天力还以人力”,事半而功可倍。
然而,如果只有养生,冬天岂不是很无趣。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清代王永彬之《围炉夜话》,其恬淡自然、怡然自得的境界,让人心向往之。寒夜漫漫,万物止息,思想在冬天里流传。
请记住,冬天里不只有养生,更重要的是修养身心,思想和文化的“养”。
万物冬眠,大地开始蕴藏一股强大的能量。冬天开启了人类现代认知的过程,1800年以后人类对煤的利用,使得漫长的冬天逐渐有了文化意义。在冬天,一切正在安眠,一切准备开始。
大鸟飞到“大水”边变成了大蛤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代苏轼的一首《冬景》,将立冬前后的时令变迁描画得淋漓尽致,秋去冬临,萧瑟冷落中独有丰硕生机。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古人将立冬后的15天划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为野鸡一类的大鸟,大水为海,蜃为大蛤。立冬后,大鸟不多见了,海边或淮水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羽毛花纹相似的大蛤。立冬后,雉飞到“大水”边变成了大蛤。
大鸟变成了蛤,古人的想象力够丰富的。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寒风乍起,把酒当歌,收获祭祀,设宴庆丰,民间曾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之说,并举行各种立冬习俗活动。
李白有诗言:“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天冷时温一壶酒,坐窗前,就暖而喝,颇是一种享受。
秋收早已结束,空旷的原野上,麦苗贴着地皮。一场雨过后,麦苗上挑着一层薄冰。大地安息,世界开始冬眠。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被更多人读到,大明湖的荷花只剩了残枝,趵突泉的水愈发清凉,满树的黄叶覆盖了南部群山。水更清,清澈见底;天更灰,大半年未见的雾霾又回到了我们的生活。
雾霾来了,冬天还会远吗?
暖气也来了,我们就可以在屋里吃雪糕了。而在南方,真正的冬天才刚刚来临。等到大雪纷飞之时,天寒地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按照消寒图的索引: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
冬天开始的时候,经过107小时的营救,奇迹没有出现,河北坠井男孩聪聪还是走了;邻国的朴大妈因为不断坑人的闺蜜,正步入仕途的寒冬;大洋彼岸的希大妈,败给了一向不靠谱的川普,希大妈还是没能撼动玻璃天花板。
冬天还在继续深入,我们将继续面对冰冷的世界。聪聪走了,但我们共同筑起的爱的长城没有坍塌。这片土地上,更多人在冬天忙碌。
除了养生,冬天更重要的是养文化、养思想
从汉魏时期开始,皇帝会在冬天刚开始的时候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谓之“迎冬之礼”,敬畏和感恩天地四时的赐予。皇帝会赐群臣过冬衣被,对为国捐躯的将士及其子孙进行表彰与抚恤,敬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
还有一种风俗被称为贺冬,亦称“拜冬”。贺冬就是贺人,备上酒肴,拜谒老师和尊长,同贺冬日。
魏新说:“过去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方式欢迎你。穿上新衣服,互相拜贺,谓之‘拜冬’。现在看起来,虽有些形式化,但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大家见个面,寒暄一下,哪怕说话时嘴里冒着白色的寒气,心里还是暖的。如今顶多发个朋友圈,或群发微信,手机按的烫手,心未必会热。”
立冬、冬至、新年,为什么重要日子都吃饺子呢?“节”是草木新的生长点,而因为我国以农立国,非常重视二十四节气。而“饺子”音近“交子”,以吃饺子示“交子之时”之意。大年三十是旧年与新年相交,立冬是秋季与冬季之交,故而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冬季养生最重要的,便是收藏养气,而睡觉则是第一大补,这也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理。
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也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甚至一天和一年一样,也有自己的“四季”。而人一天的生活节律则要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相符。
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为日冬;
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为日春;
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为日夏;
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为日秋。
晚上9点就到一天“立冬”的时节了。这时,万物收藏,天地已歇,人若拒不入睡,则是与天地斗气,勇气可嘉,但必败无疑。而若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却可“借天力还以人力”,事半而功可倍。
然而,如果只有养生,冬天岂不是很无趣。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清代王永彬之《围炉夜话》,其恬淡自然、怡然自得的境界,让人心向往之。寒夜漫漫,万物止息,思想在冬天里流传。
请记住,冬天里不只有养生,更重要的是修养身心,思想和文化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