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张老照片,是父亲1943年在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三友照相馆”拍摄的。那时父亲在道外桃花巷53号的“福升德”商店当伙计。
父亲曾向我讲述过这张照片背后的辛酸故事:在城里当伙计,跟在农村给地主当长工一样苦。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晚上打烊后还要点货,常常忙到后半夜。即使这样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还常常遭到店掌柜的拳打脚踢。当时我6岁、哥哥8岁,父亲想接母亲和我们到哈尔滨,以离开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苦日子。为让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闯关东,父亲掩饰了自己的生活真相,向别人借来长袍、皮鞋照了这张照片。而那时,父亲被店掌柜打伤的右肩还在流着脓……
一家人團聚之后,父亲便在一个门洞里摆摊,卖些针头线脑等杂货养家糊口。直到新中国成立,父亲开了“福源号”杂货店,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赢得信誉。1956年,父亲的杂货店公私合营了,划归哈尔滨市土特产公司,父亲做了公司采购员,月薪60元,而当时在中学当教员的哥哥月薪不过36元。父亲高兴地说:“这下,生活可就安定了!”父亲非常热爱新社会,积极参加工商界举办的政治学习等各种社会活动,也比以前更爱说爱笑了,有时站在家门口还会摇头晃脑乐呵呵地唱上几句。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5岁时因白喉病动了手术,7岁时长了疥疮,11岁了个头还像六七岁的样子,小脸蜡黄,不少人说我“活不长”。是父亲一次次顶风冒雪,背着我四处求医,硬是把我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一人徒步到郊外挖野菜,有时还捡些鸡毛,梳理后卖掉,换点粮食填饱肚皮。
1962年2月23日,正当我大学毕业前夕,父亲在一次外出采购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1岁。每当想到父亲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而我却未能尽孝,便深感内疚,不禁潸然泪下……
父亲曾向我讲述过这张照片背后的辛酸故事:在城里当伙计,跟在农村给地主当长工一样苦。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晚上打烊后还要点货,常常忙到后半夜。即使这样从早到晚忙个不停,还常常遭到店掌柜的拳打脚踢。当时我6岁、哥哥8岁,父亲想接母亲和我们到哈尔滨,以离开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苦日子。为让一家老小高高兴兴地闯关东,父亲掩饰了自己的生活真相,向别人借来长袍、皮鞋照了这张照片。而那时,父亲被店掌柜打伤的右肩还在流着脓……
一家人團聚之后,父亲便在一个门洞里摆摊,卖些针头线脑等杂货养家糊口。直到新中国成立,父亲开了“福源号”杂货店,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赢得信誉。1956年,父亲的杂货店公私合营了,划归哈尔滨市土特产公司,父亲做了公司采购员,月薪60元,而当时在中学当教员的哥哥月薪不过36元。父亲高兴地说:“这下,生活可就安定了!”父亲非常热爱新社会,积极参加工商界举办的政治学习等各种社会活动,也比以前更爱说爱笑了,有时站在家门口还会摇头晃脑乐呵呵地唱上几句。
我从小就体弱多病,5岁时因白喉病动了手术,7岁时长了疥疮,11岁了个头还像六七岁的样子,小脸蜡黄,不少人说我“活不长”。是父亲一次次顶风冒雪,背着我四处求医,硬是把我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一人徒步到郊外挖野菜,有时还捡些鸡毛,梳理后卖掉,换点粮食填饱肚皮。
1962年2月23日,正当我大学毕业前夕,父亲在一次外出采购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1岁。每当想到父亲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而我却未能尽孝,便深感内疚,不禁潸然泪下……